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中国古代史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板块一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主干知识理一理]一、先秦时期的思想——“百家争鸣”2.流派及主张(1)儒家(2)道家3.影响(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2)逐步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思想解放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战国时期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2)商周时期在冶金中广泛使用木炭,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硫磺和硝石,这为火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2.汉字的起源(1)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2)商朝出现的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司南甲骨文3.绘画艺术(1)远古时代,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2)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4.文学艺术(1)《诗经》(2)楚辞[拨云见日想一想]1.孟子提倡的“仁政”与孔子提倡的“仁”相同吗?试答提示:否。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它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2.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道教的创始人吗?试答提示:否。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3.如何理解道家的“无为而治”?试答提示: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4.韩非子的“法治”等同于“依法治国”吗?试答提示:否。韩非子的“法治”不是“依法治国”,而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中央集权,刑律成为镇压人民、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5.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吗?试答提示:否。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但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板块二互动探究·分层突破Step1微考点——图文证史深化微考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一在春秋战国时期,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②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思考1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试答史料解读:①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私田的大量出现,各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这为士阶层的活跃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变革,因此,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思考2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试答史料解读: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归纳总结从时代背景角度说明儒、法、道、墨各家思想的特点(1)儒家:孔子主张“仁”、克己复礼,反映了面对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社会矛盾剧烈,希望缓和社会矛盾,继续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孟子、荀子分别主张“仁政”“仁义”,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2)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3)道家:主张“道”和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社会,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面对诸侯争霸、割据林立,一种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4)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微考点二诸子百家中针锋相对的观点一……①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②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思考1史料一反映出在治国思想上孟子和韩非子有何不同?试答史料解读:由①可知孟子的治国主张是仁政;由②可知韩非子的治国思想是严刑峻法。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①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孟子》②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荀子》思考2在人性论方面,孟子和荀子是完全对立的吗?试答史料解读:由①可知孟子主张“性善论”,即善的天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强调扩充自己固有的善性以完善人格;由②可知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自己,通过后天接受教育以完善人格。两者表面相反,但本质一致。三仕而优则学,①学而优则仕。——《论语》②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庄子》思考3在人生态度上,儒家和道家有何不同?试答史料解读:由①可知儒家强调社会责任感,体现出积极入世的态度;②反映了庄子的“齐物论”,庄子认为只有做到齐物,才能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境界,从而逍遥自得,体现出道家出世的人生态度。归纳总结诸子百家中针锋相对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Step2综合点——总结升华提能专题综合儒、法、道三家的思想特点及联系1.思想特点(1)儒家提出仁政、德治、礼治,强调道德感化。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轨后,宜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3)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用道家思想为宜。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2.相互关系(1)儒、法、道三家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的趋势。战国时期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西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辅,兼采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2)儒、道、法各家彼此吸收、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C.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解析孔子的意思是天虽然不言不语,无声无息,却主宰着人间的生死福祸,操纵着自然界四时的变化和万物的生灭;老子的意思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韩非子的意思是只有那天和地初开一同诞生,到天地毁灭也不会死、不会衰老的东西才叫常。由此可知三家都强调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故答案为B项。通史综合运用唯物史观认识百家争鸣的主张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2.从阶级史观看,孔子主张社会有序,老子主张统治者“无为”,二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2.《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题干材料“心意自得”展现了自给自足的生活画面,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的特点,结合题干无法得出“生活富裕”的结论,故②错误;①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C项。板块三高考研析·把握考向1.[2017·全国卷Ⅲ]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命题思路本题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历史学科素养之历史解释。解析文字的发展演变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使文字由繁到简,故A项正确。书写材料不同未必会影响文字字形的变化,故B项错误;字形的变化是为了书写方便,而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二者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书同文”是在秦统一全国后推行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点拨解答因果关系类选择题的注意事项(1)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和根本原因等。(2)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3)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4)分清是以因求果型还是以果求因型选择题。2.[2016·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命题思路本题考查儒学的发展历程,意在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体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解析汉代崇尚儒学,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儒学注重历史传统,并不“迷信”孔子个人,“五经”也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故C项正确,A项错误;汉代儒学并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而是强调寻根溯源,B项错误;儒学并没有因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它于西汉时重新兴起,故D项错误。3.[2015·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命题思路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内容,意在考查历史学科素养之历史解释,同时还渗透了树立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解析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的目的是对君主进行规劝,这不能说明儒者不能适应现实政治,A项错误;古代儒家学者中有许多思想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如汉代的董仲舒,B项错误;古代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常把尧和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这是对理想政治模式的追求,C项正确;以尧、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不等于复古,D项错误。1.[2018·湖北孝感模拟]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人之初,性本善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D.“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解析依据题干“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