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纪录主义电影(documentaryfilm)背景:•1920年代以前,纪录电影的拍摄主要集中于新闻片和风景短片;到了1920年代之后,具有剧情长度和独立片种意义的,作为一种电影类型的纪录片得以产生.性质与特征区别于蒙太奇电影依靠众多单个镜头技巧组接以产生意义的另外一种电影美学实践;纪录主义电影强调独立的一个完整画面的真实意义,让观众看到被拍摄对象与真实物质世界的真实的再现关系。“通过特定的物质材料来传达主题“。不叙述“故事”的电影意识.纪录片与叙事电影的关系电影的本质:“物质世界的复原”、“照相本性”等;↓现实主义是占支配地位的电影美学思想;(卢米艾尔—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新浪潮运动----Dogme95新自然主义↓纪录片是现实主义影片的学习源泉。•我们以早期的1920年代和1930至战后两段时间段来回顾早期世界纪录电影的发展.1920年代的纪录片发展此时,两种题材或者说倾向的纪录片表现突出:异国风情纪录片和描写现代都市的所谓”城市交响曲”纪录片.一、异国风情片美国的异国风情片(一)美国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1884-1951)美国最早的纪录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北方的纳努克》(1922年)一个爱斯基摩人的家庭纪录;“至今不觉陈旧的,富于诗意的真实性”关于《北方的纳努克》1、表现形式纪录片的“故事化”处理:编写剧本、请纳努克一家充当演员;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塑造:“纯洁的野蛮人”(除了凶恶的大自然再无敌人)、部落的“英雄”;影片结构:适度适时的噱头和高潮,随时都会“有所发现”的喜悦;“交友式”的纪录方法:深入实地,和拍摄对象朝夕相处,等待“故事”逐渐成型。(“三个一”:一个主人公、一条主线、一个主题。这种拍摄模式直到今天仍为纪录片工作者所尊奉。)长镜头的处理手法:捕杀海象等的场面描写.远景和全景的运用;人与自然的天然融合。即时讨论2、关于记录片的“摆拍”和弗拉哈迪的“诚实”问题。摆拍的案例:捕杀海象、冰屋(伊格鲁)等总结:纪录片决不等于简单意义上的“真实纪录”首先,纪录片的结构是可以精心设计的;再次,纪录片可以有“戏剧化”和“故事性”。在安排过程的场景和真实性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如,伊文思的《新土地》(1930-1933)便从从平凡的纪录性题材中创造出令人震憾的戏剧性效果。它是一部表现荷兰“围海造田”工程的纪录片。在这部影片中,有一部分是表现大堤最后合龙的场景,伊文思成功地利用了“人、陆地和大海”的冲突创造了一个高潮:•“前四分之三情节发展的高潮是大坝合龙。这是人和陆地征服海洋的胜利,按最后剪辑形式,这一段剧情实际上是由许多小的合龙和五月二十八日的大合龙组接在一起的。为了拍摄这些小合龙的场景,我安排了三个摄影师把感情分别寄托于三个不同的方面。我们的三部摄影机中有一部是代表陆地观点的摄影机,这位摄影师和陆地站在一起和海洋作斗争。另一部是代表海洋观点的摄影机,它在这段戏剧性场面中的台词是:‘不,你不能吞没我,我是海,我的水流强大而有力,我在这里已经几千年了,等你半途而废败退之后,我将继续留在这里。’第三个摄影机代表人和他的机器,确信必然战胜大海。海伦、约翰和我对我们各自的摄影机所代表的势力怀着强烈的感情,常常在吃午饭时打赌:陆地摄影机说:‘今天我们就要使大坝合龙了。’海洋摄影机答道:‘我想不会吧!今天刮西北风,正在涨大潮,你们的泥巴粘不住。’但是代表人的摄影机告诉我们:‘今天上日班的吊车司机是彼得,他比别的司机都能干,会为大坝堆上更多的粘土。”•(摘自伊文思的自传《摄影机和我》)因此:制作者对纪录内容的参与使纪录片具有叙事性,也说明纪录片的客观性是有限度的;纪录片与故事片都在创造着一种真实,即艺术的真实。与故事片不同的是,纪录片的作者是通过对自己所发现的事实的视觉和声音的纪录。没有感情色彩的生活记录不能成就纪录片。“创造性地处理现实”(thecreativetreamentofactuality),强调纪录片的“解释”作用。(导演格里尔逊)3、内涵意义:一个逐渐消失的民族的文明档案,具有深刻的人类学价值与意义;土著野蛮人一家人为了生存与大自然搏斗过程中所显示”尊严与力量“,那种单纯生存的”信仰“,恰好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少的,也是对造成战争引发欧洲灾难的现代文明的讽刺。4、拍摄态度对非白人边缘文化的非猎奇和把玩的难能可贵的人文情怀;对质朴生活方式的欣赏和古老文化行将灭亡的叹息。弗拉哈迪的其他创作1、《摩阿那》(1926年》太平洋南方岛屿的波利尼西亚村庄的各种生活习俗;导演要求已经西化的“演员”重新表演文身仪式,引起争议。相关研究书籍:《弗拉哈迪纪录电影研究》2、后来的英国期间:《工业的英国》(与格里尔逊的合作)《亚兰岛人》(1934年)爱尔兰西海岸人为生存与自然而做的艰辛努力。3、重返美国后的作品:《土地)(1942年)〈路易安那州的故事〉(1948年)(二)美国其他导演的风情纪录片创作代表人物与作品:孝德沙克和库珀《草原》(1925年):记录一个伊朗游牧民族为他们的牲口寻找草地而冒险迁徙的经历;《张氏》:记录一个()罗农民家庭在他们当地的丛林中与各种危险抗争的故事。苏联的风情纪录片创作(一)维克托-图林的《土西铁路》(1929年)编年史诗般地记录土耳其-西伯里亚铁路的修建过程,但却重点记录了居住在铁路边上的当地土著民族对建造铁路的反应。(二)卡拉托佐夫的《斯瓦涅季亚的盐》(1930年)再现了人们将盐运往靠近黑海和死海的偏远山村的艰苦努力。二、“城市交响曲”(一)德国鲁特曼:《柏林交响曲》早期德国纪录片大师。它表现了柏林一天生活的全景图。”它象看万花筒似的看到了这个城市在春天里的某一天的生活。”“城市看成苦难的漩涡”。特点:与维尔托夫相似的美学原则,即用蒙太奇技巧把真实的细节连接起来(如前后两次出现的女人自杀镜头、无家可归的妇人带着孩子的镜头尖刀到一家奢华的盛满食物的盘子的餐厅的镜头上);作品隐含了对于社会批判的更为主观的视角;(二)荷兰伊文思(1898-1989)荷兰著名导演,早期从事纪录片创作,后期转为故事片。主要作品:《桥》(1928年)——长时间观察鹿特丹铁桥的各种活动,表现了各种现代交通工具的运动,以及其特有的节奏、音响和运动。《雨》(1929年)——以阿姆斯特丹街道为背景记录4个月内整个下雨的过程,城市在阵雨之前、之中和之后的景观:瓦片屋顶和窗户上的水光、雨滴溅落在运河和水坑上打出的水花等。表现不反映人类问题的单纯的诗意情调。在欧洲艺术电影观众圈中引起好评,带动很多类似作品的产生。后期转入社会/政治内容:《西班牙的土地》(1937年)《四万万人民》(1939年)《印度尼西亚在召唤》(1945年)《愚公移山》(1976年)(三)法国让-维果:《尼斯印象》采用实拍、偷拍、抓拍和抢拍的手段,一方面展现了尼斯作为都市的自然风光和城市特色,同时也带有主观性的表达了贫富差距和社会等级的现实问题;对他后来的作为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产生了一定影响。1930年代和战时(二战)的纪录片创作一、英国纪录片之父——格里尔逊(1898-1972)《漂网渔船》(1929年)拍摄渔民捕捞鲱鱼的劳动过程,他对苏联电影蒙太奇的兴趣表现明显,快速剪辑渔船的各个部位,影象效果使得片中的工人以英雄形象出现,颂扬劳动的尊严和劳动者的价值;“突出了劳动的韵律和意义”;“蒸汽和钢铁的叙事诗”。格里尔逊的贡献1.提出明确的“纪录电影”概念1926年4月,约翰·格里尔逊在一篇发表在《太阳》杂志上的文章里,使用了“documentary”一词来称呼这部影片,从此这个词被确定下来,专指“纪录片”。•使纪录电影与其它类型的电影区别开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电影样式;“我们相信,可以利用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挖掘电影之把握环境、观察现实和选择生活的能力。摄影棚影片大大地忽略了银幕敞向真实世界的可能性,只拍摄在人工背景前表演的故事,纪录片拍摄的则是活生生的场景和活生生的故事;我们相信,原初(或天生)的演员和原初(或天然)的场景能更好地引导银幕表现当代世界,给电影提供更丰富的素材,赋予电影塑造更丰满的形象的能力,赋予电影表现真实世界中更复杂和更惊人的事件的能力,这些事件比摄影棚的智者拼凑出来的故事复杂得多,比摄影棚的技师重新塑造的世界生动得多……(格里尔逊的论文《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2、纪录电影的态度与社会真实的关系紧密。他相信纪录电影运动“是始于观察公众生活的冒险活动”;“隐藏在纪录电影运动后面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学的而不是美学的,它源自一种愿望,…这种愿望的实质是将公民的目光从天涯海角拉回到自己身边,关注那些发生在自己眼皮底下的事情”。•3、领导了三十年代的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在《飘网渔船》取得成功后,格里尔逊来到英国邮政总局电影部,转到幕后成为一个组织者。在他的号召和领导下,一批有志于纪录电影的充满激情的青年人加入到他的电影小组创作纪录片,格里尔逊为他们筹集资金,激励和教导他们,一大批纪录电影应运而生,历史上称这场运动为“英国纪录电影运动”。主要成就《工业的英国》(与弗拉哈迪合作摄制)《夜邮》(巴锡尔·瑞特与哈莱·瓦特联合导演,1936):一班每天从伦敦开往格拉丝高的夜间列车的旅行。镜头丰富,积具抒情性。《房屋问题》(安斯梯)(1935):一部原本为了推广现代住宅煤气和暖气的影片,因为有目的的艺术处理手法,而独具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现场录制被访谈对象的手法自此开始流行。《锡兰之歌》(巴锡尔·瑞特,1935):将英国政府原本想要的茶叶宣传片,成功转换成了一部描写现代商业行为对锡兰社会、文化的侵扰和破坏。《煤矿工人》(卡瓦尔康蒂,1935)•4.奠定了纪录电影的经济运行方式•它的摄制经费不是来自于某一个银行或某一个制片商,而是来自于企业或者政府的拨款,是以国家和社会功利为目的,而非经济利益,所有拍片资金来自于非投资的渠道,并没有制片人提出收回投资或者要有赢利成分等诸如此类的要求。•可以说,格里尔逊的这一做法是史无前例的并且影响非常深远,因为直到现在几乎所有的纪录片都还在采用这种非投资性的经济运行方式。•他能够很巧妙地处理宣传片和具有独立思想的纪录片之间的关系。•(这跟纪录片的产生使命和拍摄目的存在天然的关系。)二、战时的纪录片创作(一)好莱坞导演的二战纪录片创作1、卡普拉《我们为何而战》由七部影片合成一个系列,配以强有力的旁白,在士兵和普通民众中引起轰动。2、约翰-福特《中途岛战役》其中一个镜头:激烈混战的战斗中,美军升起了一面美国国旗,这些片段与一些演员表达的典型的美国民众心声的讲话剪辑在一起;用传统民谣音乐配乐。荣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3、威廉-惠勒《英烈岁月》关于空军轰炸德国的影片。4、约翰-休斯敦《圣皮埃特罗战役》:表现盟军为何挺进意大利耗时良多;《希望之光》:采用直接录音,拍摄了大量直接记录对正在进行治疗的身心收到伤害的军人进行访谈的镜头。本片在实用没有预演的,直接记录人们对化外问题的反应等方面,可以说是史无前列的。(二)德国的纪录电影莱尼-里芬斯塔尔宣传纳粹但却以它的艺术价值为人们所重视的两部影片。《意志的胜利》(1934年):运用极为纯熟的摄影、剪辑技术和雄壮的配乐,创作出了充满了纳粹法西斯意识形态和狂热的壮观场面。《奥林匹亚》(1938年):艺术化地表现出运动所独有的美感和紧张,展现了德国运动员的力量,其他民族的“劣根性”。政治宣传意图明显。小结总之,纪录片无论是使用镜头分立的方法,还是使用具有一个连贯性动作的纪录,其倾向都是追求真实的、现实主义的外观,强调媒介与世界的“真实”关系。也因为如此,早期默片时代的纪录片成为了通往有声电影之后趋向于现实主义表现形式的桥梁。作业以下题目自选一题:1、参照《尼斯印象》,以“都市”为题材创作十分钟的文学剧本。2、参照《雨》,其它自然现象为题,创作一个五分钟的纪录文学剧本。维尔托夫(1896-1964)前苏联“电影眼睛派”的创始人。在忠实记录特性的前提下强调创作者主观创新与主观表现。充满激情地歌颂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