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心理及其发展与学习心花怒放”、“心急火燎”、“心惊胆颤”、“心领神会”,“心之官则思”明朝李时珍说,“脑为元神之府。”1821年法国医学家布罗卡在大脑左半球发现了语言中枢。19世纪后期,随着解剖学的发展,脑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逐渐被认可,人类终于肯定了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的实质关于心理的错误认识:唯心主义:心理是灵魂的活动,是超自然的精神实体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庸俗唯物主义:人的心理是由脑髓分泌的古代中国:心脏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如“思、想、情”,“心血来潮”现代心理学认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心理的实质是: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头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动物心理发展水平的四个阶段:①感觉阶段——低等的无脊椎动物②知觉阶段——低等的有脊椎动物③具体思维阶段——高等的有脊椎动物④意识阶段——人类心理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一)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内容。复杂的心理活动能离开客观现实吗?首先,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其次,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吗?文学作品?神话故事?荒诞离奇的梦?(二)人的心理的主观性、能动性1、主观性:人的心理活动就其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就其形式来讲是主观的。2、能动性: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反映客观世界,这也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三)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实践是实现主观和客观世界联系的桥梁和中介。人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活动,最根本的就是社会实践活动。人离开了社会生活,脱离了社会实践,就不会形成人的心理。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元的功能:反应功能(兴奋、抑制)传导功能(神经冲动,信息的传递)神经系统的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司令部”)外周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通讯网络”)神经元树突及轴突接受与传递信息,细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些神经元的树突和细胞体接触的区域叫做突触;突触实现了神经元中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脑脊髓大脑小脑脑干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丘脑下丘脑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脑桥中脑网状系统延脑间脑脑神经脊神经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调节身体器官的生理平衡,维持人的基本动力与行为反应协调人与社会关系复杂信息的加工与处理大脑两半球皮层的机能活动是人类高级思维活动的物质载体1.脊髓脊髓位于脊椎管内,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中枢,具有两种功能,即脑神经传入与传出的中转站以及简单的反射控制中心。膝跳反射活动就是在脊髓水平上进行的2.脑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脑,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与脑密切相关人脑中含有人体中全部神经细胞的百分之九十,大约为140亿个神经细胞人脑呈复杂的网状结构,在每一立方公分的组织内含有约四千万个突触,它们昼夜不停地活动占人体2%的脑,要消耗身体供氧的五分之一左右人脑是经历了漫长生物进化的结晶,经过了数次极为重要的进化发展阶段第一个进化阶段是爬行动物进化至哺乳类动物阶段第二次重大的进化是灵长类动物,它使脑所占身体比重再扩大一倍第三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化是人脑的出现,它除了使脑的体积显著增加外,还使其复杂性大大增加,尤其是前脑的出现,使人能够进行人类所特有的复杂的智慧活动人脑与其他动物脑的比较人脑的构造重量约为1400克,在大脑左右两半球之间由中央沟区分,两个半球之间则由胼胝体连接。大脑皮层不同的脑区位置大脑皮层重要中枢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视觉中枢位于枕叶听觉中枢位于颞叶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语言区主要位于大脑左半球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分工大脑两半球具有相同的功能区域左、右半球在某些方面成为优势半球,这种不对称被称为大脑两半球单侧化.左半球的机能是阅读和计算,保障连贯的分析性的逻辑思维。右半球运用形象信息,保证空间定向、音乐知觉,擅长对情绪、态度的理解。反射1、定义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神经系统基本的活动方式)2、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3、分类无条件反射:先天具有,不需要学习固定神经联系,本能条件反射:后天习得,需要学习暂时性神经联系两个信号系统(两种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文字,如谈梅生津第一信号系统——具体事物,如望梅止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暂时神经联系食物唾液铃声大脑皮层人的心理的能动性意识是借助于抽象思维,在人脑中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较完整的图景、经验与知识的总和。意识是一种能对自身及其心理活动进行审察的功能。意识是以情感、态度的方式体现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内心状态。意识是使人的行动具有目的性并促使其实现的内部调节与控制力量。第二节个体心理的发展一、心理发展的规律与年龄特征1、心理发展的定义广义的:受精卵开始到衰老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狭义的:个体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心理变化。2、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连续性和阶段性(量变和质变)方向性和顺序性(从头到尾,由近及远)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个别差异心理年龄特征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稳定性年龄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2)少年期(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上)二、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遗传因素的作用环境的作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1994年秋,心理学者莫雷发表《贝尔曲线:智力与美国人生活的社会阶层结构》。智力的40%-80%来自遗传。后天教育是没用的。美国黑人儿童的IQ分数平均要比白人儿童低10-15分。争议:智力刺激的环境,量表的题项三、成熟与学习对准备的影响(一)成熟与学习的关系成熟一般指不依靠后天经验、自然发展起来的身体和行为方面的变化。学习指那些由个体经验和训练所引起的行为变化。(二)学习的最佳时期狼孩的研究卡玛拉和阿玛拉的故事卡玛拉被发现时8岁左右,13岁左右可以直立行走,15岁时能说出45个单词,17岁时稍微具有点人性。阿玛拉被发现时1岁左右,2个月后开始发声,1年后病死。第三节关于学习的基本看法一、学习的概念1、学习的定义基于经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先天本能的行为模式及生理成熟、药物、疲劳、伤病等导致的行为变化不属于学习。二、人类学习的特点人类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人类学习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言语中介来完成的。人类学习结果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的社会历史经验。三、学生学习的特点①以接受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为主;②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③不仅掌握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以及促进人格健全发展;④学习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四、学习的分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五、学习的过程(一)行为派的看法1.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最初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系统研究,后经斯金纳发展和提出的。2.在强化作用的影响下习得了一种新的行为。斯金纳称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为操作学习。3.所谓强化,是行为被紧随其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的过程。强化包括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斯金纳育婴箱斯金纳相信控制人类的行为是完全可能的,他坚信他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可以用来改良社会,为理想的儿童教育服务,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当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他决定做一个新的,经过改进的摇篮。他的在实验箱里长大的女儿过的很快乐,很快就成为一名颇有名气的画家。在这个箱内,光线可以直接透过宽大的玻璃窗照射到箱内,箱内干燥。自动调温,无菌无毒隔音;里面活动范围大,除尿布外无多余的衣布,婴儿可以在里面睡觉、游戏;箱壁安全,挂有玩具等刺激物。可不必担心着凉和湿疹一类的疾病。这种设计的思想是要尽可能避免外界一切不良刺激,创造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行为环境,养育身心健康的儿童。强化强化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核心概念。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正强化指的是,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给予一个积极强化物。这会增加个体做出该行为的频率。负强化指的是,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出现一个消极强化物撤去的事件,这也会增加该行为的出现频率。惩罚惩罚是和强化相反的概念,它涉及的是行为的消除机制。和强化一样,惩罚也分正性惩罚和负性惩罚。正性惩罚是指,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出现惩罚物这以后个体会减少做出该行为的频率。负性惩罚则是当个体做出一特定行为后,他所想望的东西就不出现,这也会减少做出该行为的频率。连续强化:对每一次正确反应予以强化定时强化: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间隔强化变时强化: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变化的定比强化: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呈一定比例变比强化: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的比例是变化的消退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消退概念与经典条件作用的消退概念很接近。它指的是:在一特定情景下,如果某人做出以前被强化过的反应,而现在这个反应没有得到通常的强化,那么,此人下次遇到类似情境时,就较少可能再做同样的事。换言之,如果通过积极强化使一种反应的出现率增加了,那么完全停止强化将导致这种反应的频率下降。(二)认知派的看法顿悟学习所谓顿悟(insight),就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潜在学习(三)社会认知论的看法1.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模式实际上都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习得的。2.模仿学习又叫观察学习,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如果按照榜样行为去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结果,人们就倾向于展现这一行为,这是外部强化。观察者如果看到榜样被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加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榜样受惩罚的行为,就会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这就是替代强化,即使强化没有直接作用于观察者,也能控制观察者的学习。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也会调节他们将表现出哪些习得行为。他们倾向于作出自己满意的行为而拒绝个人讨厌的东西,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强化。班杜拉特别强调替代强化及自我强化的作用,这实际上是强调学习中的认知性和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榜样行为的呈现方式——身教和言传树立榜样行为的方式有许多种,其中最为常用的有两种:一是提供一个模式行为,即有一个示范者将榜样行为实际地展示给模仿者。这种展示可以是由一个真实的人来做给学习者看,也可以是一段影片,由一个代表来演示给大家看,如看电影。二是提供对一个模式行为的言语指令或描述,告诉学习者该如何如何去做,也即我们常说的言传。观察学习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