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干旱区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使地表广泛发育沙质风化物,植被稀少与地表经常处于干燥状态又使这些沙粒极易被风力吹扬、搬运和易地堆积。充足的沙源与多风多大风的气候特点相结合,使风沙作用成为干旱区最主要的地貌外动力,并形成独特的风沙地貌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1.风沙作用风蚀作用搬运作用风积作用风蚀作用风蚀作用包括吹蚀和磨蚀两方面吹蚀:风吹过地面,由于风压力与气流紊动而引起沙粒吹扬,这种作用称为吹蚀磨蚀:起沙风即挟带沙粒的风,不仅对对面进行吹蚀,更主要的是进行磨蚀,这种磨蚀使砾石表面形成风棱,甚至可深入岩石孔隙发生旋磨,形成风蚀龛、风蚀穴一类特殊地貌现象。风的搬运作用主要是通过风沙流即挟带沙粒气流的运动实现的。绝大部分沙粒是在离地面30cm高度内,尤其是10cm以内分别以悬移、跃移和表层蠕动形式被搬运的。风力搬运沙粒的数量即风沙流强度与起沙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搬运作用风沙运动三种基本形式当风力减弱或风沙流遇阻,风中挟带的沙粒沉降于地貌,这种现象就是风积作用。风积物质主要有风成沙和风成黄土两类风积作用风沙地貌是风对地表侵蚀、堆积的结果。因此地表特征、风动力状况是风沙作用及形成风沙地貌的基本条件风沙地貌主要包括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2.风沙地貌风蚀地貌新疆交河古城风棱石和石窝风蚀柱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和风蚀盆地风蚀残丘和雅丹地貌风蚀地貌风棱石和石窝风棱石:戈壁砾石迎风面经长期风蚀后被磨光磨平后在瞬时大风中发生滚动,新的迎风面再次磨光磨平,两个或多个迎风面间就形成风棱。依据棱的数目,风棱石可分别称为单棱石、三棱石、多棱石等。石窝:是一种直径20cm至1-2m,深10-15cm上下至1m的圆形或椭圆形小洞或凹坑,通常出现于迎风崖壁上,密集时犹如蜂窝,由风沙旋磨岩石裂隙而成。风长期吹蚀垂直与水平裂隙均较发育的裸露基岩,形成孤立的风蚀柱,进一步磨蚀其基部则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和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蘑菇风吹蚀地面松散物质后形成的直径10-100m,深1m,平面呈圆形或马蹄形的洼地,称为风蚀洼地。风蚀盆地的规模比较大。风蚀洼地和风蚀盆地风蚀残丘:风力侵蚀年轻而相对坚固的沉积物,可形成外形宽窄不一,底部崎岖不平,但走向多与盛行风向平行的谷地即风蚀谷,风蚀谷间的残留高地或孤立丘岗即是风蚀残丘。雅丹地貌:形态与风蚀残丘近似但由蚀余松散土状堆积物如河湖相地层形成的一类特殊风蚀残丘,称雅丹地貌风蚀残丘和雅丹地貌雅丹地貌罗布泊地区的雅丹地貌风蚀洞风积地貌主要指各种沙丘。依据沙丘形态与风向的关系,沙丘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横向沙丘、纵向沙丘与多风向形成的沙丘风积地貌横向沙丘横向沙丘:走向与合成起沙风向垂直或交角不小于60°,主要包括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及复合新月形沙丘链三类新月形沙丘主要是在单风向作用下由沙堆演变而成的,状如新月,弧形突向主风向,迎风坡缓而呈凸形,坡度10°-20°,背风坡陡而微凸,坡度约28°-33°。两个或更多新月形沙丘相连,可形成新月形沙丘链巨大沙丘链上叠置小型新月形沙丘,则称为复合新月形沙丘链沙尘暴新月形沙丘纵向沙丘:指走向与起沙风合成风向平行或夹角小于30°的沙丘,通常称为沙垄纵向沙丘沙垄多风向形成的沙丘包括金字塔形沙丘、蜂窝状沙丘、格状沙丘、星状沙丘、反向沙丘等多风向沙丘沙丘的移动沙丘的移动主要是通过沙丘表面沙粒自迎风坡吹扬到背风坡堆积来实现的沙丘移动的速度与输沙量成正比而与沙丘的高度成反比沙丘移动还受植被、沙丘的水分和下伏地面等因素的影响撒哈拉沙漠塔尔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敦煌月牙泉戈壁或砾漠(柴达木)砾漠(砾石沙漠)沙漠化(青海共和盆地)3.黄土地貌黄土主要是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土状物质,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主要是灰黄色,质地均一的土状堆,分布于大陆中纬度地带。在我国,黄土集中分布在北纬34°~45°的地带,在黄河中下游组成有名的黄土高原(海拔800~2000m)中国黄土的分布LoessDistributioninChinaTheloesslayercakealternatesloess(yellow-brownlayers)andancientsoil(reddishlayers).黄土中有古土壤发育。埋藏的古土壤可反映当时的气候是较为温湿或趋向潮湿黄土的特征粒级以粉沙为主,粘粒及细沙较少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并含易溶盐及粘土矿物黄土结构松散,发育孔隙和垂直节理,湿陷性强,抗蚀性弱,极易遭受流水侵蚀黄土多分布在干旱沙漠区的外围黄土的生成时代和成因黄土的成因,有残积说、水成说和风成说等多种学说,但以风成说为主。以我国西北黄土为例,证据:①黄土颗粒由西北向东南变细,厚度逐渐减薄②黄土的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当地的下伏基岩成分不一致③黄土披覆在高度不一的各种地貌之上④黄土中含陆生草原动物和植物化石,并埋藏着古土壤层,表示非水成产物流水作用、重力作用、潜蚀和风蚀均为黄土地貌的外动力,而流水作用显然居首位黄土地貌主要包括黄土沟谷地貌和黄土沟间地地貌两种类型黄土地貌黄土沟谷按形态特征可分为细沟,浅沟,冲沟与河沟几类黄土沟谷地貌典型的沟间地地貌类型为塬,梁,峁黄土塬:塬是被沟谷、河谷环绕的平坦高地,边缘极为曲折,常因沟谷溯源侵蚀而被肢解。黄土梁:长条形黄土丘陵地貌类型黄土峁:峁形似馒头,顶部浑圆上凸,边坡可发育大量辐散状沟谷黄土沟间地地貌黄土地貌第七节海岸地貌与海底地貌海岸带的划分海岸带是海岸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通常分为海岸、潮间带与水下岸坡三个部分海岸:是岸线以上狭长的陆地部分,以激浪作用到达处为上界。潮间带:位于高、低潮间,高潮时淹没,低潮时出露。水下岸坡: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有效作用下界。一、海岸地貌海岸带的划分海岸地貌的形成与发展是波浪、潮汐、沿岸流与陆地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尤以波浪作用最重要。1.海蚀地貌变形波浪及其形成的拍岸浪对海岸进行撞击、冲刷,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统称为海蚀作用。海蚀作用在海岸带形成各种海蚀地貌。主要海蚀地貌类型有: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拱桥与海蚀柱海蚀台海蚀穴:在有潮汐的海滨,高潮面与陆地接触处,波浪的冲淘作用形成槽形凹穴,断续沿海岸线分布,称为海蚀穴。海蚀崖:海蚀穴被拍岸浪冲蚀扩大,顶部基岩崩塌,海岸后退时形成的陡壁,称为海蚀崖海蚀拱桥:两个相反方向的海蚀穴被蚀穿而互相贯通,称为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拱桥进一步受蚀,使拱桥顶板崩塌,其外侧形成脱离海岸的海蚀柱。海蚀柱也可以由海崖后退过程中离岸小岛,再经海蚀作用而形成。海蚀台:波浪冲淘崖壁,形成海蚀穴,悬空的崖壁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崩塌下来的石块遭受侵蚀搬运,海浪又重新冲淘崖壁下部,形成新的海蚀穴。这种过程不断进行,即形成海蚀台。海蚀洞:高出海面的基岩陡崖,岸边激浪的强烈冲刷作用,形成高度大致相同的凹槽叫海蚀穴。它们分布在海崖的坡脚部,宽度大于深度的为海蚀穴。深度比宽度大的叫海蚀洞。2.海积地貌海岸带的松散物质,如波浪侵袭陆地造成的海蚀产物、河流冲积物、海生生物的贝壳、残骸等,在波浪变形作用力推动下移动,并进一步被研磨和分选,便形成海滨沉积物。由于地形、气候等影响而使波浪力量减弱,海滨沉积物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各种海积地貌。水下岸坡均衡剖面的塑造海滩:是断续由水下岸坡沉积物组成的每当暴风浪作用时,沉积物可以在海滩外缘形成一条条垄岗状堤,称为滨岸堤或沿岸堤横向移动为主的海积地貌水下堤和离岸堤是物质横向移动形成的另一类海积地貌。水下堤:当波浪愈接近岸边时,由于海底变浅,摩擦加强,在相当于两个波高的深处局部破碎,形成破浪。此时,由于损失部分能量,因而沉积一部分物质,造成堤状堆积地貌,称为水下堤。离岸坝:水下堤不断升高,露出水面,即成为离岸坝。波浪波浪进入港湾式海岸浅水区后发生折射,导致自岬角流向海湾的沉积物纵向移动。凹形海岸:形成沙滩图形海岸:形成沙嘴沙嘴:一端连接陆地,另一端伸入海中的狭长堤坝状堆积地形纵向移动为主的海积地貌陆连岛:岛屿向海的一面受到冲蚀,同时在岛屿后方形成一个或两个沙嘴,最后彼此相连称为连岛沙坝,岛屿变为半岛。这样的岛屿称为陆连岛。二、海岸的分类海岸是临接海水的陆地部分。进一步说,海岸是海岸线上边很狭窄的那一带陆地根据海岸组成物质的性质,可把海岸分为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平原海岸、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雄伟壮丽的基岩海岸碎玉堆砌的砾石海岸金砂银砂铺起的砂质海岸坦荡无垠的淤泥质海岸层林尽染的红树林海岸风光绚丽的珊瑚礁海岸海底和陆地一样是起伏不平的,有高山、深谷、也有广阔的平原和盆地。海底的靠近大陆、并作为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区域称为大陆边缘。在构造上,大陆边缘是大陆的组成部分。大陆边缘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个地貌类型。在真正大大洋盆地中,除深海平原外,还有大洋中脊、大洋隆起等地貌类型三、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大陆架:大陆架是大陆的水下延续部分,广泛分布于大陆周围,平均坡度只有0.1°,其深度在低纬区一般不超过200m,在两级可达600m。宽度差别可以很大。大陆架是一个广阔平坦的浅海区。主要是由第四纪冰川性海面变动与地壳运动相互作用造成大陆坡:大陆坡位于大陆架与深海底之间,它是大陆和海洋在构造上的边界。大陆隆:大陆坡下部与深海底之间,坡度转缓后形成的平缓隆起地带称为大陆隆边缘海沟:边缘海沟是大陆坡相邻的狭长深海凹地,通常与岛弧同时出现,延伸方向也与之一致,横剖面呈不对称V型弧后盆地:弧后盆地也是与岛弧相联系的地貌类型,是一种椭圆形或等轴状的表面平坦的深水盆地,位于岛弧内侧深海平原:深海平原主要分布在4000-6000m的深度上,但最浅者仅2600-3100m,最深者达6100-6900m。大洋隆起:大洋隆起为复杂的形态,有的为方块状山,有的为线状山脉。它们把深海平原分割成一个个盆地,其间的相对高度常可达2000m以上,甚至4000m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大洋盆地中最重要的地貌形态。海底沉积物海底沉积物主要包括近海沉积与远海沉积近海沉积是指大陆架上的沉积。主要包括近海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机械沉积:主要是河流、海浪和风搬运来的陆源物质,沉积物以中粒、细粒及泥质居多,很少有粗大砾石。生物沉积:近海区繁殖着大量浮游生物,如硅藻、腹足类、头足类和鱼类,还有珊瑚、石灰藻、软体动物等底栖生物,不仅种类多,数量大,繁殖速度也快。死亡后部分遗体混入机械沉积,部分聚集形成单独的生物沉积。固结后即为石灰质砂岩、泥灰岩或石灰岩近海沉积化学沉积:河流带来的溶解物质是近海化学沉积最主要的物质来源。每年由河流带进海洋的溶解物质约25×108-55×108t.而海水中的溶解物质更高达5×1016t,当其过饱和时,这些物质便逐渐结晶,沉淀在海底。深海区面积虽广,但沉积物不多。和近海区相比较,机械沉积的物质来源大大减少,陆源物质很难到达深海,只有风吹来的少量微尘,洋流携带的细小物质,以及火山灰。生物、化学沉积也较少。远海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