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九年级新教材解读——九上单元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对应的课程标准3-120世纪的革命与战争年代九年级上册的时间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中国:1900—1949(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世界:1900—1945(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与旧版教材的关系旧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新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三单元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一课全球性的震荡第二课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三课民族复兴的新道路第四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第五课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第六课新中国的诞生综合探究七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框架结构教材篇幅与课时旧版教材:44页,14课时新版教材:115页,35课时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旧版教材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编写思路:文明史写法,勾勒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教学时间:1/2课时教材篇幅:1.5页教学点位:大战概况凡尔登战役科学技术的运用新版教材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3课时,9页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促进列强对外扩张之路美、日的扩张(阅读卡)欧洲列强的扩张(正文)第一课时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战前形势)新增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军备竞赛(与工业革命的关系)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本课时重点通过地图,了解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知道列强矛盾的由来和矛盾最为集中的地区;体会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列强对外扩张和军备竞赛中的作用。第二课时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形成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9月,马恩河战役(西线战场)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开始(一战转折点)1917年美国、中国、巴西等国对德宣战,协约国力量增强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战协定,宣布投降,一战结束战争的过程大部分为新增内容对大战起因的探究(军国主义论调、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抢占殖民地……)学习本课时需要关注的问题19世纪,西方国家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对许多人来说,民族主义、民族统一和民族独立的胜利,以及民族国家的创立已经成为世俗的一种信念。对于大多数热忱的民族主义者而言,民族代表着更高的真理,也代表着对一种更好的未来生活的集体期望和个体期望。1914年的悲剧就是,在欧洲政治破产的国度里发生的动荡不安和民族主义冲突,通过同盟体系将那些更先进的国家自动拖向毁灭。[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对民族主义的认识:辛亥革命后,民族观念的变化;民族主义情绪对德国走上法西斯之路的推动……阅读推荐: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构架健康开放的民族主义历史上国共两党的民族主义及其影响杨奎松著《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录:学问有道》,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通过地图,了解战前形势、主要战线和重要战役大战在哪里爆发?为什么会发生在这里?战争爆发前和爆发时,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正确认识战争性质与特点辨析:科技在战争中的作用(与上一课时工业革命成果、军备竞赛的激烈程度之间的联系)(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体系)第三课时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需要关注的问题巴黎和会的概况(各国地位不平等,利益诉求不同)四国的打算《凡尔赛和约》为什么中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一战前后,欧洲版图的变化欧洲版图如何理解“和平”新增美、日、英、法四国在巴黎和会上的打算一战前的欧洲一战后的欧洲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3课时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与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对应)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课时安排第一课时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列强在经济上的掠夺观点的辨析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清政府的改革与努力本课时内容与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对应,是辛亥革命的背景。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新政”立宪大部分为新增内容第二课时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四川保路运动(起义导火索)武昌起义的过程辛亥革命的形势(地图)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创建南京临时政府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南北议和清帝退位,孙中山辞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注意对其评价)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大部分为新增内容第一课时所述民族工业的发展——集股自筹铁路本课时所述保路运动背景——铁路国有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覆亡注意几点历史线索的清晰、完整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以肯定其积极意义为主)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革命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两个半世纪以来民族主义革命传统的梦想,而且还超越了狭隘的种族诉求。……但是,革命并不彻底,而且产生了许多不幸的后果。——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的统治,揭开了民主共和的新一页。从此,中国不再被称为“帝国”,而称为“民国”。由“帝”而“民”,标示着国家性质以及人们地位的变化。尽管以后的历史实际常名不副实,“民国”并不真正属于人民。但是,至少在理论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充分享有各种自由和权利,而国家的统治者却成为人民的“公仆”。——杨天石著《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树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从而有利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第三课时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旧版教材中的北洋政府大部分为新增内容新版教材的变化教材篇幅:3页教学时间:1课时点位: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独揽大权的措施临时政府从南京迁至北京改组内容,委任亲信削弱革命派力量扩张武力(向列强借款)胁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民国初期共和与专制的较量袁世凯复辟帝制1914年,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1915年底,宣布接受帝制,该国号中华帝国护法运动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郁郁而死军阀割据形势图只需了解直系军阀、皖系军阀和奉系军阀的大致控制范围即可,无需记忆人名感受北洋政府统治下的军阀割据的形势和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生活中的变化新型交通工具新式邮政电信事业头脑中的变化精神生活的丰富思想观念的进步教育体制的更新(与八下的联系)与旧版教材基本接近,稍微调整和修改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感受“多元一体”探究“驱除鞑虏”难点走向“五族共和”难点探究目的勾勒中华民族实体和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线索,加强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在第一二课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和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培养拓展性思维。新增感受“多元一体”本环节强调结合学生已有历史知识,感性认识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形成过程。与八下教材有关的民族交流会聚探究“驱除鞑虏”保国保种1898甲午战争1894-1895驱除鞑虏,恢复中华1905本环节通过联系民族危机和社会背景展开。首先呈现史实,表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回顾一下,同盟会的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然后通过活动设计,表明20世纪初的危机。最后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为何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本环节的落脚点走向“五族共和”明确区分“种族革命”与“民族革命”,表达了“五族共和”的转变,强调中华民族一体。阐释何谓小民族主义,何谓大民族主义,提倡后者。说明民族观念的转变“驱除鞑虏”“五族共和”本环节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观念的转变。第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第二课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第三课美国的资本主义改革第四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五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综合探究二历史地认识多样的发展道路第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第一课时俄国十月革命本课时是在旧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订,注意以下几点即可:阅读卡“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原教材基础上强化了思想内涵。教材中增加了生动的细节描述。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更加客观真实地认识攻占冬宫的史实。第二课时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增内容史实新经济政策(列宁)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人物斯大林体制需要注意的问题讲述新经济政策时,不强调此前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概念。知道苏联成立的时间,注意俄国、苏俄、苏联三者的区别。知道苏联开展工业化的方式(五年计划)难点如何评价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课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第一课时土耳其凯末尔革命本课时是在旧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订,篇幅增加,点位更加突出。凯末尔革命——赢得国家独立土耳其改革——建成现代文明国家以土耳其、印度为例,说明这一时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转型;客观认识重要历史人物的作用但不夸大,仍以两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为主。需要注意的问题了解“奥斯曼帝国”与“土耳其”之间的关系(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均使用的是奥斯曼帝国)。讲述土耳其改革时,以文字改革为重点,世俗化改革可简单带过。第二课时印度的觉醒新增课时教材结构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双重影响(与八下教材的联系)20世纪初,印度国民意识的增强,推动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重点从非暴力思想到非暴力不合作的转变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特点第一课时30年代的大危机第三课美国的资本主义改革本课时是在旧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订,篇幅增加,层次更加清楚。与旧版教材相比,新增的点位与形式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原因与表现繁荣背后潜在的危机危机爆发后的种种表现与特点数据的运用重点重点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1929年,“黑色星期四”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与表现引发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时间(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空间两条线索难点危机为什么会从美国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重点第二课时罗斯福新政本课时是在旧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订,基本框架未变。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作如下调整开篇增加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增加罗斯福上台背景的介绍课例胡佛和罗斯福面对严重危机的主张分别是什么?自由放任政策;实行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如果你是当时的美国选民,你会把选票投给谁?为什么?胡佛的竞选主题是“促进自愿主义、个人自由主义、联邦不对市场进行经济干预……”——《美国通史》罗斯福在竞选中承诺:“我向你们保证,我不会让你们空欢喜一场的。我会把新政贯彻到每个方面……——《罗斯福传》析新政背景胡佛罗斯福1575万票—2280万票59票—472票问题一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总结归纳的能力。根据资料,可归纳出以下方面的问题。金融、财政、贸易、工业、农业、社会……问题二重在激发学生历史想象能力,与危机中的人们感同身受,既知道危机的严重性,又理解人们在演讲中看到的希望。增加罗斯福就职演说的材料降低新政措施的难度课例小组活动:寻危局表现探新政举措——要求:1.根据罗斯福就职演说,金融组、工业组、农业组、社会保障组的组员合作,寻找各领域危局表现,探究新政举措。2.金融组、工业组、农业组、社会保障组的代表以炉边谈话的形式分别展示探究成果。议新政举措(复兴、改革和救济)危局银行倒闭举措整顿银行,监督复业,实行国家对银行货币的控制管理,规范股票市场领域企业破产或削减产品,工人失业立法调整生产规模;立法保护工人权利,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农业农民收入减少或破

1 / 1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