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精神护理学-第三章心理应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习目标:1.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换位思考能力。2.掌握心理应激的过程、常见心理危机和心理危机干预技术。3.熟悉心理应激与健康的关系、引起心理危机的常见原因。4.了解心理应激、心理危机的概念。心理应激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其结果可以是适应的或不适应的。也叫应力压力。激就是压力,应力,是一个系统对外力的作用竭尽全力进行对抗时的超负荷状态。心理应激:是人的一种情绪状态,是个体察觉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所表现出的心身紧张状态。心理应激是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健康或导致疾病的重要环节。既可以因为学习或工作压力、婚姻问题和财产纠纷等消极的事件产生,也可以在旅游、运动、约会、新的工作等积极事件中产生。电影《集结号》王金存职务:指导员性格:胆小怯懦原是一名普通的师范学生,战争来临之后毅然离开学校上了前线,但生性怯懦的他却因畏战行为被军事法庭羁押,也因此得以结识谷子地。谷子地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嘲笑他,在接受了阻击战的任务之后,谷子地向上级申请,将王金存带到九连担任连队的指导员。在那场惨烈的阻击战中,王金存亲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他眼睁睁的看着战友一个个死去而无能为力,最后终于爆发,与其他战友齐心协力作战直至英勇牺牲。在外人看来,王金存是这场惨烈的战斗中曾经表现的最为不勇敢的一个人物,他曾经临战退缩,曾经面对死去的战友紧张的喘不过气,甚至曾经置身边炸伤的战友于不顾。然而,在我们看来,这不是简单的勇敢不勇敢的问题,他的表现是一种典型的战斗应激反应,或者说战时应激障碍,这是一类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的不良反应。这张照片大家可能见过.在2007年的7月河南省某县煤矿发生透水事故,69名工人被困井下70小时后获救,这是矿工被救后的照片。69名工人的生命获救了,但针对他们以及他们家属的救助并不应该停止,因为他们还需要修复心灵的创伤。塞里应激三阶段1、警戒期(警觉反应期、动员阶段):是机体为了应对有害环境刺激而唤起体内的整体防御能力,故也称动员阶段。它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紧张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心率加快、呼吸加快、皮肤温度下降、皮电位发生变化、血糖含量升高等。如果这种反应有效,警戒就会消退。2、阻抗期(抵抗期):在这一阶段,人体会出现各种各样复杂的神经生理变化,提供更多的蛋白质应付各种紧张情况。如果机体所做的努力获得了成功,机体将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努力失败,由于机体大量的能量消耗.会使机体再度表现出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于是,进入应激状态的最后阶段――衰竭阶段。3、衰竭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生理和心理上疲惫。因为在抵抗阶段,机体已经耗费了大量的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继续损耗机体便会受到严重的损伤。疲惫是机体生理和心理上的深层自我防御,是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尽管如此,由于长时间的能量消耗,机体变得反应迟钝了,各器官的免疫能力也在不断下降。在这一阶段,表现为焦虑、头痛、全身不适等精神紧张状态。如果不知道如何调理,很容易引起各种生理疾病。如果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话,也可能引起心理和行为异常,严重者会引起精神病。心理应激的过程•生活事件应激源•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心理防御机制•社会支持•个性特征中介机制•心理反应•生理反应•行为反应应激反应结果•适应•适应不良反应结果心理应激的过程事件内容(1)工作情景:包括工作环境、工作变化、工作压力等。(2)家庭生活环境变化:如离婚、居丧、生活变迁等。(3)社会环境变化:如社会动荡、交通拥挤、失业等。(4)不良的人际关系:如与邻居、同事、领导关系不佳等。(5)经济方面的问题:如经济上的困难或变故、负债等。(6)自身健康状况和自我实现等。应激源分类事件对个体的影响(1)正性生活事件:是指使个体产生愉快心情的事件,如结婚、晋升、中奖等。(2)负性生活事件:是指对个体心身都造成消极作用的事件,这些事件都具有明显的厌恶性质或给人带来痛苦、悲哀的心境,如居丧、人际关系不和等。应激源分类事件的内外环境刺激因素(1)躯体性应激源:是指作用于人的机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如高温或低温、电击、辐射、强烈的噪声、损伤和疾病等。应激源分类事件的内外环境刺激因素(2)心理应激源:是指导致个体产生焦虑、恐惧和抑郁等情绪反应的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挫折。这种冲突也许是确实存在,也许只是主观想象。①挫折。②动机冲突(三类)。应激源分类事件的内外环境刺激因素(3)社会性应激源: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刺激因素,如社会动荡、经济收入、家庭结构变化、天灾人祸、战争等,甚至是一些家庭琐事。我们日常的应激源可归纳为家庭支出、工作、职业、心身健康、时间分配、生活环境、生活保障六类。应激源分类事件的内外环境刺激因素(4)文化性应激源:是指因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观念等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引起应激的刺激和压力,如出国留学、移民、搬迁、面对语言环境改变的“文化性迁移”等。文化性应激源对个体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刻的。应激源分类中介机制1、认知评价(1)认知评价的概念:是指个体从自身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做出的评估。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样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不同,所引起的应激反应也截然不同。(2)认知评价的过程:第一阶段为初级评价阶段,即评价当前面临的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第二阶段为次级评价阶段,一旦通过认知认为事件与自己有关,此事件就成为生活事件。中介机制2、应对方式(1)应对方式的概念:是指个体在处理来自内部或外部的、超过自身资源负担的生活事件时所作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应对方式是应激事件和应激心身反应的中介影响因素。(2)应对方式分类:常见的应对方式有:①积极的认知应对:指个体希望以一种自信、有能力控制应激的乐观态度评价应激事件,以便在心理上有效地应对应激。②积极的行为应对:个体采取明显的行动,希望以行动解决问题。③回避应对:指个体企图回避主动对抗或希望采取间接方式,如消极的心理暗示。中介机制3、心理防御机制(1)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是指个体处于挫折与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具有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是无意识采取的应对应激情境的手段。(2)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①压抑②投射③升华④合理化。合理化有两种典型,一个是酸葡萄心理;一个是甜柠檬心理。⑤倒退⑥反向作用。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①压抑:如:“我真希望这事没有发生过,我不要再想它了”。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压抑的正面作用是:当个体产生与社会规范相悖的内心冲动或需求时,如果个体不加以压抑和控制而任其发展下去,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挫折并产生焦虑和痛苦。压抑能保持其心境安宁;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一个成熟的有修养的人是一个懂得运用压抑作用的人。但是压抑也有其负面作用,因为被压抑的欲望与冲动并未消失,只不过是在意志的监督之下暂时潜伏下来,一旦有机会就可能活跃起来,引起意识领域轻微和短暂的扰乱现象。同时,如果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把自己正常的欲望和本能拼命地加以压抑,就会形成一种病态的反应。如强迫型人格异常者,就与他们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心理防卫机制有很大的关系。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②投射:是指个体将自己内心某些不能为社会规范或自我良心所接受的感觉、态度、欲望、意念等转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用来掩饰、逃避或减轻内心的焦虑与痛苦。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见青山多抚媚,青山见我亦多情”等就是投射作用的写照。投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通常又是无意识的。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③升华:指改换原为社会或自己的理智所不允许的冲动或欲望,用比较符合社会规范、具有建设性、有利于社会和本人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方式。升华作用能使原有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消除焦虑情绪,保持心理安宁与平衡,同时,又创造了积极的社会价值,利己利人。如:有打人冲动的人,借锻炼拳击或摔胶等方式来满足;喜欢骂人,以成为评论家来满足自己。一生命运多命运多舛的西汉文史学家司马迁,因仗义执言,得罪当朝皇帝,被判处宫刑,在狱里,他撰写了《史记》。升华是一种很有建设性的心理作用,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必需品,如果没有它将一些本能冲动或生活挫折中的不满怨愤转化为有益世人的行动,这世界将增加许多不幸的人。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④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个体的目标或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常规的时候,为避免或减低焦虑或维持自尊,给自己的行为一种“合理化”的解释。是人们用的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合理化有两种典型,一个是酸葡萄心理—得不到的东西认为是坏的;一个是甜柠檬心理—属于自己的不好的东西认为是好的。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⑤倒退:也称退行,指当个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放弃已学到的较成熟的应对方式和策略,反而使用早先较幼稚的方式应对困难或满足己欲。如成人生病时,其行为常退回孩童时期。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⑥反向作用:个体将潜意识里不能直接表达的欲望和冲动通过截然相反的方式呈现。是一种“矫枉过正”的防御方式。如拿了桌子上的苹果的孩子,当妈妈询问苹果下落时,马上高声说“我没拿”就是这样的例子。当某人希望照顾自己却明显地照顾别人、“恨”自己真正喜欢的某人或某事物,或者“爱”自己所恨的竞争对手或所不喜爱的职务反向是指当个体受挫时,采取一种与原意相反的态度或行为的心理防卫机制。其目的在于避免或减轻自尊心受损。反向作用若运用得当,可能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但过分使用,则会使自我意识扭曲,动机与行为脱节,导致心理异常。中介机制4、社会支持(1)社会支持的概念:是指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即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党团、工会等个人或组织所给予的精神上的和物资上的帮助和支援。(2)社会支持的分类和评定:①社会支持的类型,情绪支持、归属支持、实质支持。②社会支持的来源,个体的配偶、父母常常是社会支持的中心人物,但也可能是小孩(如对孤寡老人)、家庭其他成员、朋友、甚至医务人员。③社会支持的数量和利用度:一是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帮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二是主观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指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支持、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人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三是个人的利用度,指个体在遇到生活事件的时候,能够利用别人的支持和帮助的程度。中介机制5、个性特征个性特征与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应激反应等因素之间均存在相关性。(1)个性影响生活事件:个性可以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感知,有时甚至可以决定生活事件的形成。如负性事件对性格豁达开朗的、心境平和的、能力强的人影响不大,但消极悲观、自信不足的人却会将负性事件放大。(2)个性影响认知评价: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及个性心理特征因素等,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个体在应激过程中的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这些因素决定个体对各种内外刺激的认知倾向,从而影响个体对现状的评估。如性格脆弱的人容易判断自己做事失败。(3)个性影响应对方式: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应对风格。不同个性类型的个体在面临应激时,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应对策略。如外向个性心理特点的个体要比内向个性特点的个体更能表达消极情绪。(4)个性影响社会支持:个体获得社会支持的多少取决于其个性特点,如个性孤僻、不好交往的个体获得社会支持的程度要比个性开朗、善于交往的个体困难。(5)个性影响应激反应:个性与应激反应的形成和程度相关。同样的生活事件,在不同个性的个体身上可以出现完全不同心身反应。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指当个体觉察到应激源的威胁后,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生理、行为变化,这些变化称为应激反应。包括:1.生理反应2.心理反应3.行为反应应激反应一、生理反应:如血压↑、脉搏↑、心率↑,肌肉紧张、手足发冷等。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用“全身适应综合征”概括生理反应-分三个阶段:警戒期、抵抗期、衰退期1.心理-神经中介机制:机体的生理功能主要调节者是神经系统。2.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在应激状态下,内分泌会出现相应的改变,导致生理活动的变化。3.心理-神经-免疫中介机制:长期的心理应激可损害人体的免疫功能。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