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电子版主讲:曾长秋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第六章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一、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列主义的初步传播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条件,日益成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中的左翼知识分子首先接受马克思主义。最早传播马列主义的杰出代表是李大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杨匏安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马列主义以先进知识分子为桥梁,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迅速传播开来。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领导权问题是区别新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和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不断壮大,五四之后的工人运动也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进步分子组织起来。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但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此,古老的中国有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的全国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创立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这条道路的内涵:在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内容,以武装斗争为形式,以农村根据地为阵地,将三者紧密结合。必要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没有民主,不能搞合法斗争。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可以成为生长革命力量的摇篮。可能性: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是创建根据地的经济基础。工农受革命影响被动员起来,是创建根据地的政治基础。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各派军阀长期分裂和战争,是根据地发展的客观条件。有相当力量的红军和共产党组织,是根据地发展的主观条件。意义: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明了国民革命失败后继续斗争的方向和夺取胜利的途径。是共产党人冲破教条主义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一次飞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总路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集中体现,它规定了革命的动力、对象和领导者,规定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本纲领,指出了这个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个文化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三大法宝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经验•毛泽东对统一战线的贡献:一、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和独立自主地位,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二、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对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三、对同盟者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同时,既要注意物质利益,又要给予政治思想教育。毛泽东对武装斗争的贡献:在人民军队的建设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唯一宗旨,规定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制定了三大民主和一系列政治工作制度。在战略战术上,开展人民战争,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提出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总结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为核心的十大军事原则。毛泽东对党的建设的贡献:一、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非无产阶级思想。二、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群众、开展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作为与其他政党区别的标志。三、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处理党内矛盾的原则,采用整风方式进行党内教育。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道路的探索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构想•从新中国诞生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我国的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反映了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其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奋斗追求的目标,也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基本条件。其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解决当时国内存在的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这对主要矛盾,关系到中国今后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因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三,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防止两极分化,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客观要求。2.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实践•对个体农业的改造经过了三个阶段:1953年底以前,办互助组。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发展初级社。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初级社转为高级社,入社农户达96%以上。经验:一是国家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紧密联系,使农业集体化适合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二是从土改以后的实际出发,重新制定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和阶级政策。三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逐步过渡的形式。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也经过了三个阶段:1953年底以前,对私营工业委托加工、对私营商业委托代销。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实行单个企业公私合营。1955年10月至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使99%的私营工业户、85%的私营商业户按行业改组。经验:一是采取和平赎买的方针,以有偿的形式达到夺取资产阶级生产资料的目的。二是创造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实行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三是对企业改造和对人改造结合起来,将剥削分子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列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结合国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其意义是:我国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一齐抓,顺利地实现了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新经验。随着国营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工业化的开展,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生产力继续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这就表明: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基础。3.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如何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革命和反革命,是和非,中国和外国等矛盾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鉴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毛泽东重新估价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思考对国家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条例草案和适合当时情况的具体政策,使国民经济明显好转。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宣布了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三、中国的改革开放和邓小平理论1.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规律的客观要求。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经济中的国有股份和集体股份。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含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其历史的进步性。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多种分配方式包括直接劳动收入、经营收入、资本收入、风险收入、土地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取得收入等。要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新格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开始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新体制转变。这种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以完善的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为特征,以公司形态为组织形式。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立和健全市场管理法规。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健全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以各国之长,补自己之短,学会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贸两套本领。我国实行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开放战略,从经济特区的“点”,到沿海开放城市的“线”,再向内地推进,已形成“沿海──沿边──沿江”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格局,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论述•要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初级阶段更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得失的标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我国的发展战略“分三步走”:用20世纪的后20年解决温饱问题和达到小康水平,在21世纪的前50年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实现这个发展战略,必须把科技和教育、能源和交通、农业作为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为:从性质上说,它是社会主义的,因为已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日臻完善。从发展程度上看,它还处在初级阶段,因为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和商品经济未获得充分发展,科学文化较落后,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民主和法制尚不健全。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上百年的时间,要坚持这条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依法治国,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经济纲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积极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文化纲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和实现祖国统一的构想•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是大陆全体劳动者组成的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一是港、澳、台同胞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