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后现代主义”与景观设计CONTENTS一、后现代主义1二、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2一、后现代主义1Chapter概念01特征02成因03发展041、概念广义的“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声势浩大、影响广泛的文化运动,其脉络是自西方国家开始蔓延,几乎包括了和文化相关的所有领域:从建筑学到设计艺术、绘画、音乐,再到文学、历史学、社会自然科学等等各个方面。狭义的“后现代主义”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设计思潮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一个新流派。这种设计思潮是从西方工业文明中产生的,是工业社会发展到后工业社会的必然产物;同时,它又是从现代主义里衍生出来,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2、特征1、反对理性至上和科学至上;2、反基础主义,倡导不确定性和差异性;3、主张多元论,反对中心主义;4、怀疑理性和科学能带来自由和解放;5、批判传统的形而上学3、成因西方社会经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进入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工业文明已达到巅峰状态,进入到了一个“后工业社会”。1、社会经济的发展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兴起,给人类带来了财富,社会物质高度饱和的物质生活状态,而使得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感受。2、战后社会、经济危机石油危机、通货膨胀、价值贬值、失业等周期性经济危机,经济发展开始减缓,政局不稳,频繁爆发局部战争和暴力冲突,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相继出现,现实问题暴露出来。3、成因3、反主流文化运动在非理性哲学思潮的影响下,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建筑方面都表现出理性衰落的迹象。而后的“反主流文化”运动表达了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并逐渐推向高潮,并且动摇了主流文化的地位,其激进的社会变革意识深入人心。4、美学思潮的变异西方美学演变也继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扩张而扩展,审美意识的变化让人们对美有了新的认识,崇尚个性、张扬,甚至丑陋、怪异、滑稽的审美观点,审美对象的“美”的范畴得到扩大。4、发展后现代主义在建筑艺术方面影响面和实践范围越来越大,无形中蔓延到了其他设计领域。由于自身多元化的一个状态,设计风格上展现出一种不断运动、变化和多样的特点,它推翻了现代主义设计追求的功能主义。作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分水岭——20世纪60年代,虽然现代主义国际式风格仍占据主流地位,但后现代主义已经开始从现代主义中孕育出来,并慢慢的形成自己的理论系统。二、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2Chapter波普艺术01解构主义02极简主义03大地艺术04生态主义051、波普艺术波普艺术主要是指在消费社会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一种艺术创作类型,前卫的艺术家们采用最通俗、日常的题材作为创作动机和主题,如可口可乐、好莱坞明星、连环画还有数量庞大的印刷品等。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玛丽莲·梦露,以这位好莱坞明星的图像重复复制的设计手法,展现出更为激进的设计风格。波普艺术在大众文化、商业消费文化的基础上,直接面对社会和公众生活,实际上是一种区别于高雅、精英的大众文化,其设计语言形式日趋丰富,对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影响深远。2、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其代表人物是哲学家巴尔特和德里达,解构主义正是他们在批判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的。是从结构主义演化而来,就形式语言来讲,其实质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解构主义在其产生的过程中,形成了分解和重构的双层含义,过程上呈现一种由完整分解之后,进行新脉络主线的不同秩序的二次组合或加减,拉维莱特公园就是解构主义思想在新时代背景下给景观设计师带来的设计灵感。2、解构主义解构主义主张的精髓在于打破原有物体状态或者空间的秩序,以一种新思路、新形式、新线索将分解开来的元素进行大胆的串联或并联,挑战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一切既定的规律,纯粹的提出反对建筑中的统一与和谐,反对形式与功能、结构与经济等彼此之间的联系。提倡以一种分解、片断、不完整、无中心、持续的变化状态出现,因此,解构主义的裂解、悬浮、消失、分裂、拆散、移位、斜轴、拼接等手法,在空间上能够给人们带来动态空间秩序,同时也产生一种特殊的不安感。3、极简主义极简主义又称“简约主义”,在纯粹的艺术领域上,以杜尚的“减少、减少、再减少”原理对画面进行处理,其思想延伸源于抽象主义。在艺术效果上的追求造型语言的简练、简洁、色彩的单纯和空间纯净、简单。3、极简主义1、以密斯代表“少就是多”的思想主张为主,让极简主义从艺术走向设计,带来全新的理解和面貌,在主张摒弃一切虚假的、表面的东西的同时,强调把握真实和本质的“灵魂性”东西,从而得到或者是展示更多的空间和美学效果。2、作为景观设计领域极简主义代表作品凯宾斯基酒店花园的艺术特征主要是工业化结构布局和工业化材料选择基础上,通过色彩的单一和整体的几何化、序列化、规整化让作品简练地概括出空间的延伸、工作的效率和工业化的美学。3、极简主义在传统园林中,尤其是日本的禅宗庭院中,以植物、石块和水等极少数元素来进行空间布局和塑造沉思、冥想的精神空间,也是极简主义思想的一种表达。(1)密斯·凡德罗密斯·凡德罗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齐名。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主要贡献在于通过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他早期的工作展示了他对玻璃窗体的大量运用,这使之成为其成功的标志。密斯从事建筑设计的思路是通过建筑系统来实现的,他提倡把玻璃、石头、水以及钢材等物质加入建筑行业的观点也经常在他的设计中得以运用。密斯·范·德·罗运用直线特征的风格进行设计,但在很大程度上视结构和技术而定。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1928-1929西班牙.巴塞罗那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间。伊利诺伊理工学院------1939-1958美国.芝加哥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建筑系馆(克朗楼thebrownhall)1955年建成。长67米,宽36.6米,地面层高6米,馆的内部是一个没有柱子和承重重墙的大空间,整个屋顶用四榀大钢梁支撑,钢梁突出在屋面之上。密斯采用24英尺的模数进行网格式规划设计,钢框架,玻璃和清水砖墙是建筑构成的基础,尽管整体看上去未免有点枯燥,但是每个单体还是做的十分精致和耐人寻味。柏林新国家美术馆——20世纪60年代初-1968年德国.柏林美术馆为两层的正方形建筑,一层在地面,一层在地下。地面上的展览大厅四周为玻璃墙,上面是钢的平屋顶,井字形屋架由8.4米高的八根十字形截面钢柱支撑着;柱子放在四个边上,柱子与屋面的接头处,按力学的要求,把它精简到只有一个小圆球。建筑物四周全是大面积的玻璃围墙,大厅内部只用活动隔断布置一些流动性的展览。柏林新国家美术馆——20世纪60年代初-1968年德国.柏林西格拉姆大厦————1954-1958美国.纽约西格拉姆大厦用简化的结构体系,精简的结构构件,讲究的结构逻辑表现,使之产生没有屏障可供自由划分的大空间,完美演绎“少即是多”的建筑原理。密斯采用了当时刚刚发明染色隔热玻璃作幕墙,这些占外墙面积75%的琥珀色玻璃,配以镶包青铜的铜窗格范斯沃斯住宅——1945-1950----美国.帕拉诺南部范斯沃斯住宅这栋全玻璃的房子更多是密斯建筑理念的一种实验性产品,在居住者便利方面则相对弱化。密斯认为这种透明的方式使得住宅的空间与空气得以自由流动,而在居住者看来,这无疑是让居住成为一种公众性、缺乏隐私的行为。这也是范斯沃斯住宅之所以备受争议的根本原因。图根哈特别墅——1928-1929----西班牙.巴塞罗那图根哈特别墅的建筑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独特的技术创新,比如两扇窗户设置于地面,独特的加热装置和空气流通系统都是创作中的新鲜事物。图根德哈特别墅革命化的观念改变了住宅内部的传统安排而提倡外部的简单设置。从街道的高处看上去象是个低陷着的、标准的矩形。其最初的设计观念是“自由移动的空间”。在吐根哈特别墅中,密斯明确将起居室的流动空间已清晰完整的玻璃体量呈现,吐根哈特住宅在其一侧设立了条形庭院,然而它是透明的在外观上被整合到统一的玻璃体量中,不再是利用封闭的石材墙面来作为建筑外观,从而最大限度地使室内外空间的边界弱化甚至消除。卧室宴会厅起居室彼得·沃克彼得沃克将极简主义解释为:物即其本身。(Theobjectisthethingitself)。“我们一贯秉承的原则是把景观设计当成一门艺术,如同绘画和雕塑。……所有的设计首先要满足功能的需要。即使在最具艺术气息的设计中还是要秉承功能第一的理念,然后才是实现它的形式。彼德·沃克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园林设计师之一,由于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极简主义色彩,他也被人们认为极简主义园林的代表者。彼得·沃克——哈佛大学泰纳喷泉喷泉位于靠近哈佛校园的一个人行道交叉路口,由159块花岗岩大卵石组成,属于雾喷泉,从池中腾腾而起的水雾覆盖在柏油路,草坪上和树木周围。这些水雾是从32个喷管中喷出的,虚无缥缈的雾给整个校园增添奇幻色彩。整个喷泉优雅独特,为来往行人和学生增添了富有动态的景观。彼得·沃克——哈佛大学泰纳喷泉雾喷泉具有物质及精神的双重功能。从物质的角度而言,首先作为水景的存在,其功能之一是吸引别人观赏它本身的特殊形态:欣赏雾气在空中悬浮不动的静、随风飘移时的轻逸和闹中取静的迷蒙。其二是与周围其他要素共同作用产生的变化,沁润的石块湿柔的表面与外围干燥石块的坚毅沧桑的外形之间的对比;阳光下细雾中美丽的虹;迷雾朦胧改变了人们观察对方、观察世界的方式。彼得·沃克——伯纳特公园伯奈特公园为方形,主要采用草坪、季节性植物和小树林作为设计素材,中间还铺设了许多花岗岩小路。以大喷泉为主要设计特色,旁边还摆放了许多雕塑大师的青铜雕塑作品。该公园设计曾获得了ASLA波士顿杰出设计奖。沃克以几何网格的叠加手法设计了草坪、树林、水池、坐卧游戏场地.使该公园既具有传统绿地可供休闲思考的自然空间、作为城市公共广场常有的集中硬地空间,同时具有市中心区入口的气势和特色。彼得·沃克——伯纳特公园道路系统由垂直及对角线网格构成.铺以粉红玛瑙色花岗岩,因凸出公园地面而在草坪上投下阴影.下沉草坪提供地平基础,与多变的花岗岩交叉图案相互呼应,形成软与硬的对比,嫩绿生机与静谧的对比.形式感与亲切感的对比。一圈方形水池相连构成矩形用对位与对照的手法强调公园多层组合的特色。彼得·沃克——柏林索尼中心索尼中心容纳了高级公寓、办公室、餐馆和电影院,其建筑设计理念相当前卫,几栋风格各异的大型玻璃建筑围成一个小广场,一个巨大的圆形穹顶在空中将它们联系称为一个整体,远望去仿佛一个飞碟落在建筑上一样,尤其在晚上,彩灯变换,使这里多了一份神秘感。中心主要是一个大型的电影院和几个餐馆,还有一些小型的店铺,其实就是一座休闲娱乐中心。彼得·沃克——柏林索尼中心柏林索尼中心巨大穹顶巨大的轻钢屋顶把几栋建筑笼罩在统一的街区中。其下可以休闲、餐饮、零售绿色植物包围的采光天窗,美观又防止人靠近彼得·沃克——柏林索尼中心极简主义景观设计特征1.非表现和非参照。极简主义景观设计追求的不仅是抽象而且是绝对作品,摆脱与外界的联系,不表现或反映除本身以外的任何东西,不参照也不意指任何属于自然和历史的内容或形象,以独特新颖的形式建立属于自己的欣赏环境,强调观者所见即为作品的真实存在,此外无它物。2.自然植物与规则形式的对比。规则形式的简洁在景观设计中与自然植物的形态形成对比,产生纯净的美感和张力,并与建筑的体量、形式呼应协调,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自然要素的重要性。这是现代艺术与极简主义的精华所在。3.现代材料的运用。极简主义景观设计大师对于现代材料的应用得心应手,通过这些在建筑、机器、城市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