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视野下的城市经济学(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四讲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的产生5.2城市经济增长理论5.2.1人力资本增长、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变化传统的、非地理意义的提高增长的关键因素有三个:人力资本增长、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后来,经济学家们发现,经济结构的变化也会对增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增长是指增加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了劳动生产力和收入提高。人力资本(humancapital)一般指对人的投资。当一个社会改善教育和培训,就投资了人力资本,从而产出有更高生产率的劳动力。这会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资本深化(capitaldeepening)是指物质资本的增加,如基础设施、厂房、设备和机器等。更多更好的资本投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增长。技术进步是指私人企业和政府对研究和开发的支出,改进了生产的方法、组织生产的流程,使得生产的效率更高,同时,计算机、互联网等新技术发明大幅度降低了研发和信息获取成本,这些都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经济结构的变化是指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再配置。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发展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服务经济的一个高级化的过程。劳动力不断地从农业转向其他产业,因而也产生了更高的生产率和获得更好的收入。当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一国的生活水平也就可以迅速提高。1)人力资本增长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更高质量的劳动力。从事现代工业经济要求受到良好教育的劳动力,技术的变革也需要受过培训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来发现并形成这些创新。人力资本增长不会平白实现,也需要进行投资。把钱用于教育和培训能提高职工的技能和生产率。这些支出是投资,和投资于机器及建筑物一样,不同的是后者投向了物质资本。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成功,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资同样重要。人力资本投资带来高回报一份对美国的调查发现,拥有受过更多教育的劳动力的公司有高的多的生产率:教育年限增加10%,生产率提高8.6%。对于个人来说,教育的回报也是和明显的,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工资也会增加。1994年,受过大学教育的美国职工中值收入比高中毕业的职工高74%,这个差距还在上升。据估算,上一年大学可以增加收入5%——10%,或者更多。人力资本投资带来显著的正外部性,新技术很容易传播开来,新思想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可以利用,这就带来社会整体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上升。由于正规教育的社会收益远远大于个人的收益,因此,政府就会以公共教育为形式进行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补贴。贫困地区面临着人才外流问题2但是,较贫困的地区和穷国都会面临人才外流的问题,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迁移到更富裕的地区、找到更好的工作,从此定居下来。这样即便对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人力资本存量还是相对减少了,而那些高素质人才的移入区人力资本则有所增加。因此,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有的时候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也不一定能起到预想的效果。2)资本深化现在工人的生产率比30年前或者100年前高,这是因为他们有更多更好的机器。一个现代的机械化面粉厂的操作系统高达好几层,而全部的操作人员可能只需要7个,自动化的生产设备使得一个人的产出大大地增加了,这和手工生产时代的效率不可同日而语。相对于GDP的投资水平越高,所引起的人均资本也越多,经济学家把这种情况称为资本深化。随着人均资本增加,人均产量也增加了。物质资本是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今天生产了大量新资本品,明天就拥有大量资本存量,并能生产更多的物品与劳务。因此,提高未来生产率的一种方法是把更多的现期资源用于资本的生产,而较少地用于现期消费。“要想富,先修路”就是对这种情况形象化的描述。来自外国的投资对多个国家的调查数据表明,高投资往往引起更快的经济增长。这些投资不一定是本国人的投入,外国人的投资也是新资本,对提高长期增长有同等的效力。即使这种投资的一部分收益要流回外国所有者手中,也增加了一国的资本存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此外,来自外国的投资也是穷国学习富国开发、并运用先进技术的一种方式。中国是目前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最大的国家,2013年的数值是34784.9亿美元。中国的长三角地区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其GDP中的份额来自外资企业的相当高,例如苏州,2013年实际利用外资是86.98亿元,占到整个江苏省的26.2%。南京同年的这个数值是40.33亿元,还不到苏州的一半。事实上,因为外资的驱动作用,苏州的GDP总量在80年代就超过了南京市,2013年是南京的1.62倍。收益递减和追赶效应在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收益递减和追赶效应。收益递减是指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从增加的一单位资本中生产的额外产量减少。在工人已经使用大量资本存量生产物品与劳务时,给他们增加的一单位资本所提高的生产率很少。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GDP增长值不容易达到一个很高值,通常GDP2%、3%的增长就被视为一个了不起的发展数字,因为他们的资本存量已经累积到一个比较高的值,再投资就是收益递减的过程。追赶效应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国或者地区开始时比较穷,它就更易实现迅速增长。穷国的生产资料比较少、设备也比较原始,少量的投资会大幅提高工人生产率,这就使得他们一旦开始增长,就会有一个很高的增长率。3)技术进步在1973年以前,有2/3的生产率提高是由于技术进步。现时,决定技术进步速度的主3要因素是研究与开发的支出水平。政府部门资助的技术创新可推动行业增长,协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国政府来说,研究与开发的支出占其GDP的总量多少,可以反映出其未来的增长趋势,但有可能这种影响反应在生产率统计中会滞后数年,甚至有可能会反映在10-20年之后。2011年,世界各国的研发支出在GDP中的比例的平均数字是2.13%。对比各国的情况(2011年或2012年数据,世界银行),美国研发支出占其GDP的比例是2.79%,其他的国家例如韩国是4.04%,日本是3.39%,新加坡2.10%,中国1.98%,英国1.72%,印度0.81%等。这些年来,中国在研发支出的投入一直在增长,但绝对水平还未超过世界各国的平均值。研究和开发的投入除了上述所说的由政府投资以外,广泛地发生在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例如,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和创新部门,这也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增长来源。4)其他因素关于第四种主要的促进经济增长因素——经济结构变化,我们在后面的章节城市产业结构中详细讲解。除了这些因素以外,还有一些对增长不可或缺的条件,例如产权和政治稳定、自由贸易等等。市场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经济中广泛尊重产权。如一个企业需贿赂政府才能经营,就阻碍了市场的协调能力,这也是对产权的侵犯。而政局的不稳定是投资、开办企业的负激励。由于地区之间存在着比较优势,国际贸易会显著改善一国公民的经济福利,对参与国际贸易的双方都有很大的好处。实行外向型贸易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很高的经济增长率。地理环境也有影响,海边的国家和地区(如纽约、旧金山、香港)发展贸易更便利,也更繁荣。5.2.2经济基础模型经济基础模型(TheEconomicBaseModel)是最早被用于分析城市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工具。它把一个城市或者地区的经济划分为两类大部门: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基础部门(exportorbasicsector)是指向城市外“出口”产品和劳务而为城市带来收入的部门。它们承担的是该区域或者国家范围内需要的某种产品的生产,比如汽车、钢材、农机、电子设备等大部分的制造业部门,它们生产的这些产品可能有一小部分被本地消费者买去了,但大部门是供给其他城市的。非基础部门(localornon-basicsector)是指只为城市内部提供产品和劳务的部门。它们主要供给本地居民的产品和服务,比如零售业、餐饮业等。我们假设基础产业主要受到本地区以外的外生因素的影响,而非基础产业主要由本地经济所决定。那么,基础部门就业人口的变动就意味着当地总就业人数的变动了;而由于城市基础部门的生产需要借助非基础部门的投入,所以基础部门就业人数的变动也会间接影响非基础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造成城市总就业劳动力发生变化。4各个城市都非常需要基础产业的出现,因为它们带来出口和收入,并带来就业人数的增长。在产业转移的地区,吸引产业落户因而成为城市竞争的主要目标,因为这些能够在各个地方转移的产业一般都是基础部门,非基础部门往往立足于一个城市自身,不会产生大规模的转移。这使得人们更重视基础产业,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视之为城市经济的基础。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的确定有的时候比较容易,但有的时候非常困难,所以,通常是采取假设法、区位商法、最小需求法等来进行计算得知。简·雅各布斯:非基础部门更重要但是,也有相反的观点,简·雅各布斯在她的著作《城市经济》里说,非基础部门占有主要的地位。她论述道,大量的新出口品和新出口组织对城市而言非常有必要,但它们是衍生的和次要的。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富有创造性和发展潜力的城市地方经济。这一关系始于聚居地发展为城市之初,并且在城市经济变得悠久、壮大和复杂之后,仍一直保持下去。这一类的观点倾向认为,基础经济都是在非基础经济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大跨国公司本来是本地小企业,针对本地的需要服务,因为它们特别成功,才成长为更大的、出口为主的大公司,但他们始终根植于自己发源的城市,从而为这个城市带来经济的活力和发展。究竟是基础部门,还是非基础部门,对经济的何者更重要并没有定论。我们只能说,对于一个正在吸引产业转移的城市来说,吸引基础产业更为立竿见影,能快速带来经济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和就业的增加,但其缺点是基础产业可以立足于任何一个城市,它们可能移来、也可能移走,吸引产业还需要这个城市本身具有某种优越的条件和吸引力。非基础产业立足于一个城市而成长,这种成长可能是比较漫长的,但一旦成长壮大为成功的企业(集群),将为城市带来不可或缺的雄厚的资本,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城市的成长史就是本地企业成长壮大的成长史。5.2.2乘数原理和挤出效应凯恩斯乘数原理乘数原理(multiplierprinciple)是描述外来投资改变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个机制,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的变动的倍数。这是因为经济各部门密切相连,一个部门、产业投资的增加,也会在其他部门引起连锁反应;收入的增加会持续带来需求的增加。由于国民经济部门之间链式关联,在某一部门增加一定的投资量(X,特别是在基础部门),不仅会带来本部门的收益增加(或损失),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经济活动不同程度的扩张(或收缩),最终带来数倍于投资量的总收益(Y),或引起更大的负面效应。Y=KX其中K就是“乘数”,正常情况下,K为大于1的正值,乘数越大,说明。但若投资决策失误,亦可能出现K小于1甚至为负的情况。5乘数原理的一个简单模型假定一个小城市,经济起初由于某种原因,使自发支出(投资,或政府购买,或出口)使得基础部门在开始的时候获得了100000元的收入,并且会拿其中的60%消费(即购买本地生产的产品),也就是边际消费倾向为0.6,它就变成了地方的第二轮收入,并可以连锁下去……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越大。因此,城市的总收入增长会超过最初的增长。增长项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第n轮总计地方收入额1000006000036000……250000地方消费额600003600021600……150000进口额400002400014400……100000表1乘数原理的一个案例其中,消费边际倾向(m)就是消费占地方收入的百分比(上表假设为0.6),假设最初的出口额变化是△X,则总收入的增长就是一个持续变化不断减少的过程。△总收入=△X+m·△X+m2·△X+m3·△X……=△X·1/1-m收入乘数=△总收入/△X=1/1-m(例如)=1/1-0.6=2.5案例1:乘数和创造工作岗位斯蒂格利茨《经济学》p7041993年1月,美国失业率为7.1%。失业人口超过900万人。克林顿政府提出了一个共计160亿美元的一揽子刺激计划,以有助于降低失业率。这种支出增加能创造出多少工作岗位呢?第一步:计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