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评《蔡少卿:“洪门”与共济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何新:评《蔡少卿:“洪门”与共济会》“洪门”与共济会作者简介:蔡少卿,1933年生,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何新按语:下面这篇论文是南京大学蔡少卿先生写的,研究19-20世纪海外华侨中的秘密会党洪门与华裔共济会的关系。文章史料很丰富,揭示了孙中山发动反满革命过程中曾经得到洪门会党以及华人“共济会”的资助的史实。所以特予以推荐。但也必须指出:据本人的研究,所谓华人的”洪门---共济会“,与欧美的自由共济会(FreeMason)根本并不是一回事。华侨的“洪门共济会”绝对不是西方“自由共济会”的分支。二者不应被混为一谈!实际上,澳洲洪门会社之所以命名为“华人共济会”TheChineseMasonicSociety——不过仅仅是一种名义冒用或者曰借名而已。诚如本文作者所指出的:叫这一名字是为了“得到澳大利亚非华裔公众的理解”,因为自由共济会(FreeMason)在西方是比较强大的一股势力。但是,华人共济会绝对并不是西方自由共济会的分支。我们应注意到,在华人的洪门共济会英文中缺少最重要的一个词Free(自由),而且也“没有使用澳大利亚共济会的任何仪式”。其实蒋纬国后来搞的所谓中华民国美生会,也并不是西方意义的真正的FreeMason,而只是其影像而已,最多也只能是一种非常基层的外围。最根本的问题是:西方的“自由共济会”乃是一个汇聚其金融、政治、文化精英人士,而且具有强烈之排他性、封闭性、宗教性、隐秘性而组织严密的团体,绝对不可能对华人开放。因此华裔人士最多只能活动在西方共济会的外围,或者被其某些下属基金组织所雇佣,或收买、利用而已。但华裔人士想进入其高层——也就是进入美英法德国家的顶层主流社会,以至想组建会社成为其自由共济会的分支,那基本是完全不可能的。还有,共济会的英文全称为FreeandAcceptedMasons——我认为这个组织正确的中文译名应当是“自由建筑师同盟”。Masons旧直译成石匠,难以传达其微妙的政治涵义,故表达是不准确的。----------------------------------------------------------蔡少卿教授的原文如下:19世纪以来,约有五千万华人迁徒海外,他们大多以苦力身份,在东南亚、北美、澳洲等地,从事开矿、淘金、筑路和农牧垦殖业劳动。西方学者弥勒斯(L.A.Mills)说:“华侨不论到什么地方,秘密会党便会在哪儿出现。”[1]这话反映了19世纪华人迁移海外的实际情况。对于东南亚、北美地区华人秘密社会,学术界已出版了不少研究成果。相比起来,澳大利亚华人秘密社会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薄弱。到目前为止,除了杨进发的《新金山:澳大利亚华人在澳大利亚1901—1921年》(C.F.Yong,TheNewGoldMountain,TheChineseinAustralia1901—1921)和张秋生的《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QiuShenzhan,AHistoryofThechineseEmigrantstoAustralia)有一个章节谈到华人秘密社会外,还没有更多的专门研究澳洲华人秘密社会的论文和著作。澳洲华人秘密社会研究薄弱的原因主要是资料缺乏。因此,要全面深入了解澳洲华人秘密社会的历史,必须从努力发掘可靠的资料人手。本迪戈洪门会簿发现的意义1992年澳大利亚本迪戈华侨协会(BendigoChineseAssociation)发现了一本洪门会簿。我认为这本洪门会簿的发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可以作为研究澳洲华人秘密社会史的一个突破口。我们知道,东南亚、北美地区华人秘密社会的研究,首先是从各地发现洪门天地会的文书人手的。最早写出天地会的研究专著的,是荷兰人施古德(GustaveSchlegel),他曾任荷属东印度政府的汉文翻译官。1863年,荷兰殖民主义政府从苏门答腊(Sumatra)的巴东(Padang)一个华侨家中搜出一批天地会的文书,其中包括天地会的章程、誓词、创会故事、旗帜说明、诗歌、秘密符号等。施古德根据这些文书材料,写出了《天地会》一书(ThianTiHwuiTheHungleague,orheavenEarthleague),1866年出版。后来,英国殖民政府在新加坡、马来亚搜到大量华人秘密会党的文书,由活特(J.S.M.ward)和斯特林(W.S.Stirling)合作写出《洪门会》(TheHungSociety),共3卷,1925年出版。此后,温尼(L.Wynne)、柯比(C.F.Comber)、布莱斯(W.L.Blythe)相继出版的几本马来亚华人秘密社会著作,大多根据警察部门得来的资料。同样,北美地区华人秘密社会的研究,也是从洪门文书资料人手的。因此,我认为,本迪戈洪门会簿的发现,对澳大利亚秘密社会史的研究将会有一个新的突破。其次,本迪戈洪门会薄本身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它能说明许多重大问题。第一,按照洪门天地会内的传统,凡天地会成员,只要抄得会内的歌本、会簿,即可辗转传会,也就是说,这种洪门会簿是传布天地会的重要凭证。我们从清代的档案资料中发现,有许多天地会供称,凡持有天地会内相沿抄录的会簿,即可邀人入会[2]。乾隆末年广东高要人林闰才说:“有会簿之人始算得真传”。此后,凡是藏有会簿、借抄会书、祖遗会薄、买获会簿的人都可传会为师[3]。这个成规,在洪门天地会内一直相传下来。因此我们可以肯定,本迪戈的手抄洪门会簿,无疑是洪门在澳大利亚传会的凭证。第二,本迪戈洪门会簿的发现,可以说明本迪戈是华人秘密社会盛传之地。根据我们已知的情况看,可以判明,发现洪门会簿的地方,都是洪门天地会盛传的地方。从中国本土广东的大埔、广州、香港,广西的贵县、东兰、田林先后发现了几本天地会会簿,这些地方都是清代以来天地会势力最活跃的地方。在海外,上面我们提到的苏门答腊、新加坡以及加拿大的维多利亚,相继发现了许多天地会的文书,这些地方都是海外洪门天地会势力最强大的地方。另外,据我所知,在巴黎图书馆内,现在收藏了一本天地会会簿,是在越南的谅山发现的。谅山与中国的云南边境相邻,是清末以来天地会活跃的地方。在中法战争时期,中国的刘永福将军曾率部在谅山与法军鏖战,刘永福的士兵大多是天地会成员。在英国伦敦图书馆还有一本从泰国发现的天地会抄本。大家知道,泰国也是华侨秘密社会盛行的地区。因此,我们认为本迪戈洪门会薄的发现,进一步证实本迪戈是华人秘密社会盛传之地。第三,从本迪戈洪门会薄的内容看,至少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它与苏门答腊以及新加坡发现的本子不同,本迪戈会簿中将天地会最初的结拜取名x(即天地会名称的变相写法)。最早将天地会改为x进行活动的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福建同安人陈老苏和苏叶,他们因清政府严查天地会,即“改造x名色,以暗合天地”[4]。这样的名称和写法,在清嘉庆朝以来中国大陆各地发现的洪门会薄中颇为流行,如广西贵县、东兰、田林先后发现的本子中都有这种写法。本迪戈洪门会簿与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由此可以肯定本迪戈的洪门会簿是由中国大陆流传去的。而苏门答腊和新加坡发现的会薄中,都将天地会称为“义兴公司”,这是天地会传过去以后,仿照东印度公司而取的名称[5]。在澳大利亚,华人秘密社会大多亦称义兴,这显然是从东南亚地区流传去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洪门传入澳洲大概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直接从中国大陆传入;另一条是从东南亚地区传入。另外一个特点是,在早期的洪门会簿中,提到结拜创立天地会的只有长房吴天成、二房洪太岁、三房李色地、四房桃必达、五房林永招这五祖,在嘉庆时期广西东兰的会簿和道光时期广西田林的会簿中部作了这样的记载。但是在道光朝以后的洪门会簿中,如1863年苏门答腊发现的本子,除了以上五祖外,又出现了后五祖的名目。本迪戈会簿中也载有前五房太祖和后五房太祖的名称。由此可以认为,本迪戈的会簿应是清道光朝以后的抄本,同时也可以推断洪门天地会传入澳洲时间,必定在道光朝以后。洪门天地会在澳洲的传布洪门天地会传入澳洲的确切年月已难于搞清,因为其传布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它是随着大批华人赴澳淘金而传人澳洲的。19世纪50年代澳洲发现金矿,消息很快传遍了澳洲和世界,于是就有成千上万的华人淘金者来到澳大利亚的“新金山”矿区,他们绝大多数是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贫苦农民和破产劳动者。具体地说,他们就是从香港出海的广州周围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东人和从厦门出海的闽南入。由于中国人口的激增,自清朝中期以来,这个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尖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其13个县的面积共2万平方公里,约占广东全省面积l/10,而人口竟达1800万,约占全省人口的1/2,四邑、中山一带的人口尤为稠密,平均每平方公里达1500—1600人[6],在当时可以说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多地少的矛盾,造成大量的无地少地的农民离乡背井,流落他省和海外。他们流落异乡后,生活极不稳定,常常遇到天灾人祸的打击和外来的欺压。出于互助的需要,他们迫切要求结拜团体,实行“一人有难,大家帮助”,天地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立的。根据我们研究,天地会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首先在福建漳州地区创立[7]以后,很快就在闽粤华南地区广泛传布,到19世纪50年代,已在广东“蔓延通省,及于广西”,并“祸及吴楚”[8]。广大贫苦农民和破产劳动者,为了谋求生活互助。大多加入天地会。这时的天地会更是迎合移民社会的需要,对海外苦力华工产生了特殊的吸引力。伴随着大批华工去澳洲淘金,洪门天地会也就进入澳洲矿区,并在澳洲华人中广泛传布。特别要指出的是,19世纪50年代,在中国南方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和天地会“红巾军”起义。随着起义的失败,清政府对太平军和天地会实行残酷的镇压,不少太平军和红巾军的骨干也随着淘热逃往澳洲。据记载,太平军平南王黄德滋(广东新会人)起义失败后,于1864年率余部“乘帆船数十,漂流海外,渡南中国海,最后抵达澳洲北部达尔文港。时值新金山开埠,遂往该地,成为淘金工人”[9]。另据老华侨杨汤城回忆,他的曾祖父杨胜龙兄弟6人,其中有2人在广东番禺参加了甘先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失败后被清军杀害,为了避免株连,另一兄弟浮海到新西兰淘金。之后,杨汤城的祖父杨雄大兄弟3人也逃往海外,老大到澳大利亚淘金,老二、老三分别去新西兰和美国作苦力。[10]这些天地会的骨干,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据说黄德滋到澳洲新金山即创立了洪门“义兴”公司,今本迪戈(Bendigo)现存义兴公司的会所(旧关帝庙)就是黄德滋手创[11]。洪门在澳洲华人中传布发展的过程,我认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851—1875年,这是由淘金热引发的华工赴澳高潮时期,也是洪门在澳洲华工中广泛蔓延的时期。这一时期,抵澳华工共有五万五千人左右[12],大多聚集在新南威尔士(NewSouthWales)和维多利亚(Victoria)的金矿区。当时维多利亚州的巴拉腊特(Ballarat)、本迪戈等地都因盛产黄金,成为华工集中之地。据有关资料统计,巴拉腊持1853年有华工2000人,三年后即增至25000人,华人占该地人口的1/4,至1859年,维多利亚州华人已达42000人。新南威尔士州,1861年有华人21000人,占全州人口的l/6[13]。大批华工在那儿,成群结队,翻山越岭,寻找金矿,一旦发现金矿,便就地搭蓬架屋,群聚而居。他们不仅要受风雨雷电和猛兽之灾,还要遭到土著人的袭击和殖民者白种人的欺凌杀害。这时,他们除了依靠同乡、同宗实行互助外,活动隐秘、凝聚力颇强的互助团体——洪门就更受欢迎,得到广泛的发展。这一时期洪门在澳洲华人中发展会员的具体数字目前已无法知道,但我们从东南亚、北美地区洪门发展的情况和澳洲洪门后期发展的数字,可以窥测其大概。据布赛尔研究,1850年新加坡的华侨有27000人,其中有20000人是天地会成员,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华侨参加了秘密会党[14]。李东海在《加拿大华侨史》中写道:“洪门致公堂势力最盛时,拥有四十余处,会员几及二万之众,除绝少数侨胞非籍隶于该堂外,约占加拿大全侨十分之七八。”[l5]统计资料表明,1911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华人人口8223,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