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操作规范【意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作为CT介入放射学的重要诊断方法,减少了开胸探查手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是近年来用以诊断肺部病变的一项微创性检查方法,它具有定位精确、检出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并显示出了极高的临床诊断价值。【物品准备】•1、器械准备:胸穿包一个(内有弯盘1个孔巾1条试管2个、载波片3-4片、小标本瓶2个、纱布5-8块、穿刺针2套、镊子两把),无菌手套2付,无菌盘1个(内有棉签缸、碘伏棉球缸、弯盘),胶布,注射器4个(5ml、20ml各2个),带金属标记物1个。【物品准备】•2、药品准备:2%利多卡因10ml,碘伏,龙胆紫1瓶、心电监护一次性电极(定位标记用)。【物品准备】•3、患者准备:协助医生为患者做好必要的检查;化验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常规,肝功等检查项目;做心电图检测心功能情况;监测生命体征;术前禁食4h。并且做好呼吸配合。【操作程序】•1、术者必须仔细询问病史、体查患者和阅读CT片,然后根据CT片显示病变的部位选择相对舒适的体位如仰卧位、侧卧位或俯卧位,测量病灶的最大直径,并在相当于病变的体表穿刺点区放置定位器后,行包括病灶上下层面在内的CT扫描,直径3cm者,层厚5mm,直径3cm者,层厚2.5mm。【操作程序】•2、确定穿刺点、进针方向、角度及深度,根据病灶位置选定穿刺针的型号和长度。•3、在穿刺点常规消毒,用2%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至胸膜,保留针头再次局部扫描确认进针深度和角度。•4、根据设定的穿刺计划,在患者屏气时快速进针至病灶后再次对病灶扫描,以确定针尖在病灶内的位置,当穿刺针尖达到预定位置后切割取材。【操作程序】•5、一般切割槽内可获得(1.0~2.0)cm×0.1cm大小的线头虫样组织标本,放入10%甲醛固定液内,且把针上残余组织均匀薄涂于玻片,放入同样固定液内送病理检查。若获得的组织标本不理想且患者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可再次穿刺。【操作程序】•6、简单包扎后做全肺扫描,了解有无并发症。休息1h后离开,病情较重或有并发症者留观,给予止血、抗炎、吸氧等对症处理,所有患者24h后复查正侧位胸片。【适应症】•1.肺内孤立性病变的定性诊断。通过纤维支气管镜、X线检查等不能定性的肺内肿块性病变。特别适用于诊断位于周边部位的肿块。如怀疑周围型肺癌病灶,纤支镜不能到达,亦不靠近脏层胸膜,不便做胸腔镜检查的患者。【适应症】•2.肺部多发病灶的鉴别诊断。•3.伴有胸腔积液、胸膜肥厚性病变的肺内实变的定性诊断。•4.放疗、化疗前取得细胞组织学诊断或手术前提供参考依据,指定治疗方案。•5.纵隔肿瘤。•6.肺内原发或转移性肿瘤不能手术切除者行介入治疗。【禁忌症】•1.肺功能较差、严重肺气肿等肺部疾患;心功能不全或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等患者。因出现并发症时可危及生命。•2.肺内血管病变,如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因为可导致难以预知的出血并发症,但并非绝对禁忌症。•3.有凝血机制障碍者。•4.病人不能合作或有控制不住的剧烈咳嗽。【并发症预防及处理】•1、气胸是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常见的并发症,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肺穿刺活检为避免气胸的发生医生操作时要尽量做到稳、准、快,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穿刺,要教会患者屏气的要领,术中怎样与医生配合等,在术后24h,尤其是1h内,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明显气急、胸闷等胸部不适,听诊穿刺部位呼吸音变化,如确诊为气胸,立即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取半卧位,协助患者到放射科透视,进一步明确气胸严重程度,以便及时做相应处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2、穿刺术损伤肺或胸廓内的动脉可引起肺出血或血胸,为了减少出血的发生,首先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避免重复穿刺,避开大血管穿刺,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严密观察患者有无面色苍白、冷汗、脉细弱、肢冷、心悸等大咯血和内出血发生,避免剧烈运动及咳嗽,少量咯血者无需处理或口服止血药2-3d可吸收,大量咯血极为少见,一旦出现应积极抢救,让患者头偏向一侧,取头低脚高位,高浓度吸氧,迅速清除口鼻腔内的血液,防止血液阻塞呼吸道,穿刺活检引起窒息,配合医生使用止血剂,或介入导管栓塞治疗。【注意事项】•1、操作时对所需穿刺的病灶进行薄层扫描,保证至少有3个以上的层面通过病灶。进针路线应该避开骨性胸廓、大血管和病灶坏死区。•2、操作后1-2d保持穿刺处敷料干燥,禁淋浴,防止外源性感染,防止感冒,注意休息保暖,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及重体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