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学期学习章节:第一章:开宗明义1、为什么开设《文学理论教程》一课;2、学习《文学理论教程》必备的知识;3、学习《文学理论教程》必读的书目;4、《文学理论教程》一书的理论依据2第二章:文学理论学科简介1、文学理论的概念和性质2、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3、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的区别4、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划分依据?名词解释:文艺学文学理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3一、名词解释文艺学文学理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4文艺学也称文学学,是建国后从前苏联翻译过来的。现在文艺学是特指,具有狭义的概念。它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它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和文学史三个学科。5文学理论是一门属于人文科学的学科,是一门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它虽然涉及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但是一般是作为例证出现的。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论、文学接受。6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是指人的本质力量是蕴含在人的本性中,通过一系列的言行来加以体现、贯彻的性质。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人的本质通过社会实践在现实世界中对象化,人又从对象化的世界中反观自己的本质的过程。7二、主要内容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一门属于人文科学的学科,是一门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学科,它在整个人文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8/2、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文学理论的对象: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虽然涉及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但是一般是作为例证出现的。(2)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造论、作品论、文学接受论。93、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的联系和区别(1)文艺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它们各有独立的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性质,但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2)文学理论以文学史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否则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就成了无源之水(3)文学史、文学批评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4)三者的联系时互相包容、互相切入、互相渗透。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0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第一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的过程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第二过程:文学创作-作品价值-文学消费的过程文学社会学、文学文化学、文学价值学。11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1)实践性:文学理论史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它的出发点和基础是文学活动的实践,即先有文学活动的实践,然后才会有文学理论的概括。所以,关于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构成、文学接受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无一不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2)价值取向:文学理论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所肯定或否定什么作品、赞扬或批评什么文学现象、提倡和反对审美艺术趣味,都不能不具有价值取向。12第三章文学活动一、人类生活活动的方式二、人的活动系统中的文学活动三、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本质论名词解释:生活活动文学活动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13一、名词解释生活活动: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14再现说,也称摹仿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复制、镜映、复写或再现等。再现说是探讨文学本质的第一条路线,在中国和西方文学理论史上,都是一条最为古老的路线,它是人类童年心理的产物。15表现说,也叫情感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心灵的关系,即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感情的自然的流露、倾吐、宣泄、抒发。表现说在文论史上有共同点:一是强调文学是自我情感的独特表现,二是强调文学中的情感不是人为创造的,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表现说是探讨文学本质的第二条路线。表现说的出现和流行,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标志着人类心理的成熟。16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可以给人以美感,但美感不过是一种手段,非美感的作用才是目的。实用说是探讨文学本质的第三条路线,它的出现与流行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充分发展的产物。17客观说,也称作品本体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学作品一旦离开作家的笔,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即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封闭的“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客观说出现在20世纪初叶,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首先提出的,认为文学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建构。18体验说,也叫读者本体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认为作家发表出来的诗歌、小说等,只是“文本”,而“文本”是死的,还不能成为供读者关照的美学对象。“文本”一定要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经过读者的心理体验和创造,才能实现为美学对象,这才是真正的“作品”。体验说是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接受美学”的提倡者姚斯、伊塞尔等提出的。19二、主要内容:1、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划清了人的生活活动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界限:(1)生活活动作为劳动,是人和自然的交换过程。劳动实践中,人改造了自然,自然丰富了;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也改造了自己,丰富了自己。20(2)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所谓“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自意识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并且是根据一定需要(物质的或精神的)而设计的。所谓“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随意的,而是在把握一定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21(3)人的生活活动是可以富于美感的(审美的产生)在人的生活活动中,无论是物质生产活动,还是精神生产活动,只要活动的内容或方式具有吸引力,都可以产生美感,从而把自己的活动与美联系起来。22《吴越春秋·越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宍)《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232、马克思、恩格斯和马斯洛的理论(1)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有两种需要:第一种是低级需要,即吃、喝、住、穿,人类为满足这种需要,要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第二种是精神需求,为此人类又要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精神生产活动。24马克思、恩格斯着眼于人类学的宏观的历史现象,着眼于人类整体,把人的需要及其分类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联系起来研究,目的在于推动社会的变革。马克思、思格斯较少从心理学的角度、从个人的需要出发,来谈文学艺术等精神活动的意义。25(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饮食、性欲等等;2、安全需要:生活有保障而无危险;3、归属和爱的需要:与他人亲近,受到接纳,有所归依;4.尊重需要:胜任工作,得到赞许和认可;5.认知需要:求知、理解和探索:6.审美需要:对称,秩序和美;7.自我实现需要:实现个人的一切潜在能力。26由七种需要产生了七种活动:1.为满足生理需要所展开的本能活动;2.为满足安全需要所展开的防御活动;3.为捕足归依和爱的需要所属开的情感活动;4.为满足尊重需要所晨开的人格活动;5.为满足认知需要所展开的知识活动;6.为满足审美需要所展开的审美活动;7.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2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优点:第一,它是从人的个体的角度来立论的。从人的个体的需要和活动来考察文学艺术在人的生活中的意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第二,在马斯洛的理论框架中,人的需要和活动被安排在层级中,低一个层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高一级的需要才被提出来,并最终获得最大的满足。283、文学活动及其构成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或环节构成: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29美国当代文学批评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著名的“艺术四要素”的理论,即文学是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组成,由此形成了如下观点:1.强调作品与世界关系的摹仿说;2.强调作品与读者关系的实用说;3.强调作品与艺术家的心灵关系的表现说;4.强调作品本身是客观“自足体”的客观说。30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在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辨,使人一目了然。第一要素是作品,即艺术产品本身。由于作品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共同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一般认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此事物有关的东西。这第三个要素便可以认为是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情感、材料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可用“自然”这个通用词来表示,我们却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世界。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31文学的四要素: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32作者:是文学产生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者,更是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至于读者,它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与同一世界的活生生的人,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33作品:作为显示世界的“镜子”,作为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即是作者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没有作者,就没有作品,就没有文学接受和消费。反之,没有作品,作家也就不成其为作者。没有文学接受和消费,作家的文学创造就失去了意义。34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关系:文学活动四要素由于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它们必须是相互依存的,无法孤立对峙。同时,在这个整体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对象化,另一方面又是对象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交互运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354、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文学本质论)(1)再现说,也叫摹仿说。(2)表现说,也叫情感说。(3)实用说。(4)客观说,也称作品本体说。(5)体验说,也称读者本体说。36再现说(1)西方“模仿”最初的含义是指巫师在祭祀中表演的节目(舞蹈、音乐、唱诗),后来也表示雕塑、戏剧中的现实再造。到公元前5世纪,它从宗教术语转成哲学术语。表示外在世界的再造,用到艺术实践上便产生了艺术模仿现实的思想。37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的模仿理论不同:柏拉图认为理式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艺术世界是对理式世界的摹仿的摹仿。亚里土多德认为现实世界是真实的,因之模仿现实世界的文艺也是真实的。38表现说,也叫情感说。表现说强调文学作品与作家心灵的关系,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感情的自然的流露、倾吐、宣泄、抒发。39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秉七情,应物思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说:“情以物兴,物以情观。”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顾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它们都强调的是文学艺术作品是“物之感人”(感物说)的产物,是人心灵的表现。403、实用说。实用说强调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认为文学的本质就在于文学作品对读者所产生的作用。实用说是一种工具论,即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尽管文学可以给人以美感,但美感不过是一种手段,非美感的作用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