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2018—2025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2018—2025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聚焦淮河行蓄洪区经济社会发展短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群众居住安全,根据《国务院关于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的批复》(国函〔2009〕134号)及《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的若干意见》(皖政〔2017〕108号)精神,编制本规划。一、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我省境内淮河干流长418公里,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淮河流域地势低平,平原面积大,河流众多,历来就是洪水多发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在加固堤防、整治河道、修建水库的同时,于湖泊、洼地开辟了行蓄洪区,形成了以水库、行蓄洪区和各类堤防为主体的防洪工程体系。我省淮河行蓄洪区数量多、面积大、居住人口多、进洪频繁。根据《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我省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共21处、占全国行蓄洪区总数的22%,面积3060平方公里、占全国行蓄洪区总面积的10%。近年来,结合淮河干流河道整治工程,石姚段、洛河洼2处行洪区已调整为防洪保护区,方邱湖、临北段、香浮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正在实施,计划2018年底前建设完成并改为防洪保护区,不再属于行洪区。除上述5处行洪区外,现今还有濛洼、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城西湖、城东湖、寿西湖、瓦埠湖、董峰湖、上六坊堤(已无人居住)、下六坊堤、汤渔湖、荆山湖、花园湖、潘村洼和老汪湖等16处行蓄洪区,涉及合肥、宿州、蚌埠、淮南、阜阳、六安和滁州等7市19个县(市、区),以及省农垦集团、淮南矿业集团。其中,阜南县、颍上县、裕安区、霍邱县、寿县、灵璧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埇桥区为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我省淮河16处行蓄洪区总面积281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4.62万亩,截至2018年3月,区内人口99.07万人,面积、人口分别占全国行蓄洪区总数的9%、6%。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9492人,已脱贫55502人,现有贫困人口33990人。规划至2020年,行蓄洪区内人口101.27万人,需要安置人口64.46万人,其中居住在低洼地人口50.96万人、庄台超安置容量人口13.50万人。(二)人口分布。1.庄台。现有庄台199座,涉及濛洼、城西湖、南润段、邱家湖、城东湖、姜唐湖、寿西湖、董峰湖、下六坊堤、荆山湖等10处行蓄洪区,台顶总面积576万平方米,现居住人口22.7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761人,已脱贫人口17785人,现有贫困人口8976人,未脱贫人口占4.0%。2.保庄圩。现有保庄圩35座,涉及濛洼、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董峰湖、花园湖、老汪湖等7处行蓄洪区,总保护面积222.3平方公里,现居住人口26.4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910人,已脱贫人口14317人,现有贫困人口8593人,未脱贫人口占3.2%。3.低洼地。涉及城西湖、城东湖、寿西湖、瓦埠湖、董峰胡、汤渔湖、荆山湖、花园湖、潘村洼等9处淮河行蓄洪区,现居住人口49.8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821人,已脱贫人口23400人,现有贫困人口16421人,未脱贫人口占3.3%。此外,为安置行蓄洪区外迁人口及工程移民,在行蓄洪区外紧临行蓄洪区建设8座保庄圩,保护面积48.3平方公里,现居住人口11.9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358人,已脱贫人口8020人,现有贫困人口3338人,未脱贫人口占2.8%。(三)历年建设情况。为保障淮河行蓄洪区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缓和人水矛盾,我省自上世纪50年代启动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1950—1990年。1950年起,在濛洼、城西湖、南润段、润赵段、姜家湖、董峰湖等行蓄洪区兴建了一些围村堤和庄台。1984年,根据《安徽省淮河干流低标准行蓄洪区庄台工程总体设计》,在濛洼、姜家湖、唐垛湖、荆山湖等12处行蓄洪区修建了部分庄台和保庄圩。截至1990年,累计建成庄台272座,台顶面积583.5万平方米;保庄圩13处,面积39.34平方公里。1991—2002年。1991年,国务院作出进一步治理淮河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将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作为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1994年水利部批复《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修订规划》,实施了撤退道路、部分庄台深水井及通讯报警设施建设等项目。截至2002年,兴建撤退道路932.89公里、避洪楼488幢、深水井69眼,外迁安置1416人。2003年以后。为加快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步伐,根据水利部淮委《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实施方案》,主要实施了保庄圩新建、庄台加固、庄台深水井配套、撤退道路新建及改建、通讯报警设施建设等工程。在2003年和2007年,实施了淮河行蓄洪区及河滩地移民迁建工程。截至2013年,累计解决城东湖、瓦埠湖、姜唐湖、蒙洼、花园湖等行蓄洪区40.12万人的防洪安全问题。其中,迁移安置28.97万人,新建15座保庄圩,就地保护11.15万人。(四)历年运用情况。1950—2017年,运用行蓄洪区的年份有29年,现有16处行蓄洪区共启用128次。在1950、1954、1956、1968、1975、1982、1991、2003和2007年等较大洪水年份,每年都有多处行蓄洪区运用。目前,濛洼、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荆山湖等8处行蓄洪区运用机遇在10年一遇以下。1991年洪水期间,淮河干流共启用了濛洼、城西湖、城东湖、南润段、润赵段、邱家湖、姜唐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洼、荆山湖等13处行蓄洪区。濛洼两次开闸蓄洪6.9亿立方米,城西湖蓄洪5.2亿立方米,行蓄洪区临时转移人口超过100万人。2003年洪水期间,淮河干流共启用了濛洼、城东湖、邱家湖、唐垛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洼和荆山湖等9处行蓄洪区,分蓄洪量8.5亿立方米,行蓄洪区共临时转移人口46.84万人。2007年洪水期间,淮河干流先后启用了濛洼、上六坊堤、下六坊堤、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石姚段、洛河洼、荆山湖等9处行蓄洪区,行蓄洪区运用降低了润河集、正阳关、淮南、蚌埠(吴家渡)站水位0.29—0.61米,行蓄洪区共临时转移人口12.55万人。(五)存在主要问题。1.低洼地居民较多,居住安全缺乏保障。截至2018年3月,仍有49.86万人居住在设计蓄洪水位以下的低洼地,占行蓄洪区总人口的50.33%。行蓄洪期间,居民需提前撤退转移,临时安置难度大;群众生命财产时常遭受洪水威胁,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2.庄台远超安置容量,人居环境亟待整治。现有的199座庄台中,160座庄台人均面积低于50平方米的标准,占现有庄台数量的80%。其中,41座庄台人均面积在15—21平方米,44座庄台人均面积低于15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庄台超容量安置人口将达13.5万人,群众生产生活空间受限,人居环境亟待整治。3.居民迁建补助标准低,实施难度较大。目前,淮河干流及淮河滩区居民迁建补助标准为中央预算内3.3万元/户、省级补助2.32万元/户,人均仅为1.61万元,与群众搬迁实际成本相比差距太大,也远低于易地扶贫搬迁(5.7万元/人)和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中央补助7万元/户)的补助标准。截至2017年,我省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共迁移安置人口6.08万人,仅占规划迁移人口的12%。4.保庄圩防洪标准低,防洪保安能力不足。部分保庄圩防洪标准偏低,4级及以下堤防220公里,占现有保庄圩堤防总长度的72%。部分堤防堤身断面不足、护坡损毁严重、堤顶无防汛道路,汛期堤顶土路泥泞不堪,不能满足防汛抢险需要。圩内排涝标准低,抽排标准仅为农排标准3—7年一遇,自排涵闸规模小,排水体系不完善,居民区受淹、农作物受灾情况严重。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扶贫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聚焦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按照“减总量、优存量、建新村、分步走”的总体部署和“一区一策”的基本要求,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远近结合、补齐短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快实现行蓄洪区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坚决打赢行蓄洪区脱贫攻坚战,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行蓄洪区内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防洪保安和发展空间问题。全面摸清行蓄洪区基本情况,实施“一区一策”,科学合理安置人口。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行蓄洪区风险类别、人口分布、安全设施现状,因地施策,优化庄台、保庄圩布局,实施人口迁建,提高保庄圩防洪排涝能力,扩大庄台人均面积,改善人居环境。协同发力,整体推进。统一规划,整合各类资金,协同推进居民迁建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衔接安全建设与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行蓄洪区建设与管理工程、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关系,合理安排建设任务。远近结合,分步实施。综合考虑行洪频率、空间位置和贫困程度等因素,科学安排当前和长远发展,分期分步实施。近期重点实施行洪运用频繁、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区域的安全建设项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和谐统一,项目选址符合各类空间规划,避让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优化迁建点人居环境,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行蓄洪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建设目标和标准。1.建设目标。到2020年,优先解决进洪频繁、防洪风险较高、贫困人口集中区的低洼地居住人口安全问题及庄台超容量人口迁移,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990人得到妥善安置,其中现有未超容量庄台就地安置534人、现有保庄圩就地安置8593人、现有庄台就地安置4003人、新建保庄圩就地安置794人、迁入现有保庄圩5001人、外迁至区外安全区域15065人,2020年6月前完成安置。到2025年,结合治淮工程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居民迁建等工程,全面提高行蓄洪区内居民防洪保安能力,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区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通过保庄圩堤防加固、堤顶防汛道路修建、排涝站及自排涵闸建设等工程的实施,淮河干流保庄圩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支流保庄圩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保庄圩自排与抽排标准全部达到10年一遇。区内总人口由101.27万人减少至75.44万人,庄台人均居住面积由21平方米提高至50平方米,居住在低洼地以及庄台超安置容量的64.46万人得到妥善安置。2.建设标准。居民安置标准。庄台人均安置面积50平方米(含公共设施面积),保庄圩人均安置面积100平方米(含公共设施面积),外迁至行蓄洪区外防洪保护区、设计洪水位以上安全区人均安置面积80平方米(含公共设施面积)。防洪标准。淮河干流行蓄洪区保庄圩、庄台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其中临淮岗坝上按临淮岗设计蓄洪水位加超高确定,支流保庄圩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保庄圩除涝标准。瓦埠湖城南保庄圩自排与抽排标准采用20年一遇,其他保庄圩自排与抽排标准采用10年一遇。(四)建设时序。1.时序安排原则。按照突出重点、近远结合的原则,综合考虑行洪几率、空间位置、贫困程度等主要因素,结合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淮河行蓄洪区建设与管理工程、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合理安排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实施时序。——行洪几率。优先安排运用几率在5年一遇以下的,其次是5—10年一遇的,再次是10年一遇以上的。行洪几率在5年一遇以下的有濛洼、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下六坊堤等5处行蓄洪区。——空间位置。优先安排临淮岗洪水枢纽以上地区,其次是临淮岗洪水枢纽以下地区。处于临淮岗

1 / 6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