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原因及对策作者:陈国忠时间:2008-6-5【信箱投稿:yhejiaoyu@163.com】[收藏本文]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数的运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错误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是一个使教师烦恼、家长困惑、学生本人懊丧的问题。我认为小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眼高手低——动口不动手。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脑子都比较灵活,但手都比较懒,练习中往往是“动口不动手”,能不做的就不做,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眼高手低的局面。第二,依赖心理——盲目使用计算器。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有较强的惰性,计算器的使用让他们产生过分的依赖心理,导致一些学生养成了一遇到计算就使用计算器的习惯,让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第三,重“法”轻“理”——盲目套用定律。许多学生“重算法,轻算理;重练习,轻理解”,在计算中盲目套公式、定律、性质等。机械练习,既影响了计算的准确性,又使得计算繁冗不堪。第四,缺乏比较——追求依题解题。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缺乏比较意识,一味追求完成题目了事,缺乏对知识的归纳及横向纵向的比较,在解题中,只要找到方法便死做下去。其实,运算能力是一种基本的数学能力,它是思维能力与运算技能的结合,撇开它,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要提高小学生运算的能力,就必须对症下药,找到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一、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弄清“算理”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是进行运算的依据,如果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理解得清楚、深刻,那么计算时便会思维敏捷、迅速准确,否则,就会陷入一种盲目状态,出现各种错误。如5+15=65、91-7=21、2.5+1=2.6、9.1-7=8.4。产生以上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算理没有掌握,也可能有个别学生是粗心造成的。为防止类似错误的产生,交代学生除要认真审题之外,还要就具体的题目进行判断、讨论。如5+15的答案是65还是20,91-7的答案是21还是84,2.5+1的答案是2.6还是3.5,9.1-7的答案是8.4还是2.1,为什么?通过讨论说理,使学生理解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减的道理。又如11-8+2=1、9÷3+6=1、180÷2×9=10、25+75÷5×2=10。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学生常常容易被算式中某些数据和运算符号的特点所迷惑,导致运算错误。因此,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全面审题,认真仔细地观察题目,弄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防止受数与形的干扰。二、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渗透技巧在弄清“算理”之后,就为运算正确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但要做到运算既准确又迅速,还离不开基本技能的训练。所谓的基本技能,包括心算与速算的能力,熟记基本性质、定律、公式等多元化的数学原理。1.合理计算,能简则简。要充分运用已学过的运算定律、运算性质,合理改变运算的数据及运算顺序,使得运算尽可能更简便、快捷、正确。例如,97×15+194÷2×85,解答这道题目时,大部分学生都先把97×15算出来,然后按题目的顺序进行解答,但也有个别学生算到一半后发现,先把194÷2算出来,就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这就要经常锻炼学生在反思过程中提高运算的合理性,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就提高了。2.运用定律要力求正确。应用运算定律进行运算有一定的条件,有些运算式子能运用定律,而有些则不能运用。但学生在解答时,常常会把两者混淆,以致有些学生经常出现计算上的错误。如175-57+43与175+57+43、32×18+68×82与32×18+32×82、25×4÷25×4与25×4÷(25×4)、14.8-7.2+2.8与14.8-(7.2+2.8)、375-375÷25与(375-375)÷25、5.25÷0.6+5.25÷0.4与5.25×0.6+5.25×0.4……对这类题目的比较,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有些能简算,而有些不能简算”的问题,在讨论中让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3.多元化的数学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计算类型除了从简单的数值运算演化到代数值的变形演算、相关的方程知识等外,对解题思路的要求也多元化了。如数形结合法、化归法等。如计算1/2+1/4+1/8+1/16+1/32+1/64。如果将原式进行通分运算,虽然可以进行,但是比较麻烦,而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1/2+1/4+1/8…+1/2n。的计算便无法进行下去。若我们将问题置于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中进行考虑。如图所示的原理,即求图中非阴影部分的面积,原式=1-1/6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