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目录序言一、发展战略(一)指导思想(二)工作方针(三)主要目标二、主要任务(一)标准化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二)高质量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三)多样化优质发展普高教育(四)专业化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五)跨越式内涵发展高等教育(六)全纳型持续发展特殊教育(七)立体化全面发展终身教育三、教育改革和创新(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整合发展农村教育(四)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五)支持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六)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七)推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八)培育学校文化精神(九)健全教育普惠机制(十)完善教育开放体系四、教育现代化九大工程(一)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三)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工程(五)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六)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程(七)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八)市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九)校园安全保障工程五、保障措施(一)队伍建设(二)经费保障(三)依法治教(四)组织领导为加快衢州教育现代化进程,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衢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序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教育是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寄托着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市必先强教,实现现代化必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衢州是南孔圣地,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全市教育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15年基础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实现;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大幅提升,“人人有书读”目标全面实现;6个县(市、区)均跨入省级教育强县行列。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存在着较大差距;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亟待解决;教育投入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衢州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全市上下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教育优先发展摆在突出战略位置,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内涵发展,着力建设水平更高、体系更加完备、惠及全民的现代教育体系,实现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一、发展战略(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主题,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建设和完善“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均衡优质、科学和谐”的教育发展新格局,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服务“创业创新、富民强市”总战略和“工业立市”主战略,为衢州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二)工作方针在推进衢州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改革创新、强化服务”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更强的决心、更多的精力、更大的投入发展教育事业,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育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公平。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学有所教、学有优教,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得到发展。坚持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的现代教育体系,重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调整优化教育结构,突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和终身教育,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提高质量。确立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转变育人模式,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倡导“轻负担高质量”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快乐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进一步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工作机制,全方位建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在提高质量中的突出作用,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执教能力。改革创新。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管理机制、教育投入体制和教育评价制度。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优化教育区域布局,提升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强化服务。全面提高育人水平,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又好又快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各类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密切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形式联系,在普通教育中强化动手实践、创新思维;在职业教育中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高等教育中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文化引领作用。(三)主要目标到2015年,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建成更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到2015年,基本建成现代教育体系,教育的布局、层次、类型结构趋向合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明显加强,职业教育能力和高等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形成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到2020年,形成比较成熟的现代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协调发展,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格局全面建立。实现更高标准的普及教育。到2015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6%,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6%;主要劳动年龄(16-59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到2020年,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全面开展,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2%;主要劳动年龄(16-59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提供更加全面的优质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断优化,教师整体素质明显增强,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创新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教育的选择性进一步扩大,学生思想品德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形成更加广泛的公平教育。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完善教育资助制度,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和辍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残疾人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得到全面保障。建立学生学业、心理等更多样的帮扶体系,维护每一名受教育者的学习尊严。办好每一所学校,到2015年,标准化中小学校和等级幼儿园比例分别达到85%和80%;到2020年,标准化中小学校和等级幼儿园比例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完善更加有效的技术支撑。现代信息技术在各类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到2015年,全面建成省、市、县、校四级互联互通信息网络,中小学建成校园网比例达到90%,多媒体班套比达到1.2∶1,计算机生机比达到6∶1,中小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配备基本达到“一类”标准,生均图书达到“I类”指标。到2020年,中小学建成校园网比例达到100%,多媒体班套比达到1∶1,计算机生机比达5∶1,100%的中小学实现“班班通”,100%的公办幼儿园实现“园园通”。高校实验实训设备达到全省同类院校平均水平。健全多元开放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更加完善。政府依法管理、学校自主办学机制更加健全。教育对外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衢州市教育事业2010年指标及2015、2020年预期目标指标单位2010年2015年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3.76969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999.999.9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93.569598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3.644高等教育在校生万人11.4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25662二、主要任务(一)标准化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落实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责任。落实政府责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幼儿园。市、县(市、区)政府负责实施区域学前教育的规划,统筹管理和扶持各类学前教育机构。推进公建配套幼儿园建设,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移交属地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县级政府要为乡镇中心幼儿园安排一定比例的公办幼儿教师事业编制。乡镇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责任,负责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村幼儿园(班)原则上以村集体举办为主,各中心村应结合新农村建设办好规范的幼儿园(班)。扩大学前教育优质资源。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重点建设好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并发挥其指导示范作用。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全面实施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到2015年,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所达到省三级及以上等级的公办或民办公助中心幼儿园。加强幼儿园规范化管理。规范办园行为,严格执行幼儿园资格准入和等级管理制度,完善幼儿园年检制度。建立行业自律,教育部门监管,家长、社会监督的幼儿园质量监控体系。健全幼儿园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强安全卫生管理。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二)高质量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推进均衡发展。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和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市、县两级发改、教育、规划、国土资源、财政、建设等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做好住宅区配套中小学的建设和使用管理工作。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办学条件、学校管理规范化建设。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提高师资水平,切实缩小校际差距。严格规范招生秩序,着力解决择校问题。继续探索均衡发展方式,有序推进教师的交流及校际流动,加快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完善落实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深入开展“轻负担高质量”教改实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学生,落实帮扶制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课时计划和课程标准,控制作业量和考试难度。建立市、县两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通报制度以及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确保中小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建立学校教学活动安排公示制度、课业负担征求意见制度。学校、社会、家庭协作联动,形成合力,切实规范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