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属于描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的是()A.调查池塘中鲫鱼的数量B.海洋捕捞时最需要获得的信息之一C.调查池塘中有多少种鱼D.一座倒塌的寺院几年后淹没在杂草和灌木丛中解析: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池塘中鱼的种类体现的是丰富度,故选C。答案:C2.下列关于种群和生物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B.在一定时间,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种群形成群落C.群落一般都由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形成的种群构成D.群落是比种群更高层次的系统,主要研究丰富度、种间关系以及群落的空间结构等问题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相互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以种群为基本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依靠种间关系使各种群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体。群落包括该地域的所有生物,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包括该地域的所有微生物。答案:C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松线小卷蛾种群的周期性数量变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松线小卷蛾与该病毒的种间关系是竞争B.随着松线小卷蛾种群密度的增长,病毒数量减少C.据图解分析,在家蚕养殖上不用注意合理控制种群的养殖密度D.从进化的角度看,松线小卷蛾与该病毒存在共同进化的关系解析:松线小卷蛾与该病毒的种间关系是寄生,A错误;随着松线小卷蛾种群密度的增长,病毒数量增加,B错误;在家蚕养殖上要注意合理控制种群的养殖密度,可以降低病毒的感染率,C错误;由图可知,病毒和松线小卷蛾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两者之间存在共同进化的关系,D正确。答案:D4.森林群落中,下层植物较上层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低,因为下层()A.光照强度较弱B.红光及蓝紫光比例较大C.湿度较高D.温度较高解析:森林群落(或海洋藻类)有分层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光透射的强度及光谱的区别,使各种生物都能充分利用光,提高光的利用率。随高度的下降,红光及蓝紫光由于波长较长,穿透力较弱,光照越来越弱,而它们也正是植物所能利用的最有效光波,因此下层的植物光合作用较弱。答案:A5.关于池塘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垂直方向,鱼类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鱼类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C.池塘中的动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D.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解析:池塘生态系统中由于植物的垂直分层而导致以不同植物为食的鱼类也出现分层,如四大家鱼中以浮游植物或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鳙鱼分布在水的上层,以沉水植物为食的草鱼分布在水的中层;池塘植物群落也有水平结构,因从岸边到中心分布不同类群植物,必然导致池塘中的动物群落有水平结构。答案:C6.科学家近日在印尼婆罗洲发现,一种蝙蝠栖息在猪笼草的捕虫囊中。猪笼草得益于蝙蝠粪便中的营养素,而蝙蝠则安全的藏匿于植物的捕虫囊中。下列各项最符合两种生物之间关系的是()A.捕食B.竞争C.寄生D.互利共生解析:这种异于寻常的生存方式,给双方都带来好处,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符合互利共生,D正确。答案:D7.下列属于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解析:蚂蚁和蚜虫的关系比较特殊,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甚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有时蚜虫缺乏食物时,蚂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因此我们经常称这种关系为“互利共生”。而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所以不能构成竞争关系。细菌与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虽然都使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但是并不构成竞争关系。而两种绿藻(属于两个物种),一定不能是捕食关系,而且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说明属于竞争关系,应该是竞争阳光、养料等。答案:D8.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解析:随着池塘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存活率升高,说明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是甲和丙,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加,A正确、D错误;三种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而构成竞争关系,但捕食者的介入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说明无捕食者时乙的竞争力最弱,乙可能消失,C正确。答案:D9.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古诗中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解析:竞争是生活在同一地域或空间的不同种的生物争夺生活条件及生活资源进行的斗争,A、B、C、D四句古诗中,只有B描述的是竞争关系,即草和豆之间的竞争,其他三项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答案:B10.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竹林中的箭竹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这种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影响森林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主要是光照解析:竹林为一个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A项错误;动物的分层取决于植物的分层,B项正确;淡水鱼的分层与其食物种类有关,C项正确;森林中影响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项正确。答案:A11.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解析:草坪和树林两个群落中的植物都具有分层现象,导致其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答案:A12.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50cm×30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招潮蟹类厚蟹类沙蚕类泥螺类蛤类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祼露泥滩518114212110214米草群落312290011000A.米草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裸露群落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及个体总数均大于米草群落,即米草群落比裸露泥滩的种群密度低;由于取样的随机性和代表性强,因而改用另一规格的取样器不会影响对比研究结论;不同种类底栖动物生活习性不同,即改变取样时间会影响采集的物种数及个体总数。答案:D二、非选择题13.某一河流中有浮游植物a、b和浮游动物c、d4个优势种群,其中c、d均能以a、b为食,且d又可以以c为食。请回答:(1)研究人员将a和b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和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的变化如A图和B图所示:①a种群与b种群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a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C图,试在C图中画出b种群数量的变化。(2)若大量捕杀c使其数量减少,则一定时间内会导致d环境容纳量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下降”)。解析:(1)①将浮游植物a、b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②A图显示,在环境温度为T1时,a种群处于竞争优势;B图显示,在环境温度为T2时,b种群处于竞争优势。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则两个种群的数量会呈现“此消彼长”的交替变化,b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见答案。(2)c、d均能以a、b为食,且d以c为食,大量捕杀c后,d可以直接以a、b为食物,食物链缩短,故在一定时间内,d的环境容纳量增加。答案:(1)①竞争②如图:(2)增加14.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某农药污染废水对农田土壤中动物类群影响的相关结果。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0.10.51.02.04.0污染物平均浓度/mg·kg-10.450.360.250.120.08动物类群数/类2023375058动物个体总数/个36566575019832490(1)许多土壤动物的活动能力________,而且身体________,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通常采用________取样进行采集、调查。(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距离污染源________,农药污染物的浓度________,土壤中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越多。由此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取样器进行取样、统计,进而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2)观察表中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知,离污染源越远,污染物的浓度越小,对动物生存的影响也逐渐减弱。答案:(1)较强微小取样器(2)越远越低农药污染会降低土壤中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15.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F所示。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__结构。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解析:(1)组1中,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的曲线A,表现为“S”型增长,因食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S”型增长,应是曲线C、D、E之一,此时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因食物相同,所以甲种与乙种生物之间应属于竞争关系,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此时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增长都应比在组1中单独培养慢,因而组1中乙种生物数量增长要比组2中的高,变化曲线应为C(因D、E比F在前面增长慢),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数量为600只,而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mL,所以此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30只/mL(600只/20mL)。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