1近五十年來台灣的教育史研究書目(1949-1999)◎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資訊檢索系統本館館藏目錄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輯(師大)教育論文摘要資料庫中文期刊目次檢索系統。◎中國部分※制度史通論(史)王鳳喈(34/56):《中國教育史》。臺北市,國立編譯館。田培林(42):《教育史》。臺北市,正中。余書麟(49):《中國教育史》。臺北市,臺灣師大出版組。余書麟(68):中國教學法史緒論,國教世紀,15卷3-5期。余書麟(民76):《中國教學法史》。臺北市,國立編譯館。伍振鷟(民71):《中國大學教育發展史》。臺北市,三民。伍振鷟(民85):《中國教育史論叢》。臺北市,師大書苑。胡美琦(民71):《中國教育史》。臺北市,三民。徐宗林、周愚文合著(86):《教育史》。臺北市,五南。吳俊升等(49):中華民國教育誌,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2陳啟天(民51):最近三十年中國教育史,台北,文星。陳啟天(民58):近代中國教育史,台北,臺灣中華。鄭世興(民70):中國現代教育史,台北,三民。陳道生(67):我國教育史選介上,教育資料集刊,3期,頁261-8。陳道生(68):我國教育史選介續,教育資料集刊,4期,頁273-282。國立編譯館(71):師專教育史,台北,中華。國立編譯館(71):教育史,台北,正中。趙汝福(74):試編中國教大事年表及其釋義,台中師專學報,14期,頁1-58。吳文蔚(75):我國歷代教育及其發展,民主憲政,57卷10-11期,頁21-4。※斷代史李弘祺(69):宋代教育散論,台北:東昇。陳槃(72):春秋時代的教育上下,大陸雜誌,67卷4-5期。高明士(60):五代的教育,大陸雜誌,43卷6期。高明士(69):唐代的釋奠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大陸雜誌,61卷5期。袁冀(69):十三世紀蒙人的教育,大陸雜誌,22卷12期,頁32-5。陳粵人(66):西周教育管窺,收於楊亮功等:中國教育史研究,台北,漢苑。賈馥茗(74),東周以前的教育狀況,台師大教研所集刊,27輯。賈馥茗(79),東周的教育及學術思想(一),台師大教研所集刊,31輯。賈馥茗(80),東周的教育及學術思想(二),台師大教研所集刊,32輯。賈馥茗(81),東周的教育及學術思想(三),台師大教研所集刊,33輯。賈馥茗(82),東周的教育及學術思想(四),台師大教研所集刊,34輯。賈馥茗(83),東周的教育及學術思想(五),台師大教研所集刊,35輯。3※教育制度方豪(64):明末傳入的西洋教育,東方雜誌,復刊8卷11,頁32-9。李震(70):春秋時代文武合一的教育,中華文化復興月刊,頁38-44。宋錫正(67):唐堯的政教,台灣教育,332期,頁64。林孟宗(70):清代教育制度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7期,頁53-94。邱錦昌(民71):明代教育制度之研究,政大學報,45期,pp151-81。高明士(民66):唐代學制之淵源及其演變,台大歷史學報,4期。高明士(民73):唐代東亞教育圈的形成,台北:國立編譯館。張明貴(79):明代學校體制與生徒入仕的途徑與意義,東方雜誌,復刊第23卷8期,頁36-41。程運(民66):兩宋學校制度研究,收於楊亮功等:中國教育史研究,台北,漢苑。楊吉仁(民59):三國兩晉學校教育與選士制度,台北:正中。楊吉仁(民62):北魏漢化教育制度之研究,台北:正中。楊承彬(民66):漢代教育研究,收於楊亮功等:中國教育史研究,台北:漢苑。楊承彬(民66):魏晉代教育研究,收於楊亮功等:中國教育史研究,台北:漢苑。楊承彬(民67):秦漢魏晉南北朝教育制度,台北:台灣商務。劉亮(75):漢代教育制度概述上下,東方雜誌,19卷12期,20卷1期。※太學(國子監)丁榕萍(65):明代國子監研究,花蓮師專學報,8期,頁1-19。王建秋(民51):宋代太學的應試資格,大陸雜誌,24卷12期,pp20-9。王建秋(民54):宋代太學與太學生,台北:中華學術著作獎助金委員會。王建柱(民68):從辟雍的形制與意象論教育環境的精神品質,師大校友月刊,184期,pp9-10。伍振鷟(民47):漢代之太學,台師大教研所集刊1輯,pp145-8。4伍振鷟(民49):唐代國子監隸六學考,台師大教研所集刊3輯,pp271-80。伍振鷟(民51):宋代太學三舍法,台師大教研所集刊5輯,pp79-86。伍振鷟(民72):中國大學教育發展史,台北:三民。朱重聖(民60):宋代太學學風與國運的關係,文化史研所碩士論文。朱重聖(民65):宋代太學發展的五個重要階段,宋史研究集,第8輯。林麗月(民64):明代的國子監生,台師大史研所碩士論文。林慧瑜(民78):淺論我國大學教育發展史,國民教育,29卷11、12期,pp54-68。張梅燕(民68):明太祖設置國子監及其作用,文化史研所碩士論文。傅鴻森(民79):明代之國子監規制、教育設施與學風,台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黃振球(民48):中國固有大學之演進,台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黃振球(民48):中國固有大學之演進,台師大教研所集刊2輯。蘇慕洵(民71):漢代太學之探討,今日教育,41期,pp23-8。※地方學校吳智和民80):明代的儒學教官,台北:學生。林子勛民54):宋代地方教育的發展,華岡學報2期。周愚文民79):宋代的州縣學設置、經費與師資之探討,台師大教研所博士論文。周愚文(民85):宋代的州縣學,台北:國立編譯館。趙鐵寒(民58):宋代的州學,教育文摘,14卷7期,pp1-6。葛紹歐(民73):宋代地方學校職事考,史學評論,8期。葛紹歐(民73):宋代四川地區的州縣學,台師大歷史學報,12期。葛紹歐(民76):宋代湖州的文教,台師大歷史學報,15期。葛紹歐(民77):宋代徽州的文教,收於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大。5劉子健(民58):略論宋代地方官學與私學的消長,宋史研究集第四輯。蘇雲峰(民74):宋代海南的教育,國際中國邊疆學術論文集。※官學李弘祺(民82):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聯經。周瑞玉(民80):唐代教育的特色,訓育研究,29卷4期,pp33-9。周愚文(民74):北宋的三次教育改革,台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周愚文(民75):北宋的三次教育改革,台師大教研所集刊,28輯,頁201-223。張正藩(民66):我國教育史上之官學私學與書院(上、下),反攻。※小學周愚文(民84):宋代的小學教育,台師大教研所集刊36輯,pp107-41。※選舉方炳林(民49):魏晉南北朝之九品中正制,台師大教研所集刊,3輯。*楊吉仁(民59):三國兩晉學校教育與選士制度,台北:正中。※科舉王文娟(民82):明代科舉考試之研究,高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王惠琛(1990):清代台灣科舉制度的研究,成大史語所碩士論文。王道成(民79):科舉史話,台北:國文天地。王德昭(1988):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中文大學。沈忱農(民52):科舉制度與元清之興亡,政治評論,10卷11期,pp22-4。沈兼士(民84):中國考試制度史,台北:台灣商務。吉浩東(民81):高麗朝科舉制度受唐宋科舉制度之影響,台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朱沛蓮編著(民72):清代鼎甲錄,台北:台灣中華。李正富(民52):宋代科舉制度之研究,台北:政大教研所。6李淑芬等(74):唐代的館學與貢舉,傳習,3期,頁99-115。李則芬(民77):唐代科舉與朋黨(上下),東方雜誌,21卷11、12期。李弘祺(民64):宋代教育及科舉散論,思與言,13卷1期,pp15-27。李弘祺(民71):科舉--隋唐至明清的考試制度,收於鄭欽仁主編:立國的宏規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編,台北:聯經。李弘祺(民82):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聯經。金中樞(民53):北宋科舉制度研究(上),新亞學報,6卷1期,pp205-81。金中樞(民53):北宋科舉制度研究(下),新亞學報,6卷2期,pp163-242。金中樞(民67):北宋科舉制度研究續(上),成大歷史學報,5期。金中樞(民68):北宋科舉制度研究(下),成大歷史學報,6期。金中樞(民69):北宋科舉制度研究再續(上),成大歷史學報,7期。金中樞(民71):北宋科舉制度研究再續(下),成大歷史學報,9期。林奇賢(民77):科舉制度中的明清知識份子資料庫之製作與分析,台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林瑞翰(民68):宋太祖至仁宗朝鄉貢考,台大歷史學報,6期。林瑞翰(民69):宋太祖至仁宗朝鄉貢續考,台大歷史學報,7期。柯敏菁(民83):科舉在清代小說中的運用,台大中研所碩士論文。高明士(73):隋代的教育與貢舉上下,大陸雜誌,69卷4、5期歐洪德旋(民81):中國考試制度史,台北:考試院。施清廉(69):清代之科舉制度及廢止始末,今日教育,38期,頁101-112。張上翡(民82):宋人筆記所見北宋科舉制度之研究,中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陳光榮(1981):唐代科舉制度之研究,文大政治所碩士論文。陳雪妹(民68):清代科舉制度,教育文粹,8期,pp115-21。7侯紹文(民59):論中國科舉制度的建立,教育與文化,389-390期,pp7-16。論文。黃光亮(民65):清代科舉制度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楊紹旦(民80):清代考選制度,台北:考選部。楊樹藩(民57):元代科舉制度,政大學報,17期,pp99-120。楊樹藩(民58):宋代貢舉制度,宋史研究集,4輯。詹瑋1996):科舉制度中的作弊與防弊措施,東南學報,19期。鄧嗣禹(民66):中國考試制度史,台北:學生。甯慧如(民85):北宋進士科考試內容之演變,北縣:知書房。蔡淑娜(民83):科舉時代癡情女子負心漢故事研究,逢甲中研所碩士論文。賈至揚(民84):宋代科舉,台北:東大。鄭世興(民47):唐代科舉考試制度,台師大教研所集刊,1輯。劉子健(民59):宋代考場弊端--兼論士風問題,宋史研究集,5輯。劉兆璸(民67):清代科舉,台北:東大。劉聿新(80):太平天國考試制度,大陸雜誌,82卷6期,頁1-11。廖隆盛(77):古代的考試,國文天地,4卷7期,頁37-9。謝浩(84):科舉論叢,台中:台省文獻會。董立夫(79):明代進士之研究,政大政治所碩士論文。董挽華(63):從聊齋志異的人物看清代科舉制度和訟獄制度,台大中研所碩士論文。羅至田(1995):科舉制度的廢除與四民社會的解體一個內地社會鄉紳眼中的近代社會變遷,清華學報,24卷4期。羅龍治(60):進士科與唐代文學的與社會,台大中研所碩士論文。關木石(60):科舉春秋,選才,2卷1-2期。8※書院不詳(民74):中國書院史話,台北:學海。王啟宗(民76):台灣的書院,台北:台灣省新聞處。王啟宗(民78):台灣的書院,台北:文建會。王崇峻(民82):明代書院講學的研究,台師大史研所碩士論文。王鎮華(民75):書院教育與建築,台北:故鄉。朱漢民(1993):中國的書院,台北:台灣商務。李正治(民84):中國書院教育哲學之研究,淡江中研所碩士論文。李貴榮(民84):從清代漳南書院看顏元的教育改革,台灣教育,539期,pp43-5。呂仁偉(1981):浙江書院研究,台師大史研所碩士論文。吳萬居(民80):宋代書院與宋代學術之關係,台北:文史哲。俞惠滿(民84):元代福建書院之研究,成大史研所碩士論文。邱兆偉(民56):宋代書院教育之成因,台灣教育輔導月刊,17卷2期,pp12-6。邱兆偉(民56):宋代書院教育之規制考,今日教育,11期,pp21-3。邱兆偉(民56):宋代書院教育之沿革,今日教育,12期,pp11-6。金洪仲(1991):唐代學制與經學之關係研究,文大中文所碩士論文。周杏芬(84):朱熹與書院研究,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洪志遠(1995):形狀文法的意義描述系統初探--以台灣傳統書院建築為例,東海建築所碩士論文。洪煥椿(69):明清間之浙江三大書院,東方雜誌,復刊13卷9期,頁54-7。郭紀青(民85):宋代書院特色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