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4.城市化: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5.逆城市化: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郊区无限蔓延,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的衰退。6.超前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7.滞后城市化:在印度和中国等一些亚洲国家,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工业向乡村扩散、农村人口就地非农化,从而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水平。8.经济区:是指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等诸方面的内在联系,自然形成的地域经济综合体。9.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类型、不同等级、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的城镇群体组织,它是经济区的“骨骼系统”。10.中心城市: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镇体系中等级最高的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在区域经济社会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起着枢纽作用。11扩散效应:城市某个或某些产业部门的发展,会影响和扩散到相关产业乃至毗邻地区去,引起他们的经济增长12.回波效应:城市的快速增长,又会吸引资金、劳动力和生产资源继续涌入,从而减少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潜力。13.城市经济结构:是指构成城市经济系统的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的关联组合状态及其数量比例关系,是城市经济系统的客观属性。14..城市产业结构:是按照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的劳动对象、要素需求强度、产品接续关系等行业特征而划分的城市经济结构类型。15.绝对地租: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的所有权的垄断,占有农产品价值中超过社会平均生产价格的那部分超额利润,向土地所有者租用了土地,就必须支付这部分差额,称为绝对地租。16.级差地租:因为土地等级不同而形成的价格不等的地租则是级差地租。17.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有土地使用者向国家一次性交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18.住宅的租售比:在住宅的房价和房租之间,客观存在着一定合理的比例关系,称为住宅的租售比。租售比=售价/年租金当租售比大于25,说明房价过高而房租过低,人们就会倾向于租房。当租售比小于15,说明房价过低而房租过高,人们就会倾向于买房。当租售比大于15而小于25时,说明无论是买房还是租房,在经济上没有明显的得失。19.城市基础设施:既为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简答题1.试述城市产生的根源?1.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城乡的分离是同一个历史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同现象,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2.目前,对城市的界定主要有哪些方面的标准?1.人口规模的标准;2.人口密度的标准;3.行政区划的标准;4.职业和产业构成的标准3.城市的特征有哪些?1.密集性——物质与文化的密集2.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3.中心性——吸引力和辐射力4.多元性——多功能与多类型5.系统性——复合系统与动态系统4.简述城市功能的特征、分类及发展趋势?城市功能:也称为城市职能,指的是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是城市生命力之所系。城市功能的特征:其一,客观性。一个城市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是由它自身以及周围地区的客观条件决定的,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其二,多样性。城市作为经济实体、社会实体、文化实体和物质实体,其功能是多方面的,只不过各种功能的强弱存在着差异。5.Whydocitiesexist?Threereasons:⑴比较利益comparativeadvantage⑵规模经济scaleeconomies⑶集聚经济agglomerativeeconomies6.试述城市化的起源。(一)两种观点的争论1.“城乡分离论”2.“产业革命推动论”(二)我们的观点城市化起源于工业化,而不是发源于城乡分离、城市诞生之初。7.简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产业结构变革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基础和前提)——“推力”2)工业化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发动机)——“拉力”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主角产业和后劲力量)——“拉力”8.Whateconomiclawsimpacturbanization?1.集聚经济效益agglomerativeeconomies2.规模经济效益scaleeconomies3.优位经济效益locationeconomies4.外部经济效益externaleconomies9.试述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1.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世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后进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上具有“搭车效应”。2.大城市超前发展⑴大城市的数量扶摇直上:越是超级城市增长越快。⑵大城市的规模(人口)急剧膨胀:大城市人口的膨胀比中小城市更为迅猛,其速率逐级提升。:⑶大城市超前发展的原因①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四个经济规律的明显体现②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们对大城市的心理预期3.城市带相继崛起。10.划分经济区的原则有哪些?1、生态独立原则2、依托中心原则3、突出特色原则4.科学发展原则5.经济协调原则11.不平衡发展战略的代表性观点有哪些?A增长极理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B发展轴理论:城市作为一定经济区域的中心,是发展的重点。但这些“点”是通过区域的基础设施而串联起来的,基础设施通常呈线状布局,如交通干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因此,连接起各个发展重点线状地带就成为发展的优先地带,被称之为“发展轴”。C梯度理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每出现一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行业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致像接力赛跑一样,由处于高梯度上的地区向低梯度地区,一级一级地传下去。12.Whatarethebasicprinciplesofresearchonurbaneconomicdevelopmentstrategy?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2.以人为本Humanism3.因地制宜Conditions4.区域协调RegionalIntegration5.技术进步Technologicalprogress13.简述市场运行的主要规则有哪些?1)市场进入规则2)市场竞争规则3)市场交易规则14.城市人口的特征有哪些?1)非农性2)集聚性3)比重逐步上升4)经济主导性15.城市人口增长的途径有哪些?自然增长:城市的现有人口通过生育这个自然现象而获得的增长。机械增长:因为人口迁移或行政区划变动而获得的人口增长。流动增长16.土地的自然属性有哪些?存在的永恒性、位置的固定性、功能的差异性、使用的耐久性17.土地的经济属性有哪些?资源的稀缺性、资产的基础性、区位的效益性、边际产出的递减性18.WhathousingpolicieshavebeenusedinUSA?ThreeTypesofHousingPolicies:住宅援助Housingassistance社区发展计划Communitydevelopmentprograms出租管理政策arent-controlPolicy19.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有哪些?1.服务的公共性与效益的间接性2.产业的综合性与管理的协调性3.开发的统一性与建设的超前性4.需求的周期性与供给的连续性四.论述题1.试述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认为地租是因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费用,他是土地所有权在经纪商的实现形式,也是土地使用权的价格。认为土地是一种超额利润,是由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各个资本之间按照社会平均利润率分配之后所剩余的部分。他表现的是一种生产关系,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和对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认为一切地租,都是由于土地被垄断占有和垄断经营而产生的:地租的实质是超额利润;城市地租的基础和农业地租一样,由农业地租来调节。认为地租一般可分为两种: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绝对地租是土地使用者必须向土地所有者支付农产品价值中超过社会平均生产价格的那部分超额利润。级差地租是由于土地等级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地租。2.试述我国旧的住房制度带来的问题及其改革思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住宅不被认识为是一种商品,因此不能用来进行自由买卖和交易,也就不存在住房市场,住宅的建设和配置到时按照计划执行,有低租金,广覆盖,国家统建,行政分配等特征。产生的问题:1)投资一元化导致住宅欠账过多,短缺严重。2)行政分配制造成消费苦乐不均,凸显出社会不公。3)低租金,广覆盖加重国家财政负担,陷入恶性循环。4)租金过低抑制人们的购房意愿、阻碍了住宅商品化进程。改革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投资多元化2)住宅商品化3)住宅服务社会化3.试述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目标。1.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策略思路⑴坚持政府目标和企业目标的平衡。⑵根据经济属性分类确定具体的经营管理方式。一般地,西方国家将城市基础设施划分为公共物品特征突出的非经营性设施和公共物品特征较弱的经营性设施两大类。⑶按照“受益者负担”的基本经济原则实施有偿使用制度2.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⑴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实行企业化经营走向市场⑵拓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渠道⑶城市基础设施的合理定价与收费:二段定价法、高峰定价法4.试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一)产业结构变革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理论:产业发展及结构转换趋势研究成果。其中,以最配第·克拉克定理为著名。实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历表明,产业结构变革是城市化的主线之一,城市化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层次向高级层次演变的伴生过程。理解:农业分散经营,近现代工业大规模集中生产,产业革命必然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的集中或集聚,从而导致就业结构的空间转移和集中。城市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正好适应了工业化的要求。第二产业的集聚和一定规模为第三产业的规模发展提供了“门槛条件”。城市从而成为非农产业的空间载体,产业结构非农化必然导致社区制度安排的创新,即农村城市化。配第·克拉克定理该定理把人类全部经济活动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制造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广义的服务业)。经过经济大样本观察,配第与克拉克两位经济学家先后发现,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二)城市化的三大力量产业结构变革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但并不意味着三次产业在城市形成和发展进程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基础和前提)——“推力”表现在:⑴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⑵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⑶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⑷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⑸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2)工业化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发动机)——“拉力”原因在于三项原则:⑴“最低临界值”原则。⑵“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⑶“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则。(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主角产业和后劲力量)——“拉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⑴生产配套性服务需求的增加。⑵生产消费性服务需求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