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喀斯特地貌2010年5月一、喀斯特作用(一)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1、定义: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的破坏与改造作用,叫做喀斯特作用。2、化学作用方程式:CO2+H2O=H2CO3=H++HCO3-H2CO3+CaCO3=Ca2++2HCO3-上述反应是可逆的。3、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1)岩石的可溶性:可溶性岩石才可能发生喀斯特作用。(2)岩石的透水性:决定水与岩石接触面积的大小,决定了喀斯特作用的强度。(3)水的溶蚀力:决定于水中所含CO2的多少。(4)水的流动性:流动的水具有增加溶蚀力的作用,接触面积增大。(二)岩性与构造条件1、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可溶性决定了岩石能否被溶解和溶蚀,是喀斯特作用能否发生的最基本条件。可溶性岩石主要有三类:a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b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硬石膏、芒硝等;c卤盐类岩石,如石盐、钾盐等。这三类岩石中,溶解度最大的是卤盐类岩石,其次是硫酸盐类岩石,最小的是碳酸盐类岩石。但由于卤盐类岩石和硫酸盐类岩石分布不广,而碳酸类岩石分布比较广,因而碳酸盐类岩石成为喀斯特作用的主要演示。2、构造条件岩石构造(区域性断裂带的岩石裂隙发育,岩石节理、岩石孔隙)决定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作用越容易发生,喀斯特作用的程度则可能越大。岩石裂隙、孔隙的连通程度越大,岩石中水的流动性越好,流动的水不容易达到饱和,因而具有较强的溶蚀力,同时流动的水还具有侵蚀作用,使更多的岩石、在更大的面积上接受溶蚀,从而增大喀斯特作用的强度。(三)水动力条件与喀斯特地貌的分布1、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喀斯特作用可以发生在地表、也可以发生在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按照地下水运动的特征,可以将地下划分为四个带:(1)垂直渗透带:地面至丰水期潜水面以上,该带以水的垂直运动为主;(2)季节变动带:丰水期潜水面与枯水期潜水面之间,丰水期水以水平流动为主,枯水期水以垂直运动为主;(3)水平流动带:枯水期潜水面以下直到附近河谷补给河流的水面为止,水以水平流动为主;(4)深度滞留带:水平流动带以下,水流运动缓慢,喀斯特作用微弱。喀斯特作用的垂直分带深部滞留带水平流动带季节变动带垂直渗透带2、喀斯特作用的地区差异(1)喀斯特作用的地区分布受可溶性岩石的地区分布控制,在可溶性岩石分布广、纯度高、可溶性强的地区,喀斯特作用强,喀斯特地貌发育好。(2)喀斯特作用受气候的控制,温暖湿润地区喀斯特作用强烈,喀斯特地貌发育好;寒冷气候区喀斯特作用弱;干旱气候区喀斯特作用很难进行。二、喀斯特地貌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叫做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可以分为两类: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地表喀斯特地貌: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天生桥、石钟乳、石柱、石笋、石幔、边滩堤或石坝。峰林、峰丛、孤峰和喀斯特平原洞穴喀斯特地貌三、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一)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二)喀斯特地貌的地域分异第五节冰川与冰缘地貌在特定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下,水发生相态的变化,发育了冰川,发生了冰川与冰缘作用,对岩石圈表面进行改造,形成冰川、冰缘地貌。在冰川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叫做冰川地貌。冰川地貌可以划分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地貌,它们分别是冰蚀作用、冰川堆积作用、冰融水作用形成的地貌。冰蚀地貌:冰川谷(U型谷);冰斗;刃脊;角峰;羊背石。冰碛地貌:终碛垄;侧碛堤;冰碛丘陵;鼓丘。冰水地貌:蛇形丘;冰砾阜;冰砾阜阶地;锅穴;冰水扇。由冰缘作用形成的地貌叫做冰缘地貌。冰川的运动冰川运动的两种方式:重力流——在斜坡上因冰川自重而产生的沿坡向的分力大于冰川槽对冰川的阻力时,所引起的运动称为重力流。山岳冰川以重力流为主,也有挤压流。挤压流——由于冰川堆积的厚薄不同使内部所受的压力分布不均,引起的冰川运动称为挤压流。大陆冰川以挤压流为主。冰川运动的影响因素:冰量、坡降及冰槽断面面积等,季节变化。冰川作用•冰川对陆地表面的塑造作用统称为冰川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三种作用方式。•侵蚀: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的破坏作用成为冰川的侵蚀作用,其方式可以分为拔蚀和磨蚀两种。与冰川接触的基岩被冰融水沿节理反复冻胀而松动,并与冰川冻结在一起,冰川运动时便可以将这些岩块拔起带走,这种冰蚀作用成为冰川的拔蚀作用。磨蚀作用是指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底部的岩块与冰床发生的摩擦作用。冰川的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磨光面与擦痕。•搬运: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后,随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的过程称为冰川的搬运作用。这些被搬运的岩屑称为运动冰碛物。•堆积:冰川消融以后,运动冰碛物堆积下来形成各种堆积冰碛物的过程称为冰川的堆积作用。堆积冰碛物是一种由砾、沙、粉沙和粘土组成的混杂堆积,其结构疏松、粒度差别悬殊,分选性及砾石的磨圆度较差,缺乏层理。•根据堆积冰碛物的堆积位置,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侧碛、终碛和基碛(沉落下来的)。一、冰川地貌在冰川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叫做冰川地貌。冰川地貌可以划分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地貌,它们分别是冰蚀作用、冰川堆积作用、冰融水作用形成的地貌。羊背石冰川运动方向羊背石没有冰川冰的间冰期景观冰水堆积地貌二、冰缘地貌石环石河由冰缘作用形成的地貌叫做冰缘地貌。冰缘地貌主要包括:石河;冰丘;石海;雪蚀洼地;石环(由粗砾围绕的石质多边形土。泥流阶地——由融冻作用引致的山坡上的表层土体向下蠕动形成的阶梯状地形);冰锥(由冻结产生的承压重力水冒出地表或冰面再冻结而形成的锥状冰)。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在特定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下,水发生相态的变化,发育了冰川,发生了冰川与冰缘作用,对岩石圈表面进行改造,形成冰川、冰缘地貌。因此,冰川、冰缘地貌,实际上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冰川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叫做冰川地貌。冰川地貌可以划分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地貌,它们分别是冰蚀作用、冰川堆积作用、冰融水作用形成的地貌。冰蚀地貌:冰川谷(U型谷);冰斗;刃脊;角峰;羊背石。冰碛地貌:终碛垄;侧碛堤;冰碛丘陵;鼓丘。冰水地貌:蛇形丘;冰砾阜;冰砾阜阶地;锅穴;冰水扇。由冰缘作用形成的地貌叫做冰缘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