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有多重教学案例《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自从2007年实施以来,我作为市级学科带头人、市数学学科名优教师研修团队的一员,首先投入了课题的研究,在总课题的指导下通过严格的论证,积极地申报了子课题《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实验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与提高学生能力两大方面。追求通过教师优秀的教学活动和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促进师生积极主动、协同有效发展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有多重》一课的教学设计本着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重点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重点要探讨学生学的方式,体现出研究教学手段的目的,为学生的学服务。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节课于2007年7月荣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第九届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有多重》一课我前后设计了很多次,从开始的传统式教学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开始的被动学习到后来的主动求知,每一个进步的历程都是艰辛的,但又是可贵的,因为这节课中不仅包含着我反复实践与反思的结果,也更加渗透着我的同行们的许多汗水,这节课才会在全国大赛的领奖台上得以展示。所以我认为值得把这个案例表达出来。表达如下:一、创设情境为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她们的学习积极性,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创设情境引出课题部分,我先是这样设计的,组织学生看一段动画片,一只小猴子和一只小象在压跷跷板,结果,小猴这边总是被压得翘起来,由此引出物体有轻有重这个概念,然后我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包小朋友爱吃的玉米花和一包工人叔叔常用的铁钉,让一名学生到前面来掂一掂看看这两个物体谁重谁轻?亲自感受一下,接着我又问“它们到底有多重呢?”从而引出课题“有多重”,这样的设计虽然引出了课题,但我发现一部分孩子还沉浸在刚才观看的动画片中,而我马上又拿出两包东西,并且看上去体积的大小没什么差异,根本吸引不了他们注意力,何况我只让一个孩子到前面来感受这两包东西的轻重,其他同学如果没有生活经验的,是很难判断出谁轻谁重的,所以也就很难融入这个情景中来。基于以上原因,我从学生的角度重新设计这样一个与学生交流的情景:你们想和薛老师成为好朋友吗?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的这种心情?”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被调动了起来,有的和我握握手,有的和我拥抱一下,还有的干脆在我脸颊上亲了一口,这时,我顺势说:“我也想表达一下我的心情,我想抱抱你,行吗?”孩子们更加兴奋,我抱着一个孩子问:“你喜欢我吗?那你也来抱抱我!”可是他怎么抱也抱不动,这时,我让他抱一抱他的同桌,他使出全身的力气抱起了同桌,我追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知道你有多重吗?再根据你的体重来猜猜我有多重?”这样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这种设计的导入就是充分利用了师生的身体条件与口头提问相结合等非物质化教学手段,通过抱一抱,比一比,猜一猜等切合小学生的实际方法,从学生的本体出发,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物体有轻有重,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究竟有多重的欲望。二、活动感受新知1、认识生活中的秤借助刚才设计的情境,我作为好朋友给同学们带来很多礼物,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的托盘中放了我精心挑选的不同质量的松籽、蛋黄派和苹果,要准确知道这些物体的轻重就必须借助一些工具来测量,顺势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了一系列常用的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2、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为了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在建立克的质量观念这一环节里,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使用天平,称出一枚硬币的质量就是一克,并且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足够的硬币,每人都放在手里掂一掂,充分地感受一克的质量,并交流自己的感受,明确一克的物体到底有多重之后,并联系生活找到哪些物体的质量是一克,在学生不能准确举例时,我及时的用多媒体课件再现生活中一克的物品,例如:三粒花生米、八粒葵花子、五粒黄豆、三枚环形针等,在学生有了丰富的表象之后,又引导学生由一克扩展到两克、五克、十克,越来越重,然后再从老师带来的礼物中选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礼物亲身体验,估计一下有多重,为了验证估计的是否准确,组织学生们亲自实践动手去称。对于有包装的蛋黄派,生活经验丰富的孩子看包装就可以直接了解它的质量。在这个环节上,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对克形成了表象认识,然后又联系生活实际,扩展到学生常接触的物品上来,感受了几克、几十克、几百克的质量,在认知和情感有机结合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体验,初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而之前的设计,我担心学生不会使用天平而浪费了时间,所以,亲自演示称出一枚硬币的质量,告诉学生这就是“一克”,然后组织学生掂一掂,谈谈一克在手心里的感受,在感受了一克的质量之后,在引导学生举生活中大约是一克物品的例子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克”这个质量单位,所以还不是很清晰,举的例子自然也并不是很准确,因为当时没有用课件演示生活中的大约一克的物品,学生对一克的物品还没有更丰富的概念,此时我也置之不理,只顾着进行下一环节了,在下一环节里,我只准备了蛋黄派,并且开门见山直接让学生估计蛋黄派的质量,因为包装袋上已经显示,所以学生没有动手操作就一目了然。反思之后,觉得学生对“克”的体验不够深刻,观念依旧很模糊,所以经过反思、研讨,才设计前面的内容展示出来。我认为,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得来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定的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3、明确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在这个环节上,我开始的设计是拿出一袋生活中常用的食盐,告诉学生它的质量是500克,然后问学生2袋这样的食盐质量是多少呢?在学生回答是1000克以后,我问学生“1000克”有没有更简便的写法?学生齐答“1千克”,此时我用“=”号连接“1000克”和“1千克”。然后又指一名学生在盘秤上称出两袋食盐的质量,最后总结这两袋食盐的质量就是“1千克”。反思之后,发现“千克”的概念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经历“克”到“千克”两个概念之间知识的形成过程,更没有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二次备课,我这样设计:“老师手中的这袋食盐有多少克,谁能来读一读?两袋这样的食盐是多少克呢?”学生答:“1000克”。教师说:“那么这个1000—克与这个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此时,我特意把“1000”和“克”还有“1”和“千克”之间拖长声音空了一个字节的长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它们读法的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此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大胆的猜测空间,在学生们回答相等之后,我顺势说“有了大胆的猜测还需要实际验证”,这时指一名同学在盘秤上验证了刚才学生猜想,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也使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4、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与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一样,我仍旧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学具,拓宽学生的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内动手称出一千克的物品,感受到相对“克”而言,“千克”重得多,然后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是一千克,并且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大约是一千克的物品,例如:六个苹果、三罐八宝粥等,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不失时机的告诉学生一千克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1公斤,也就是2斤。在对“千克”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教师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感受2千克、3千克、5千克有多重,在学生感觉越来越重,已经不能自如的拎着走路的时候,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如果给你一百、一千个1千克,你还拎得动吗?这样,我们就还要用更大的质量单位”如此渗透为下一步学习打牢基础,做好铺垫。这部分的学习,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进一步体验了物体的质量,从而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在比较同质量物品这一环节,第一稿设计时,教师拿来两袋同质量的物品,一袋体积大些,一袋体积小些,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谁比较重,当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老师拿着到盘秤上称量之后让学生观察是一样重的,由此得出结论“物品不能从大小多少判断它的轻重,而应该实际的去称一称”反思这样的教学,老师一味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没有从学生的本体出发,学生没有亲身的体验,只靠眼睛观察是得不到结论的。第二稿设计时,老师拿来两个质量相等的袋子,里面分别装着铁钉和玉米花,让学生猜一猜谁重一些,学生先是用眼观察说袋子大的一些比较重,问其原因后,请他到前面来拎一拎感受一下是哪个比较重,此时学生很难判断,可能又会说袋子小的一些比较重,老师借机说“到底哪一个比较重呢?怎么办?”学生一定会说“称一称就知道了!”师说:“那谁愿意来验证一下,到秤上称一称?”由此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通过他们亲自验证,很快发现了结论。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到不同质量的物品带来的不同感受,在猜测——验证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了数学知识,而且学到了更科学的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有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三、解决问题拓展延伸为了本节课探究的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与价值,我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创设了两个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一个是帮助奶奶拎东西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探究思考:淘气和笑笑应该怎样分工才能把所有的物品帮奶奶拎回家?一个是修改小马虎的日记的情境,这两个情境练习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它不但提高了学生应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以致用、形成技能,而且还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其中,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四、全课总结总结的好坏也是画龙点睛之笔,最初是简单的让学生谈一下本课的收获,然后又设计一个实践作业,为拔河比赛选队员,先回家称量自己的体重。这两个结尾反思之后没有新意,所以最后设计是这样的:这节课我们通过掂一掂,拎一拎,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学习方法感受了不同物品的质量,认识了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其实还有很多质量单位象“克拉、盎司”等质量单位,你们听说过吗?这些将有待于我们今后研究。用多媒体演示,这样的设计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总评:《有多重》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认识和了解克与千克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本节课内容学生有一些生活经验,但缺乏具体认识,因此,初步建立质量观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要“创造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使数学学习活动不再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教学中,教师力求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了学生体验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通过猜、掂、称等活动方式,调动多种感官,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充分体验克与千克的实际质量。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力求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思想。2、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拓宽多向思维的空间,有利于思维的搜索与发散。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4、将德育教育融于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科教学的思想性。5、整节课以多媒体、教具、学具贯穿——教具、学具的充分应用,使学生的亲身体验到不同质量的物品带来的不同感受,使各种生活场景再现,加强课堂生动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总之,本节课教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学生在整节课中有序地活动、交流并快乐着。】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