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民族问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民族与民族问题新疆教育学院王维克主讲电话:13201302989邮箱:wwkxjy@126.com第四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同学们了解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规律,只要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问题。正确认识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和原则。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四章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民族概念和民族问题的涵义;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因素;民族问题的特点。学习难点: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关系。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第一节一、民族的形成(一)民族概念及其发展1、民族的广义和狭义概念广义: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等;或是一个地区及多民族国家内所有民族的总称,如我国的中华民族、西亚地区的阿拉伯民族等。狭义:是指通常按照民族概念来确定的某一个人们共同体,如我国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2、民族和种族的区别8.5%54%37%古希腊学者最早在《荷马史诗》中使用过“民族”这个词1851年意大利学者马齐提出民族要有(土地、起源、习惯和语言)的四个统一1852年瑞士政治理论家布伦奇里提出民族要具有8种(居地、血统、肢体形状、语言、文字、宗教、民俗、生计)要相同的物质3、西方学者的研究4、中国学者的研究1924年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提出了他的民族定义(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生活习惯这五种力)1903年,梁启超将布伦奇里的民族说介绍到中国。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中,首次使用了“东方民族”一词。1882年王韬在《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使用。中国古代文献很早就已出现“民”和“族”两字;如戎、狄、蛮、夷等。1400多年前的《南齐书》中出现合称“民族”一词,但不同于今天的民族概念。•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924年,孙中山在著名的《三民主义》一文中提出:民族的主要特征是由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习惯等“五种巨大的力”构成的。孙中山先生马恩给“民族”概念以科学地说明和界定。提出了民族的“地域”、“经济生活”和“语言”等。列宁论述了地域、共同语言、经济联系以及文化等民族特征和作用《共产党宣言》«论犹太人的问题»《崩得在党内的地位》《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创立5.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斯大林的民族定义1913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是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二是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单一民族国家,民族共同地域就是国土面积;多民族国家,民族都有相对的聚居区长久的地域隔绝会形成新的民族是民族形成的空间条件和物质基础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势对民族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是民族的第一特征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内部独特的社会分工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商品交换的方式由经济、地域、历史等方面决定的通过爱好、兴趣、建筑等表现出来特点—继承性、稳定性、持久性民族的基本特征民族的基本特征四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是民族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是在前两个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语言与共同心理素质一旦形成对民族共同地域的巩固、共同经济生活的丰富与加强起着巨大的作用。1953——1957年国务院第一次进行民族识别进行了各民族社会发展形态的调查过程依据理论依据、事实依据民族意愿——按照“名从主人”的基本原则民族识别6、中国的民族识别1953年首先确认了37个少数民族;1954年又确认了16个少数民族;1965年确认了西藏的珞巴族;1979年确认了基诺族为单一民族。中国的民族识别基诺族珞巴族(二)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基本条件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古代民族是“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原始群氏族部落民族语言地域经济心理素质音节流动采集氏族语言固定采集、狩猎图腾崇拜语言统一扩大两次社会大分工完善共同语言按地域生活伴随私有制出现了贫富分化民族心理素质确定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基本条件古代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生产力的发展是古代民族形成的经济条件血缘关系的淡化部落联盟组织的建立国家的产生,使民族最终形成(三)民族形成的多种途径一是从部族发展为民族。如我国古代北方的鲜卑族、契丹族及现代非洲的坦桑尼亚族等。二是由几个部落或民族在发展中相互融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如我国古代的华夏族和近代的美利坚民族等。。三是异种族通婚后形成的混血民族。如美洲的“美第斯人”等新型民族。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制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而同时形成的民族。如英吉利、法兰西等单一的民族。(三)民族形成的多种途径一是按历史类型划分有:原始民族、奴隶制民族、封建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二是按经济类型可划分为:狩猎民族、农业民族、游牧民族、商业民族、海洋民族工业民族等。三是按民族结构形式可划分为:单一民族、复合民族等。四是按经济发展水平可划分为:发达民族、不发达民族、先进民族、落后民族等。二、民族的发展(一)民族发展的2、民族素质的高低是民族发展的重要条件;1、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3、民族关系的和谐决定民族发展的内部与外部交往的程度;5、自然环境的制约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4、社会环境的影响决定民族发展的性质;(二)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民族意识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民族压迫斗争的兴起,民族国家的建立。民族之间各种联系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日益国际化。1、资本主义社会民族发展的两个基本趋势各民族共同性不断增长和民族融合因素不断增强的趋势各民族迫切要求本民族的经济文化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民族发展意识逐渐增强的趋势。2、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发展的两个基本趋势(三)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概念在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一个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人,因受另一个民族的影响而丧失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类型强迫同化:强大民族凭借暴力和民族特权对弱小民族进行的同化。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密切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过程中,一些比较落后的民族在完全自然自愿逐渐的情况下改变自己民族特征的同化过程。1、民族同化民族同化特点规律民族同化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民族同化过程中人为的和自然的因素并存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化接近的形式结论:自然同化是人类历史向前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进步现象。2、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各民族在社会发展中逐渐消失本民族的特征和本民族的差别,而成为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共同体的历史过程。民族融合(包括自然同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民族发展的进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赞成和支持的。首先是阶级消亡其次是国家消亡最后是民族消亡三、民族的消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理解民族消亡的过程1、民族消亡是一个自然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民族发展必然和最终的结局。2、民族融合是在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全世界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趋势。民族融合实现之日,就是民族消亡的开始。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民族差别将长期存在。我国仍处于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而不是民族融合时期。民族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第二节一、什么是民族问题所谓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中,基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一切矛盾、问题和关系的总和。二、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因素1.产生原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民族自身的差别经济文化类型和经济发展的差别阶级因素而产生的人为的主观行为引起的(1)多。56个民族中有55个是少数民族,人口接近1.1亿,而且是多元文化。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少数民族的基本状况(2)长。55个少数民族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他们与汉族一起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3)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占整个国土面积的64%还多。(4)边。大部分少数民族居住在边疆地区,全国2万多公里陆地边境线中有1﹒9万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5)穷。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相对来说,少数民族在生产力、文化、生活等水平上,大都与汉族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全国3000万贫困人口中有2000万在少数民族地区。(1)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民族间发展不平衡和民族间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心理素质的差异所导致的隔阂尚未完全消除。3、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存在的原因(2)民族主义思想残余等还在起作用,国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3)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也还会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5)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和政府由于某些方面的主观认识不足或其它原因导致的有关民族的政策、措施和方法的不当等,也可能引起民族问题。性质4、民族问题的阶级社会对抗性矛盾社会主义非对抗性矛盾三、民族问题的特点及其表现敏感性重要性普遍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第三节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一、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1、问题的提出1958年,中共中央在一个文件的批语中首次提出:“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60年代初,“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提法在全国广泛流行并在思想理论上占据统治地位。“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更是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推向极端,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开始否定“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理论。1980年4月7日,中共中央《关于转发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通知》中明确否定“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观点。1980年7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文章从理论上纠正了民族工作中的左倾错误。2、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联系第一,阶级社会中,各个民族都是由不同阶级的人们所组成,任何一个民族成员都分属于不同的阶级。阶级的划分比民族的划分更深刻。第二,民族压迫的根源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第三,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必须以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为前提条件。3、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区别第一,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的概念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历史范畴。第二,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不能等同起来。第三,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的内容范围更广泛、更复杂,存在的时间更长。第四,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影响范围更广。二、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总问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问题的总和。它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问题。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1、概念2、民族问题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前民族问题是民主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外打倒帝国主义,改变我国半殖民地地位,取得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对内打倒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废除民族压迫制度,实现民族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消灭了阶级剥削压迫制度,阶级斗争仍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但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的民族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的主要矛盾是: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而民族问题的内容和实质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仍然还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3、正确理解社会发展和民族问题的关系第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和民族问题的主从关系。第二,要正确理解把握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总问题的辩证关系。第三,要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三、民族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总问题的解决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说明:民族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总问题的解决。历代政权如果对民族问题高度重视,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正确解决民族问题,就能促进民族和睦、民族发展,保证社会稳定,国泰民安,民族关系整体上就会呈现良性互动、良性发展的态势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