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期末总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财政学》期末总复习刘方军一、名词解释1.预算外资金是指一部分不纳入国家预算的财政收支,是财政体系的辅助环节。由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国家规定的收支项目安排使用。2.全额累进税率是对课税对象的全额都按照与之相应的等级税率计征。3.外债是指中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者其他机构,对中国境外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者其他机构,用外国贷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4.国家决算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它反映年度国家预算收支的最终结果,也是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5.税率指国家征税的比率,也就是税额与课税对象之比。税率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税率一般可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6.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一种专项补助制度,是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的重要手段。7.产业结构指各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内部各行业及企业间的构成及相互制约的比例关系。8.社会消费性支出指非物质生产领域的非生产性积累和保证各级政权履行职能所需的各种经费的支出。9.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缩小或扩大商业银行的准备金。10.财政管理是在认识财政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具有权威性的财政政策、财政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运用经济手段发挥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以及运用行政、法律手段、规定、约束和引导财政工作按照一定的准则和规范活动。二、简答题1.从社会产品价值构成角度,分析财政收入的来源。1.财政收入是货币形态的社会产品价值,从它的价值构成看,不外是C、V、M三部分。(1)财政收入中来自价值C部分,过去仅限于国有企业上交财政的折旧基金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为维护企业经营管理权限,折旧基金已全部交给企业管理使用。(2)目前我国来自V的财政收入主要有,直接向个人的征税;直接向个人收取的规费收入;居民购买的国库券;国家出售高税率消费品的税收转稼收入;服务行业和文化娱乐等企事业单位上交的税收,一部分是通过对V的再分配转化来的。(3)我国目前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M,影响M增减变化的因素,也就是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要增加M。2.为什么没有法律保障就难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答:(1)没有法律保障,权大于法,无论实行哪种类型的财政体制不能顺利执行,都会在执行中扭曲变形;(2)不依法办事,国家的税收制度不能保证执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也会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法行为中面目全非,偏离税法或转移支付设计的目标;(3)政府的财政行为必须受法律约束,各级、各部门领导都必须遵守法律规范,才能贯彻财政政策,有效地进行宏观经济调控。3.财政支出按归属部门分类的意义是什么?答:(1)国家执行职能,一方面需要财力保证,另一方面需要设立相应机构,依靠各级政府、各产业部门、行政、事业部门和单位行使职能。财政机关按照一定的审批程序把相当数额的资金和经费及其他费用拨付给各有关职能部门,通过它们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经费和费用,就是实现国家各级政权、各部门职能的有力保证。(2)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明确职能部门的支出范围及其应负的管理支出的责任。既有利于加强财政管理,也有利于对职能部门资金和经费、费用的使用效果进行考核,以期更有效地提高资金、经费和费用的使用效益。4.简述财政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答:(1)以执行政府一定时期的产业政策为主要投资方向,以追求社会效益和国民经济宏观效益为宗旨。主要投资于与国家职能直接相关的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2)着眼于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优化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改善投资环境。财政投资主要投向于社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开发性建设投资。(3)财政投向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因而具有引导民间和企业投向的特点。5.政府财政部门管理预算的职权。答:国务院财政部门具体编制中央预算、决算草案;具体组织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提出中央预算预备费动用方案;具体编制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定期向国务院报告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情况。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具体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具体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提出本级预算预备费动用方案;具体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定期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6.财政分配的共性是什么。答:(1)国家权力分配的共性;(2)财政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国家职能服务的共性;(3)财政矛盾涉及范围及属性的共性;(4)财政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共性;(5)国家行使财政权力制约因素的共性。7.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个人所得税适用范围。包括中国公民、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外籍人员和个体工商户。(2)扩大和调整征税项目。增加了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增加了“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等应税项目。(3)统一规定应税项目的费用减除水平。(4)调整税率水平。(5)调整减免税项目。8.虚假财政收入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各是什么?答:产生虚假财政收入的原因有:(1)生产和收购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形成积压滞销;(2)中间产品征税产生虚假收入;(3)挪用银行贷款顶代税收和利润上缴,产生虚假财政收入;(4)非法经营,弄虚作假所得上交,造成虚假财政收入;(5)按原值计提折旧,少提或不提折旧产生虚假财政收入。防止产生虚假财政收入的主要措施是:(1)搞活微观经济,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的调控作用,引导企业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合乎质量要求的各类各种商品,减少积压滞销,从社会再生产各环节顺利循环周转中增加真实的财政收入;(2)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坚决制止各企业、部门、单位挪用信贷资金上交税利;(3)建立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提存制度;(4)搞好协作生产,防止产品变质。9.对于可动用的财政结余,动用或不动用会产生什么不同的经济后果?答:动用财政结余就是增加支出,向社会投放货币购买力,用这部分货币购买力扩大生产规模,增办社会事业,或者增加社会消费和个人消费。与此同时,工商企业增加销售,减少商品库存。这种情况表明,动用财政结余不但无害,而且有利,它会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效益。如果不动用财政结余,就意味着一部分商品物资该用未用,未能充分发挥这部分物资的效能。10.简要回答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模式的选择。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既可以选择预算年度收支平衡的均衡财政模式,也可以选择预算年度交替实行赤字和盈余的非均衡财政模式。(1)选择预算年度收支平衡的均衡财政模式,把预算年度收支平衡(不包括债务收入)绝对化,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情况下,既不易实现,也难以符合经济均衡运行的客观要求,并会削弱财政宏观经济调控的适应能力。(2)选择交替实行均衡财政和非均衡财政模式。根据经济运行和社会事业发展现状,有的年份实行不包括债务收入在内的均衡财政模式,经常收支平衡后的剩余财力投入经济建设,保持预算年度收支平衡;有的年份,不要求预算年度内收支平衡,实行非均衡财政模式,其涵义是:允许预算年度出现赤字或结余,以调控经济运行,关键是采用适宜的方法弥补赤字。三、论述题1.试论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答:合理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和国民生活总值的比重,对保证政府职能的实现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影响这一比重的因素有:(一)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及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多,该国的财政收入不仅总额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高。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是个最具综合性、基础性的因素。(二)政府职能范围是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直接因素。政府职能的范围越大,需要的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规模也就越大,无论绝对或相对额都是如此。(三)经济体制和分配政策与制度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具有关键性作用,它决定着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水平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结果:(1)调整价格,特别是调整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2)调整国家与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3)提高职工收入水平。但我国分配政策的调整缺乏连续性,存在着过急过度的弊病,使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过多,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四)价格的制约作用。要了解和掌握财政收入的实际规模及其增长情况,必须把财政收入增减和物价上涨率放在一起比较研究。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1)引发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原因。如果是由财政赤字引起,财政会从价格再分配中获得好处;如果是由信用膨胀引起,通常财政收入实际下降。(2)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以累进税为主体,财政收入实际增加;以比例税为主体,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不会有实际增长;定额税为主,实际收入下降。2.试述财政管理的特性。答:财政管理的特性是由财政职能及国家赋予财政部门的职责权限决定的。财政管理的特性主要表现在(1)宏观全局性。着眼于宏观经济总体管理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是财政管理的特性之一。维护和促进全局利益的实现,防止局部利益冲击全面利益也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特性。(2)管理的综合性。财政管理的直接性和间接性是不同于其他部门管理的重要特性之一。财政直接管理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管理国家预算。各级财政部门不仅直接管理预算,而且也与其他部门、企业、单位共同管理与业务有关的预算、财务问题。(3)效益的双重性。与其他管理所不同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财政管理追求双重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管理形式的多样性。财政分配及其管理方式,主要采取无偿方式,但同时也采取有偿方式。3.试论国债还本的资金来源。答:国债到期之后,就要依发行时的规定,按期如数还本。不论采取何种偿还方式,国债的还本总会形成财政的一个负担。同时,国债还本能否如约进行,对到期债券及其他一切债券的行市都会产生影响,对债券持有者和政府都是利害攸关的,这就要求国债的偿还必须有较为稳定且充足的资金来源。一般而言,还本资金来源有以下几种:(1)设立偿债基金。就是由政府预算设置专项基金用于偿还国债,即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拨交一笔专项款设立基金,由特定机关管理专充偿付国债之用,不用作其他用途。在国债未还清之前,每年的预算拨款不能减少,以期逐年减少债务;这种方式虽然较为受投资者所欢迎,而且设有偿债基金的国债发行价格相对较高,但是实践中,偿债资金常被挪用而形同虚设,而且,政府因设置基金被迫定期拨款,使预算安排丧失一定的灵活性。而当预算平衡出现严重困难时,又势必忽略按年度拨付基金;或者,为拨付偿债基金,势必要发行新的债券,如此,可能反而会加重政府负担,且会引起不必要的管理混乱。因此,这种方式虽在西方国家中试行,但大多都失败了。(2)依赖财政盈余。就是政府在预算年度结束时,以当年财政收支的结余作为偿还国债的资金。如盈余多,则偿债数额亦多;如盈余少,则偿债数额亦少;如无盈余,则无款可用于偿债。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靠财政结余作为偿债来源的办法实属理论上的假定。这是因为:一方面,当今各国国债的规模大都呈现日益增加之势,每年都有大量的到期债务需偿还;另一方面,各国财政收支的平衡也愈来愈困难,收支不能相抵的年份愈来愈多,赤字数额越来越大,即使偶有盈余,也远远不能满足当年偿还国债的需要。况且,为了能长期不断地发行债券,也必须按期及时偿还国债以维持政府信誉、根本不可能视财政结余的多寡来决定偿还国债的数额。(3)通过预算列支。就是将每年的国债偿还数额作为财政支出的一个项目而列入当年支出预算,由正常的财政收入(主要指税收)保证国债的偿还,这种方式表面上看是偿还国债一种较为稳妥的办法,实际却并非如此。如果政府有能力每年拨出专项款用作国债偿还支出,可能就没有必要发行国债,或者不必要每年发行那么多国债。否则,即使在预算中列支,也常常被作为软性支出,在正常的财政收入紧张时被挤掉而使偿债支出形同虚设。而为了保证国债到期偿还,政府又必须寻找正常财政收入之外的财源,即再发行国债以筹措偿债资金,进而形成“预算列支、举债筹资”的局面,徒增管理上的麻烦。(4)举借新债。这是政府通过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