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美容皮肤药物治疗与护理皮肤性病的治疗治疗原则:整体出发,内外联系早诊早治,预防为主局部全身,中西结合内用药物抗组胺类药物(最常用)机制:与组胺竞争效应细胞上的组胺受体而发挥作用H1受体拮抗剂:药理作用:减少渗出、减轻炎症和平滑肌痉挛,降低中枢神经兴奋性,镇静、止痒。适应症:治疗超敏反应性疾病引起的瘙痒。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多赛平、赛庚啶等。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阿司咪唑、特非那定、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咪唑斯汀。H2受体拮抗剂:药理作用:收缩血管、减少炎症、抑制胃酸分泌。适应症:与H1受体拮抗剂合用,治疗人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糖皮质激素药理作用:“四抗一抑制”作用抗炎、抗细胞毒、抗休克、抗增生,免疫抑制适应症:药疹、急性荨麻疹、过敏性休克、多形红斑、接触性皮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天疱疮。禁忌症:消化道溃疡、糖尿病、活动性肺结核、骨质疏松、严重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不良反应:长期大量应用可发生或加重感染、消化道溃疡或穿孔、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减退、电解质紊乱、骨质疏松或缺血性骨坏死、加重糖尿病和高血压。疗程阶段性:短期用药(治疗阶段、减量阶段);长期用药(治疗阶段、减量阶段、维持阶段)抗生素用于原发或继发性皮肤细菌感染根据致病菌及药物的敏感性而定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其他如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多粘菌素等。抗病毒药从不同环节抑制病毒的复制,治疗各种病毒性皮肤病利巴韦林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抗真菌药灰黄霉素:内服治疗浅部真菌病多烯类药物:两性霉素B(对深部真菌有抑制作用)、制霉菌素(治疗消化道念珠菌感染)唑类:抗菌谱广,酮康唑、克霉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丙烯胺类:特比萘芬维A酸类:第一代为非芳香维A酸,第二代是单芳香维A酸,第三代为多芳香维A酸。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环孢菌素、硫唑嘌呤免疫调节剂:卡介菌(BCG)、左旋咪唑、干扰素、转移因子、胸腺素。其他类药物:氯哇、氨苯砜、甲硝唑、维生素类、普鲁卡因、钙剂常用有10%葡萄糖酸钙或5%溴化钙溶液、硫代硫酸钠、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外用药物的性能清洁剂:用于清除皮损部位的渗出物、鳞屑、痂和残留药物。常用生理盐水,3%硼酸溶液,1:5000呋喃西林溶液、植物油和液体石蜡等。较厚痂皮需凡士林封包,使其浸软,易于清除,鳞屑多或头部厚痂、软膏等,可用温水、肥皂洗涤除去。保护剂:保护皮肤、减少摩擦和防止外来刺激。滑石粉、氧化锌粉、炉甘石,植物油等。止痒剂通过局部清凉、表面麻醉等达到止痒的作用。5%~10%樟脑、0.5%~1.0%薄荷脑、0.5%~2.0%苯酚、1%冰片。抗菌剂有杀灭或抑制细菌的作用。常用的有2%氯霉素、0.5%~1.0%新霉素、0.02%呋喃西林、1:5000~1:8000高锰酸钾、2%莫匹罗星等。抗真菌剂具有杀灭和抑制真菌的作用。用于各种浅部真菌病。常用的有:唑类如2%~3%克霉唑、1%益康唑、2%咪康唑、2%酮康唑和1%联苯苄唑;丙烯胺类如1%特比禁芬;多烯类如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合成药如10%十一烯酸,5%~10%水杨酸、6%~12%苯甲酸、10%~30%冰醋酸、5%硫化硒、5%~10%硫磺等。抗病毒剂抑制或阻止病毒复制,治疗各种疣和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3%~5%阿昔洛韦,5%~10%疱疹净用于单纯疱疹及带状疱疹,0.5%~1.0%碘苷,15%~25%足叶草酯。杀虫剂杀灭疥螨、虱、蠕形螨等寄生虫。治疗疥疮、痤疮、虱病。5%~10%硫磺、2%甲硝唑、10~20%百部酊。角质促成剂适用于有角化不全的疾病如银屑病等。常用的有2%~5%煤焦油或糠馏油、5%~10%黑豆馏油、3%水杨酸、3%~5%硫磺、0.1%~0.5%蒽林、钙泊三醇软膏(50ug/g)等。角质剥脱剂又称角质松解剂。使过度角化的角质层细胞松解脱落。常用:5%-10%水杨酸、10%雷锁辛、10%硫磺、20%~40%尿素、5%~10%乳酸、10%~30%冰醋酸。0.01%~0.1%维A酸等。收敛剂:能凝固蛋白质、减少渗出、促进炎症消退、抑制皮脂和汗腺分泌。常用有0.2%~0.5%硝酸银等配成溶液湿敷。2%明矾液和5%甲醛用于多汗症。腐蚀剂:能破坏和去除增生的肉芽组织或赘生物。常用30%~50%氯醋酸、纯苯酚、硝酸银棒、5%~20%乳酸等。外用细胞毒性药物:0.5%~5%氟尿嘧啶软膏用于治疗扁平疣、脂溢性角化等。遮光剂:能吸收或阻止紫外线穿透皮肤,有遮光和防晒作用。用于多形性日光疹、红斑狼疮、光毒性药疹、日光性荨麻疹。常用5%二氧化钛、10%氧化锌、5%~10%对氨基苯甲酸、5%奎宁等。脱色剂:可减轻色素沉着,如3%氢醒(hydroQuinone)、20%壬二酸(azelaicacid)等。甾体抗炎剂:即糖皮质激素,外用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抗炎和止痒作用。外用药物的剂型粉剂(powder):是由一种或数种矿物或植物性干燥粉状的药物组成。具有散热、清凉、保护、吸收汗液、干燥和止痒功能。适用于急性皮炎、湿疹早期无糜烂、渗液的皮损。常用:滑石粉、炉甘石粉。洗剂(lotion):由不溶性药粉与水混合而成(约30%~50%)。使用时应充分振荡,故又称振荡剂、水粉剂。作用与粉剂相似,有清凉、止痒、保护作用。由于含有10%的甘油,可润泽皮肤。适应症与粉剂相似,加入止痒药时可用于皮肤瘙痒症。常用:炉甘石洗剂、氧化锌洗剂等。溶液(solution):是药物的水溶液,主要用于湿敷。具有消炎、镇静、止痒、清洁、抑制渗出等作用。适用于急性湿疹和皮炎有糜烂渗液时。常用:2%~3%硼酸溶液、1%~2%雷琐辛溶液、0.05%~0.1%利凡诺溶液等及中草药等。酊剂和醑剂(tinctureandspiritus):酊剂是不挥发性药物溶于乙醇中所得的溶液,而挥发性药物的乙醇溶液称醑剂。二者均可溶解皮脂,吸收皮肤水分,有散热、清凉、镇静、止痒作用,发挥主药的杀菌或抑菌作用。适用于瘙痒性皮肤病、浅层皮肤真菌病、无破损的慢性皮炎。醑剂用于手足多汗、手足癣等。常用:百部酊、补骨脂酊、氯柳酊、碘酊、樟脑酊等。油剂(oil):药物加入植物油混合而成,药物成分占30%~50%。具有润泽、保护、清洁、收敛和消炎作用。适用于急性、亚急性皮炎,湿疹湿敷的间歇期。常用制剂有40%氧化锌油剂、苯锌油等。乳剂(emulsion):是水与油加入乳化剂经乳化而成的一种均匀乳状膏剂。有两种类型:①水包油型称霜;②油包水型称脂。因含有水分,蒸发时有散热、清凉、止痒、消炎作用,还有保护、润泽作用,洁白细腻,不油衣物。水溶性与油溶性的药物,均能加入乳剂中使用。适用于无渗出的急性、亚急性湿疹、轻度浸润的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症等。常用:各种皮质类固醇激素类乳剂,如醋酸去炎松雷、肤轻松霜等市售香脂、冷霜等。软膏(ointment)与糊剂(paste):药物与油脂基质均匀混合而成。软膏一般加入不溶性药物小于15%~25%,若达25%~50%则成糊剂。其基质常用凡士林、动物脂肪、植物油、羊毛脂和蜂蜡。具有保护、润滑、软化松解表皮角质及痂皮作用,有较强的渗透性。软膏适用于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及痂皮等皮损。糊剂适用于亚急性皮炎和有少许渗液的湿疹。常用:各种皮质类固醉激素软膏、抗生素软膏、水杨酸软膏等。糊剂有氧化锌糊。硬膏(Plaster):将药物直接掺人或先溶于有机溶剂中,再混合于粘着性基质中,加热熔融后涂布于布质裱背材料或塑料薄膜上而成。硬膏粘着力强,可阻止水分蒸发、软化角质,有利于药物渗透吸收,隔绝外界刺激,起保护作用。适用于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皮肤皲裂、结节性痒疹等。常用的有去炎松硬膏等。外用药使用原则视病选药择期定型掌握浓度正确施用视病选药根据病因、病理变化和自觉症状等选择。化脓性皮肤病,宜选抗菌药物;真菌性皮肤病,选抗真菌药物;变态反应性疾病,选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瘙痒者选用止痒剂;角化不全者选用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者选用角质剥脱剂。择期定型急性皮炎,无渗液,用粉剂或洗剂;有糜烂、渗出时,用溶液湿敷。亚急性皮炎有少量渗出用糊剂或油剂;如无渗出,用乳剂或糊剂。慢性皮炎,如浸润肥厚、苔藓样变或角化过度,可选用软膏、硬膏、酊剂、乳剂等。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醑剂等。急性炎症粉剂、洗剂(无渗)糜烂、渗液:溶液(湿敷)亚急性炎症糊膏糜烂、少量渗液油剂乳剂洗剂软膏、糊膏慢性炎症软膏浸润肥厚乳剂软膏苔藓化酊剂乳剂掌握浓度一些外用药常因其浓度不同,治疗作用出现很大差别,如水杨酸1-2%止痒剂2-5%角质促成剂5-10%角质松解剂20%以上腐蚀剂。正确施用必须询问病员有否药物过敏史,并告知患者外用药引起过敏反应或刺激时应立即停用。一般先用作用较温和,浓度较低的药物。用药应根据患者性别、年龄、皮损部位而有所不同。刺激性强的药物,如高浓度水杨酸不宜用于婴幼儿、面部或会阴部。外用药物浓度应由低至高;药物久用易产生耐受,故需经常变更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