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示范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2、学习动静结合、妙用比喻、情景交融等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两文的优美意境。3、感悟作者追求美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学习步骤1、作家作品。2、朗读训练。3、疏通文意。4、文本解读。5、疑难探究。6、考点聚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释题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本文与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称双璧,同为六朝山水名作。陶弘景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人,去官隐居茅山,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陶弘景——“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听范读,划节奏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1、之:结构助词,的。2、来:以来。3、谈:称赞。4、高峰:高耸的山峰。5、入:耸入。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青林:青葱的树林。3:翠竹:翠绿的竹林。4、四时:四季。5、俱:都。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林,一年四季都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1、晓雾:清晨的薄雾。2、歇:消散。3、颓:坠落。4、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5、竞跃:竞相跳跃,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2、未复:“复未”的倒置,再没有的意思。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概发端,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了全文的写景抒情基调。从仰视、俯瞰两种角度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境界开阔、清新。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写静景: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景象。描写动景: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游鱼竞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作者提到谢灵运有何用意?引出诗人谢灵运,带有自豪之感,期望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同时与开头呼应。结尾“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两句话是作者对美好的景物发出的感概和展开的议论。先以“实是欲界之仙都”总结前文,再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突出山水之奇绝。这样首尾呼应,使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使主体部分更加突出、鲜明。思考探究:《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文中所写的景物有以下特征:山峰高耸入云,流水清澈见底,石壁色彩斑斓,青林翠竹四季长存,猿鸟、游鱼热闹欢快,充分展现了大自然一派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我”能够和谢灵运一样欣赏到山川风物的绮丽美妙,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隐含着作者的自豪之情,也表现了作者期望与谢灵运比肩之意。积累拓展:解释词语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共同;相交;都。“共”写出山川之美在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心目中的地位。“交”写出了石壁的色彩斑斓。“俱”写出青林翠竹的四季常青。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耸入;看见;将要;此起彼伏;快要;争着。“入”“见”写出山峰之高,溪流之清澈。“将”“乱”写出清晨雾将散去时山猿啼叫、林鸟相鸣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欲”“竞”写出太阳将要下山时游鱼争相跳出水面的景象。合作探究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有何作用?2、把“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改成“晓雾将散”“夕日欲坠”好不好?为什么?3、《答谢中书书》描写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请说说文中景物的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有何作用?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渲染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2、把“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改成“晓雾将散”“夕日欲坠”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原句的“歇”“颓”把晓雾和夕日拟人化了,赋予自然景色以生命力,表现作者对山川心驰神往并完全融入的情感。3、《答谢中书书》描写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请说说文中景物的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峻峭,水明丽;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趣盎然。(2)缤纷的色彩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林,一年四季都有。蓝天做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3)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写的是热烈欢快的晨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静幽寂的暮景,晨昏的景色变化展现出大自然的无限美好。(4)动静相衬之美。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答谢中书书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四季早晚仰视:山——高峰入云俯视:水——清流见底平视:石壁——五色交辉林木——青林翠竹雾歇猿鸣日颓鳞跃动静结合感慨收束欲界之仙都、与其奇者愉快得意沉醉山水具体描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承天寺: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写作背景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准字音遂寝与藻荇横柏吾suìqǐnyǔzǎoxìnghéngbǎiw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解释词语,翻译句子解衣:脱衣。欲:打算。月色:月光。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者:......的人。遂:于是,就。至:到。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就是“于中庭步”。“于”,介词,在。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阅读课文,思考问题。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2、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3、贯穿全文线索的是什么?4、如何理解“念无与为乐者”中的“念”和“怀明亦未寝”中的“亦”。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2、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承天寺中庭“我”和张怀民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3、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_____,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4、如何理解“念无与为乐者”中的“念”和“怀明亦未寝”中的“亦”。“念”字,隐含知音难得之感概,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动,由欢欣转入思考,感情因之显得跌宕起伏。“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寡欢之情。小组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你从哪里可以看出?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你有何感受?3、作者是如何描绘庭院月景的?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5、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你从哪里可以看出?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你有何感受?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的感觉3、作者是如何描绘庭院月景的?以新颖的比喻描写庭院的月景。“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欣然—无与为乐—遂—亦—相与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欣喜-失落-激动-兴奋-闲适-达观)5、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两个问句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概,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感情尽在其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作者的自宽自慰。虽遭贬谪却能欣赏到自然美景,这是那些追名逐利之人无法感受到的,透出一种旷达、乐观的情怀。意虽平淡,却含蓄深沉,回味无穷。思考探究:细读《记承天诗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的景致时感概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实际上是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美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

1 / 6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