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学概论第七讲减轻自然灾害第一节科学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为什么要进行防灾减灾第三节防灾减灾工作第四节防灾减灾教育第一节科学认识自然灾害1.1自然灾害的内涵与本质两个属性:一是其自然属性,就其本身而言仍然是自然界部分物质以特殊方式进行的自然运动,这种特殊方式的自然物质运动可称为事件;二是其社会属性,上述事件会对它所及范围内生存和活动的人员、生物和已存在的资产产生一定的损害,这种损害被称为“灾害”。“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1.1自然灾害的内涵与本质1.1自然灾害的内涵与本质被喻为自然事件(灾害)的自然物质的运动(变异),通常具有以下的共同特点:(1)潜在性。在开始运动之前,有一段较长时间的能量积累或能量转换过程,直到突破原来的平衡。(2)触发性。自然界物质运动往往是由其他因素的触动,而突然进入高速位移运动。(3)急剧性。—旦开始运动便来势凶猛,瞬间释放巨大的能量。因此,人类对即将发生的急切运动,即便已有所察觉也仍然会陷入卒不及防,即便已有所设防,也没有能力加以抑制或抗衡,甚至避之不及。(4)偶发性。有多种不同的因素可以促发部分自然界物质发生某种形式的急剧运动,因此除了在特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这种形式的物质运动之外,至于它到底在何时刻发生,似乎总带有偶然性色彩。1.1自然灾害的内涵与本质(5)有限性。部分自然界物质的急剧运动本质上仍然是以急剧运动的方式释放能量,潜伏时期积累的能量越多,急剧运动时期释放的能量也越大,但必定有个时空限度。洪灾的形成:水流汇集(势能—动能,能量汇集)——汇集成雍,下泄不畅,水头抬高(动能—势能)——水涨压强、越堤溢流、水淹低洼(势能—动能—释放)。这就是洪灾的潜在性——能量的积累、突发性——骤然发生的能量转化、急剧性——瞬间释放积累的巨大的能量。1.1自然灾害的内涵与本质自然灾害发生基础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也即部分自然界物质进入急剧位移运动的发生(或变异),必须有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能量积累的过程和所达到的程度则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我们把自然灾害的发生所必须具备的能量积累的条件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合称为自然基础。发生滑坡事件的自然基础是比较陡的地形坡和坡地组成物质的结构构造特征,也即特定的地质地貌条件。1.1自然灾害的内涵与本质灾害系统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至灾因子与灾情共同组成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面系统,灾情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至灾因子相互作用的产物。孕灾环境是由地球五个圈层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作用环境,它对灾害系统的复杂程度、强度、灾情程度以及灾害系统的群聚与群发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1.1自然灾害的内涵与本质至灾因子是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变异因子。承灾体是指包括人类本身在内的物质文化环境,主要有农田、森林、草场、道路、居民点、城镇、工厂等人类活动的财富聚集体,人类既是承灾体又是至灾因子,如人为灾害、环境灾害中的人为过度利用等。灾情是指在一定的孕灾环境与承灾体条件下,因灾导致某个区域内、一定时期生命与财产损失的情况。1.1自然灾害的内涵与本质一个灾害事件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时间、地点或范围、性质、强度、直接和间接损失。从过程上看,自然灾害应当有环境条件——形成机制——启动机制——成灾机制的过程。自然灾害的分布相对有规律的自然灾害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消亡自然灾害是以自然力量引起的为主,人类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1.1自然灾害的内涵与本质陕西汉中平利县城,唐朝设县,多次被淹;自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到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多次在此地设县址。1728年以来屡遭洪水冲击,故1802年起县治移址。古城门在民国初年尚能骑马通过,到民国十几年只能躬腰迈过了。50年代初期古城内尚有一条东西街,1954年9月4日大暴雨,洪水高出老街3米多,古街被洪冲积泥沙砾石掩埋。1958年6月1日暴雨,泥砂淤高0.3米多,到1979年底古城内淤沙高3—5米,南城墙全部被埋没。1983年大水,又出现农田被淹。(1)自然灾害事件特点;(2)自然灾害事件发生的诱发因素及其成灾机制;(3)原发自然灾害与次生自然灾害的关系;(4)自然灾害事件规模和损害程度的评定(5)减轻自然灾害理论、方法与措施。(6)自然灾害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等。自然灾害学研究内容1.2自然灾害的分类自然灾害的分类的意义自然灾害分类关系到对灾害本质的理论认识、指导对灾害的科学研究。自然灾害分类关系到选择有针对性的减灾防灾和灾害治理措施、建立最有效的监测系统、客观评价减轻灾害之实效等基本问题和基本原则。自然灾害的分类应于反映自然灾害的本质特征。突发型和缓发型灾害按照灾害形成和发展过程的长短及缓急,可分为突发型和缓发型(又称累积型灾害)两类。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表现为灾害行为,称为突发型自然灾害。自然界存在致灾因子并对人类形成潜在或初步威胁时称为“胁迫”,再经过长时期作用危害日益明显就形成缓发型或累积型自然灾害。1.2自然灾害的分类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按照因果关系可将某些灾害区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灾害链中最早发生起主导作用的称原生灾害由此诱导出的灾害称次生灾害有时多种灾害现象伴随发生称为复合灾害自然灾害破坏人类生存条件而在灾后诱发的一系列灾害称为衍生灾害1.2自然灾害的分类1.2自然灾害的分类按自然灾害的程度划分的自然灾害类型——灾情灾害的分级巨灾:死亡1万人以上,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人民币。大灾:死亡1千-1万人,经济损失1千万-1亿元人民币中灾:死亡1百人-1千人,经济损失100-1000万元人民币小灾:死亡10人-1百人,经济损失10-100万元人民币微灾:死亡少于10人,经济损失少于10万元人民币自然灾害按成因的分类1.2自然灾害的分类气象灾害由于大气圈的异常活动和变异引起。海洋灾害由于水圈异常活动和变异引起。地质灾害由于岩石圈的活动所引起。生物灾害由于生物圈的异常活动和变异引起。人为自然灾害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以自然态出现的灾害。宇宙灾害由于天体和宇宙异常现象引起的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气象灾害: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冰雹,雷电,台风,龙卷风,干旱,酷热,低温,雪灾,霜冻等。生物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沙尘暴,急性传染病等。天文灾害:天体撞击,太阳活动异常等。人为灾害生态环境灾害:烟雾与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气候异常,人口膨胀等。工程事故灾害:岩土工程塌方,水库溃坝,爆炸,人为火灾,核泄露,房屋倒塌,有害物失控(毒气,毒物,有害病菌等),各类交通事故等。政治社会灾害:球迷骚乱,战争,集团械斗,人为放毒,社会暴力与动乱,金融风暴等。灾害学自然灾害学突发自然灾害学以突发地质、气象灾害为主的自然灾害学地震(含火山、海啸)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极端气候(台风、暴雨、冰雪冻)洪水其他自然灾害(天体灾害、其他气象灾害、渐成的自然灾害、互为伴生的自然灾害、人为与自然共生的自然灾害)我院主要涉及的自然灾害研究1.3自然灾害系统的特征自然灾害的时空群发性灾害链现象自然灾害的周期性自然灾害一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联系的自然灾害组合成的整体称为自然灾害系统暴雨灾害链我国的暴雨,一部分与台风有关,另一部分则出现在副高压的边缘冷热空气交绥的地带。暴雨可以引起洪涝,触发滑坡和泥石流。由于湿度增加,可引起某些生物灾害的流行。寒潮灾害链由于气象灾害多发生在大范围冷暖气团活动以及大气环流场转换的过程中,同时又受局地的地貌、植被等的影响。因此一次大的寒潮往往在同一天气过程中,在五六天内从北到南、从西到东相继发生多种气象灾害。干旱灾害链干旱不仅可以使农作物歉收,而且可以引发某些病虫害,使潜水面下降,引起土地沙化、盐碱化、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地震灾害链地震的发生往往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如火灾、滑坡、水灾、海啸、冻灾、疾病等,形成地震灾害链。1.3自然灾害系统的特征自然灾害的二元属性自然灾害的利与害的双重性自然灾害的严重性与可减性自然灾害减灾与致灾的转化性发展、环境与灾害的统一性第二节为什么要减轻自然灾害?新华网北京2008年1月11日电(记者卫敏丽)民政部日前发布2007年中国自然灾害与救灾工作情况指出,2007年以来,中国气候异常,降雨严重不均,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多灾并发,点多面广,部分地区重复、连年受灾,局部地区雨情、汛情、旱情、灾情超历史记录,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63亿元。另据统计,2007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亿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2325人,紧急转移安置1499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7.3亿亩,其中绝收面积8620万亩;倒塌房屋146万间。2007年灾情2.1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据介绍,2007年中国自然灾害主要呈现出5个特点:一是多灾并发,水旱灾害损失重;二是点多面广,重复受灾区域大;三是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多;四是登陆台风偏晚偏多,人员伤亡和损失少;五是城市受灾,经济社会影响程度深。业内人士分析,2007年造成人口死亡的主要灾种是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约占全国总量的63%,其次是风雹灾害。因灾致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被洪水冲走(溺水)、雷击、山体坍塌和泥石流掩埋、建筑物倒塌,其中雷击致死的比重从2006年的14%上升为25%,雷击致死人数明显高于往年。2007年灾情2.1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3704604255601117.70200400600800100012001950-19591960-19691970-19791980-19891990-1999时段亿元1950-1999年不同时段自然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按1990年可比价折算)2.1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2.1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2.1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全球自然灾害损失随时间有增加的趋势。(单位:十亿美元,下同);虚线表示自然灾害损失随时间增长的趋势;实线表示保险损失随时间增长的趋势。死亡人口比率最高的是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主要死于洪水、地震、台风和地质灾害年份损失1%国家GNP超过1%人口受灾死亡人数1001963-19671639891968-19721554981973-19773156951978-198255991381983-1987581161621988-1992661392051963-1992年期间,全球按经济损失、受灾人数和死亡人数统计的每5年的各种灾害数目灾害造成损失越来越大——小灾大害2.2社会的发展对减轻自然灾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灾害种类损失1%国家GNP超过1%人口受灾死亡人数100洪水76162202热带风暴73100153干旱5316721地震2420102滑坡1254火山2912海啸1191963-1992年期间,全球按经济损失、受灾人数和死亡人数统计的各种灾害数目2.2社会的发展对减轻自然灾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年代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GDP(万亿美元)10.8311.2511.1311.3911.8912.3314.3216.1718.1619.0721.0221.8523.2123.58损失(10亿美元)322.22.17.42.111129.52317182517248121620240102030GDP(万亿美元)损失(10亿美元)损失~GDP2Loss(billion$)GDP(trillion$)Loss~GDP2灾害损失比GDP增长得更快2003年非辐射定标平均灯光强度图像城市抗灾能力越来越脆弱,城市灾害越来越重要2.2社会的发展对减轻自然灾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4年联合国对全球人口的统计和预测。来源:(UnitedNation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