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小学语文阅读技巧专项训练之五【划分段落】小学从三四年级起就开始接触分段了,这里所说的分段就是把意思相近或相关的自然段归为一个意义段。我们在给文章分段前,一定要认真读文章,把文章读懂,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思考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从而确定分段的依据。给文章分段,可以便于我们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思想感情。常见的分段方法有以下几种。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这种顺序一般用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作者为了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一般会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我们在读文章时弄清文章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把相关的部分归为一段,这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事情发生的起因是洛杉矶发生了地震,学校成了废墟,阿曼达被埋在废墟里;经过是父亲坚持不懈地在废墟里挖掘;结果是父亲救出了阿曼达和他的同学。我们把起因、经过、结果各部分弄清了,就可以把段落划分出来。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分段。参观游记类的文章一般是随着参观游览地点的变换去写,地点变了,景物或事情就在变,我们把不同地点看到的景物或发生的事情归为一段,就是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分段。如《景阳冈》一文,先写武松在店里喝酒,然后写他上冈,接着写他在冈上打虎,最后写他下冈,写了不同地方发生的事情,这是典型的地点转换顺序,我们就可以把不同地方发生的事情归为一段。按时间顺序分段。在小学阶段的有些课文中,有些自然段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我们找到这些词语或句子,并把这些时间段的景物或事情归在一起,就是按时间顺序分段。如《开国大典》一课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先写开国大典前的情况,然后写开国大典进行时的情况,最后写大2典后的情况,我们就可以按开国大典前、开国大典进行时、开国大典后进行分段。按总分总结构分段。小学很多的课文都在文章的开头总体介绍课文的内容,然后再从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种写法就是总分总结构,这种结构的课文,在分段时,开头总起部分为一段,中间分述部分合起来是一段,最后结尾部分为一段。爸爸的味道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独特的气味,日子久了,那种气味就代表他。f说,他爸爸是一家海鲜酒家的厨师。小时候,每晚爸爸下班回来,他都嗅到他身上有一股浓烈的腥味。他们住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爸爸身上的腥味令他难受。他和爸爸的关系很差,考上大学之后,他立刻搬出去跟朋友住。父子俩每年只见几次面。后来,他爸爸病危,躺在医院里。临终的时候,他站在爸爸的病榻旁边,老人家身上挂满各种管子,加上医院里浓烈的消毒水的味道,他再也嗅不到小时候他常常嗅到的爸爸身上的那股腥味——那股为了养活一家人而换来的腥味。他把爸爸的手指放到自己鼻子前面,可是,那记忆里的腥味已经永远消失。那一刻,他才知道,那股他曾经十分讨厌的腥味原来是那么芳香。爸爸走了,他身上的腥味却永存在儿子的脑海中,变成了愧疚。f说,他不能原谅自己小时候曾经跟同学说:“我讨厌爸爸的味道。'‘他记得他有一位同学的爸爸是修理汽车的,这位父亲每次来接儿子放学,身上都有一股修车房的味道。另一位同学的爸爸在医院工作,身上常常散发着医院的味道。爸爸的味道,总是离不开他的谋生技能。爸爸老了,那种味道会随风逝3去。我们可曾尊重和珍惜过他身上的味道?(选自《张小娴散文集》,作者:张小娴)f考上大学后,就从家里搬出去的原因是。在爸爸临终前,f为什么会觉得“那股他曾经十分讨厌的腥味原来是那么芳香“?第4自然段中,f愧疚的原因是用“//”把短文分成三段,并写出每段的段意。【答题指导】解答第4小题时,我们要先读懂短文,弄清短文的写作思路,文章先总的说每个人身上的味道,然后就讲了f爸爸身上的腥味,小时候他很讨厌,在爸爸病危时觉得芳香,爸爸走了后又对小时候的行为感到后悔,并由此想到了自己同学的爸爸。因此我们根据这样的内容结构,就可以判断第1自然段为一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一段,中间部分为一段。【答案】1.他讨厌爸爸身上的腥味因为他懂得了爸爸身上的腥味是养活一家人的味道,他理解了爸爸曾多么辛劳,多么不易。他过去十分讨厌爸爸身上的味道第一段(第1自然段):每个人身上都有独特的味道。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小时候f很讨厌爸爸身上的腥味,这个腥味直到爸爸快去世时才消失,此时f才知道后悔,并由此想到同学爸爸的味道。第三段(第6自然段):爸爸的味道是和他的谋生技能相关的,我们要4尊重和珍惜这种味道。比上帝还挑剔的人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是本世纪初一位罕见的天才,对相对论及量子力学都有杰出贡献,因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而获得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泡利以严谨、博学而著称,同时也以尖刻和爱挑刺而闻名。据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泡利见到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演讲完后,泡利站起来说:“我觉得爱因斯坦不完全是愚蠢的。'‘一次,在后来发现反质子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塞格雷做完一个报告和泡利等人离开会议室时,泡利对他说:“我从来没有听过像你这么糟糕的报告。”当时塞格雷一言未发。泡利想了一想,又回过头对与他们同行的瑞士物理化学家布瑞斯彻说:“如果是你做报告的话,情况会更加糟糕。当然,你上次在苏黎世的开幕式报告除外。”另一次泡利想去一个地方,但不知道该怎么走,一位同事告诉了他。后来这位同事问他,那天找到那个地方没有,他反而讽刺人家说:“在不谈论物理学时,你的思路应该说是清楚的。''泡利对他的学生也很不客气,有一次一位学生写了论文请泡利看,过了两天学生问泡利的意见,泡利把论文还给他说:“连错误都够不上。'‘但泡利被玻尔称作“物理学的良知“,因为他的敏锐和审慎挑剔,使他具有一眼就能发现错误的能力。在物理学界还曾笑谈存在一种“泡利效应”——当泡利在哪里出现时,那儿的人不管做理论推导还是实验操作一定会出岔子。而当泡利说“哦,这竟然没什么错“时,通常表示一种非常高的赞许。(选自《科学家的故事》)51.“比上帝还挑剔的人”是,他获得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原因是2.“我觉得爱因斯坦不完全是愚蠢的”这句话的意思是()a.爱因斯坦平时非常愚蠢,这次有点聪明了。b.爱因斯坦的演讲有一定的道理,称得上是科学家,不是徒有虚名。c.爱因斯坦其实是徒有虚名的,是个骗子。3.请你发挥想象说说为什么泡利说他学生的文章“连错误都够不上根据段意用“//”给短文分段。第一段: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以严谨、博学而著称,同时也以尖刻和爱挑刺而闻名。第二段:讲了泡利在会议上批评别的科学家以及平时对同事、学生的批评。第三段:泡利被玻尔称作“物理学的良知“,他出现在哪里都会挑错。比上帝还挑剔的人参考答案泡利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b文章写得没有多大意义或价值。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第三段(第6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