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活动设计与指导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一、概述1、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要求:(填空或简答)1)发展性;2)趣味性;3)开放性;4)游戏性;5)整合性2、预设性教育活动(名词解释)——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以及幼儿的特点预先设定;由教师在活动中,根据活动开展情况引出主题;由教师创设环境,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然后引出主题。3、生成性教育活动(名词解释)——由教师创设环境,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然后生成主题;幼儿生成主题。4、幼儿教师需要创设的三种教育环境(填空):自然环境、物质材料、心理环境。5、学前儿童教育活动环境创设的要求(填空或简答):1)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物,充分体现自然环境的特点。2)朴素:尽量做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综合利用。3)美观:做到布局合理,从整体到局部都符合儿童审美需要。4)安全:保证儿童的安全和健康。5)亲切:能激发儿童主动地接近环境,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6)适合:根据科学活动的要求来选择材料和创设环境。6、活动设计方案的格式:1)活动名称:简洁,一般不超过20个字2)活动目标:2—3条为宜,分清楚角度,角度要统一①写3条的话要从知识经验(知道、了解)、情感态度(喜欢、乐意)、能力方法(提高、增强、尝试)②写2条的话应从情感态度或能力方法、知识经验两方面写。3)活动准备:材料准备、准备工作(课前的相关工作)4)活动过程:导入(引课部分、方法)→基本或主体(分步进行)→结束(教师小结)关键性语言:关键性提问、指导性语言、小结5)活动延伸:一句到两句(如到区角继续完成等)6)活动评价2二、数学教育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名词解释)——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通过儿童自身对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进行感知、操作与积累数学方面的感性经验,建构初步数学概念,掌握简单的数学方法和技能,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2、学前儿童怎样学习数学?数学知识是高度抽象化的逻辑—数理知识,它并不存在于外在实体,而是人体作用于物体的过程中,对物体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反省抽象”所建构而成的。数的逻辑结构是无法直接教导的,需要儿童自己通过操作和内心所创造的关系进行主体的自我建构。3、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填空或选择)1)从具体到抽象;2)从个别到一般;3)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4)从同化到顺应;5)从不自觉到自觉;6)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4、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前儿童的数学兴趣和数学天资。2)发展学前儿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为儿童提供学习数学的环境和材料。4)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5、学前儿童数学教学的活动目标有哪些?(简答)按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1)认知领域,包括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发展;2)情感领域:包括兴趣、态度、习惯、价值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3)动作技能领域,包括感知动作、运动协调、动作技能的发展。6、集合间的关系(填空或选择):并集、交集、补集、差集7、感知集合教育(名词解释)——是指在不教给幼儿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幼儿感知集合及其元素,学习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中去。8、感知集合的意义(简答):1)对集合的笼统感知是幼儿数概念发生的起始2)感知集合是幼儿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感性基础33)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利于幼儿掌握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4)感知集合的对应关系有利于幼儿深入理解数量关系9、计数活动(名词解释)——是将具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10、计数能力发展的几个阶段(填空):1)口头数数、2)按物点数、3)说出总数、4)按群计数11、分类教学的注意点(简答):1)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日常生活情景;2)提倡并鼓励幼儿交流分类的结果;3)扩展幼儿有关分类的标准,尝试多种分类形式。12、排序活动的类型:(填空或选择)1)按次序规则排序:物体量的差异、物体数量差异、外部特征;2)按特定规则排序13、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名词解释)——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幼儿,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掌握初步数概念并发展幼儿思维的一种专项活动。14、(填空)表象水平的加减运算是学前阶段儿童运算最典型的特征,学习的方式主要依靠口述应用题,集合图被广泛应用。15、“量的守恒”的教学方法(填空):可以通过运用变式、添加干扰因素来实现。16、“自然测量”教育方法——是指利用自然物(如虎口、臂长、小棒、绳子、瓶子等)作为量具来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尺不可作为自然测量的工具。(选择)17、学前儿童空间方位概念的发展:1)3—4岁(小班)能较好地区分上下空间位置;2)4—5岁(中班)能较好地区分上下、前后空间位置;3)5—6岁(大班)能较好地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空间位置。18、时间的特点(填空):流动性、抽象性、不可逆性19、学前儿童认识时间概念的一般特点(选择):主观性、含糊性、易受生活实际经验的影响、易和空间关系混淆20、什么是操作法?操作法的注意点是什么?(简答)1)操作法是提供给幼儿合适的材料、教具、环境、让幼儿在自己摆弄的实践过4程中进行探索,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基本方法。2)操作法的注意点:明确操作顺序;创设操作条件;交待操作目的、要求及方法;体现年龄差异21、(填空)比较法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的分类形式:1)按比较的性质来分,可以分为简单的比较和复杂的比较。2)按比较的排列形式来分,也可以分为对应比较和非对应比较两种。对应比较具体分三种:重叠式、并放式、连线式。非对应比较也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单排比较、双排比较、不同排列形式的比较。22、归纳法(名词解释)——在幼儿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推理概括出一些简单的本质特征或规律,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这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三、音乐教育1、音乐的本质——音乐是社会审美生活的主观反映2、音乐的基本特征:1)材料的特殊性;2)流动性;3)情感性;4)表现性;5)不确定性3、如何理解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简答)它是以儿童为主体,以适合儿童的音乐为客体,有老师设计和组织的活动,以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活动。4、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1)“体态律动”;2)视唱练耳;3)即兴创作5、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1)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2)以歌唱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3)以“儿童自然发展法”作为课程安排主要依据4)以首调唱名法、节奏唱名和柯尔文手势为基本教学工具5)创建自成特色的教材体系6、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51)“元素性”音乐教育;2)“节奏第一”的观点3)课程内容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和声音造型7、母语教学法首创者:铃木8、有关歌唱得简单知识和技能:1)姿势;2)呼吸;3)发声;4)咬字吐字;5)音准;6)协调一致9、系列层次活动——是指以一个音乐活动材料为基础而设计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活动结构系列。10、韵律活动——是指随着音乐进行的身体动作活动,它包括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邀请舞是小朋友特别乐意参与的舞蹈形式11、音乐游戏的种类(从游戏的形式来分):1)歌舞游戏2)表现游戏3)听辩反应游戏12、预知学习——是一种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儿童将原有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的特殊的学习方法。“模仿学习”式:更侧重于知识、技能的掌握。采用示范——模仿——练习的基本方法和程序。“预知学习”式:更侧重于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采用引导——探索——创编的基本方法和程序。13、所谓“多通道参与”的方法,是指在音乐活动中调动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如听觉、视觉、运动觉、言语知觉等)协同参与,以更好地丰富和强化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体验并享受音乐艺术的美。14、“多通道参与”的基本形式:1)视觉辅助材料参与;2)动作辅助材料参与;3)言语辅助材料参与四、科学教育1、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科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2、科学技术的功能:61)认识功能:①科学知识使人们的思想日益科学化;②科学理论对科学技术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③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精神和道德面貌2)生产力功能:①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②通过掌握科学知识,进行技术发明,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水平;③扩大劳动对象;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化管理成为生产力的一种新要素3、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1)2~4岁(小班):由直觉行动性思维向具体形象性思维过渡。①认识处于不分化的混沌状态。②认识带有模仿性,缺乏有意性。③认识带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④认识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2)4~5岁(中班):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①好奇好问。②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的和简单的因果关系。③开始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功用和情境进行概括分类。3)5~6岁(大班):抽象思维开始萌芽。①有积极的求知欲望。②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的比较内在的、隐蔽的因果关系。③能初步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分类。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1)对周围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情感、态度——动力)2)获取周围世界广泛的科学经验,并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的科学概念。(知识、经验——基础)3)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和技能。(能力、方法——核心)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填空):、人体、动植物、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科学环境、现代科学技术。7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途径(选择):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家庭中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社会设施7、专门的科学教育有(选择):预定性科学教育、选择性科学教育、偶发性科学教育8、预定性科学教育——是指由教师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并提供相应的材料以达到教育目标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9、选择性科学教育——是指教师为学前儿童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和设备,供学前儿童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从自己的发展水平出发,选择活动的内容,决定学习方法的一种活动。一般在科学活动室和区角活动内进行。10、偶发性科学教育——是指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11、预定性科学活动与选择性科学活动的比较(简答):1)目标:预定性有需要全班儿童都要达到的课题目标;选择性没有要求儿童一定要达到的课题目标,它服从于幼儿科学教育总目标。2)计划:预定性有专门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和计划;选择性没有具体详细的活动计划或方案。3)内容主题:预定性有教师规定的活动内容和统一的主题;选择性中儿童可以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和主题。4)时间过程:预定性中儿童参与的时间和探究过程基本上由教师掌握;选择性中儿童参与的时间和探究过程由儿童自己决定,教师仅作适当的指导。5)材料:预定性是由教师为全班儿童提供一样的材料;选择性则是由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儿童可以自由选择。6)空间:预定性是教师需要为全班儿童的活动提供较大的空间;选择性是教师为儿童提供空间,根据幼儿园的情况可大可小。7)指导方式:预定性中教师的直接指导较多,儿童基本上在教师指导下有步骤地开展活动;选择性中教师以间接指导为主,儿童在活动中自由度相对比较大。88)组织形式:预定性基本是以集体的组织形式为主;选择性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以个别活动为主,或两、三个儿童自愿组合,共同探索。1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观察、小实验、种植和饲养、分类、测量、信息交流、科学游戏、早期科学阅读。13、观察——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涵义的一种方法。14、观察的类型:个别物体的观察、长期系统性观察、比较性观察15、在指导幼儿观察活动时应注意(简答):1)尽可能提供实物、实景2)调动学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