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阅读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试题第1页共6页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一)鸡蛋洗不洗,世界分两派⑴大家从超市买回鸡蛋,都会放到冰箱里。在美国,这甚至是“标准流程”——不这么做,鸡蛋可能很快会坏掉。但是,鸡下了蛋,总是攒够一窝才开始孵,那时,第一颗鸡蛋已经在自然环境下放置两三个星期了。这样的鸡蛋依然能孵出小鸡,说明应该是没有坏的。⑵为什么天然的蛋和超市的蛋之间,存在这么大的差别呢?⑶原来,蛋壳的表面有一层胶状的薄膜。这层薄膜由85%的蛋白质以及少量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构成。而鸡蛋壳是由碳酸钙组成的,上面有成千上万个细小的孔穴。鸡蛋从母鸡体内出来,这层薄膜均匀地覆盖在蛋壳表面,把那些孔穴封闭了。这样,外面的细菌就难以进入鸡蛋内部,而鸡蛋内部的水分也不会散失,从而保持鸡蛋的初始状态。⑷虽然组成那层膜的蛋白质主要是不溶性的,但是对鸡蛋进行清洗,同样会对它造成破坏。那层膜被破坏之后,外面的细菌就会穿透蛋壳进入鸡蛋内部。另一方面,蛋壳内部的蛋白虽然看起来很黏稠,其实含水量高达87%左右。那层膜被破坏之后,水分很容易散失——蛋白失水导致浓度增加,打开蛋壳之后甚至让人怀疑是“假鸡蛋”。⑸那层膜很容易被破坏。实验显示,蛋壳完好的鸡蛋在水中浸泡1分钟到3分钟,就有微生物可以穿透蛋壳。这也是不打破鸡蛋,就可以让盐进入鸡蛋做出咸蛋,让碱进入鸡蛋做出皮蛋的原因。⑹因为清洗可能破坏这层膜,从而导致鸡蛋易被外界的细菌感染,或者失水导致品质下降,以欧盟成员国为代表的国家反对清洗鸡蛋。⑺但是,鸡蛋是很容易染上细菌的。尤其是走地鸡,自由活动的空间大了,鸡蛋染上污物的可能性也会增加。沙门氏菌是影响鸡蛋卫生的一大危险因素,它有两条途径进入鸡蛋:一是通过感染母鸡,把沙门氏菌传进鸡蛋或者沾染在蛋壳上;二是由鸡窝沾染到鸡蛋表面。总而言之,鸡蛋一生下来,表面就可能带有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致病细菌,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每年有上万人次受到感染,食用鸡蛋是一大途径。⑻沙门氏菌不耐高温,但生存能力很强。即使是蛋壳上的那层膜完好无损,它们依然能够穿透蛋壳进入鸡蛋内部——破坏了那层膜,只是降低它们穿透的难度而已。所以,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采取了先破后立的战术——对鸡蛋进行清洗,直接去除蛋壳上的沙门氏菌等微生物。虽然打开了细菌进入鸡蛋的通道,但是先把蛋壳上的细菌,尤其是沙门氏菌杀灭,虽然可能有其它细菌进入,但危险性不如沙门氏菌大。再把鸡蛋放置在冰箱中,即使有细菌进入,在低温下的滋生也受到很大抑制。从安全的角度说,这也比不清洗要好。⑼美国农业部有鸡蛋清洗的操作指南。比如,清洗鸡蛋时,水温需要高于90华氏度(约32℃)。水温太低有可能会让鸡蛋收缩,导致其吸入水和微生物,但是水温也不能过高,以免蛋壳破裂。合理的清洗流程,加上适当的洗涤剂,能够让鸡蛋表面的细菌数降低到十万分之一,相当于对牛奶进行巴氏灭菌的效果。⑽在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未经清洗的鸡蛋是不允许上市销售的,这跟欧洲正好相反。⑾这两种规定的出发点都是为了鸡蛋的食用安全。虽然要求针锋相对,但各自都有理论支持。至于哪种规定更合理,一直没有结论。不过,2011年《食品保护》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研究中使用的清洗方式,蛋壳外膜并没有受到明显破坏。这至少说明,那层膜的破坏程度,跟如何清洗有密切关系。15.对于“鸡蛋洗不洗”的问题,世界分为哪两派?他们的理论依据各是什么?(4分)16.第⑼段画线语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和,作用是(3分)17.请以下面的语句为例,谈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分)总而言之,鸡蛋一生下来,表面就可能带有沙门氏菌。(二)拄拐杖的父亲付卫星(1)铜锁父亲以前不拄拐杖。(2)铜锁很小的时候,瘦弱的父亲和妈妈去县城卖蔬菜,被一辆三马车(一种农用车)撞到沟里。妈妈没了,父亲拄上了双拐。那时铜锁只有三岁,父亲为了养活他,只好买了一辆二手三轮车,每天来到街头摆摊修鞋,用微薄的收入把铜锁养大,还把儿子送到了一所不错的小学读书。(3)父亲从不跟儿子讲这些往事。儿子刚上学那阵还小,他每天收摊之后,就骑上三轮早早来到小学门口。等儿子一出来,他扬起右手喊:“儿子,爹在这呢!”铜锁像只小鸟一样飞过来,一翘腿爬上三轮,依偎在父亲身后,接着父子俩便留下一串笑声。那时,铜锁对父亲还是依恋的。(4)可是,笑声并没有继续下去,转眼铜锁上了三年级,他不再有小鸟的欢乐,父亲再向他喊叫时,他低下头不理父亲,走到跟前后,还低声说:“喊什么喊,骑个破三轮,丢死人八年级语文试题第2页共6页了!”父亲这才注意到,自己周围好多是私家车。从此,父亲不敢再往学校门口靠,远远地停在马路对面。铜锁放学之后,像做贼一样走过来,趁人不注意上车便走。(5)有一天,铜锁对父亲说:“以后不用来接了,我自己走回去。”父亲知道,儿子嫌父亲丢人。没错,铜锁瞧不起父亲。(6)记得有次开家长会,说好上午九点开,等全班的家长都到齐了,铜锁的父亲还没到。班主任问他怎么回事,铜锁心里便一阵窝火。正在这时,父亲拄着双拐出现在门口,他还下意识地扬起右手说:“来迟了,对不起!”话还没完,重心不稳,一个踉跄,跌倒在地。教室里立刻成了笑声的海洋,铜锁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7)铜锁再上街的时候,总要绕开父亲的鞋摊走,父亲知道是儿子也不抬头,怕给儿子丢份。铜锁有时瞟上一眼,发现父亲坐在马路边,满身尘土,腿上铺着一块黑乎乎的皮子,双手也是黑乎乎的,手指如枯枝一般。那时他虽然心里不是滋味,可更觉得父亲很渺小,很卑微,与这个喧嚣的世界相比微不足道。(8)铜锁就是在这种心态下上完了小学。父亲也像一根流泪的蜡烛耗尽了能量,背驼了,身子一下矮了一截。(9)铜锁很失望。他抱怨父亲没本事,越感父亲的矮小。(10)要不是遇上了学校“贫困生助学活动”,铜锁差一点失学,一位好心人士愿意资助他的学业。铜锁把这事告诉了父亲。父亲抹着眼泪说:“好好学习,不要辜负了人家。”(11)铜锁从此像换了一个人,没日没夜地学,成绩蹿升到班里的前几名。(12)三年后,铜锁初中毕业考上了县城的重点高中,他把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资助自己的好心人。从未谋面的好心人在电话里鼓励他继续努力,争取考上大学。好心人还表示,无论花多少钱,他都会一如既往,继续支持他的学业。(14)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铜锁利用假期的空档,来到几十公里之外的一个山区,见到了一直资助自己的好心人郝亮。(15)郝亮五十多岁,与父亲岁数差不多,可远比父亲年轻得多。郝亮经营着一家规模很大的养殖场,收入不菲。他见到铜锁就像见到亲人一样,攥着铜锁的双手久久不愿松开。可他说了一句你不该来看我,让铜锁大惑不解,难道是郝亮讨厌自己?(16)郝亮说:“我是说,你不该耽误自己的学业。”(17)铜锁松了一口气说:“我要有您这样一个父亲该多好呀!”(18)郝亮奇怪地问:“难道你父亲不好?”(19)铜锁低下头,沉默了一会说:“也不是,只是父亲……”(20)郝亮没再问下去,却跟铜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家里很穷,老娘长年卧床不起,自己开着一辆三马车出外跑运输维持生计。一天傍晚,他由于劳累,迷迷糊糊的,在一个路口撞上了一对夫妻,女的死了,男的撞断双腿。他把变卖三马车的三千元交给了对方,因为他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钱了,老娘也气得住进了医院,他真是山穷水尽了。不久,被他撞断双腿的男人拄着双拐又找上门来。他“扑通”一声就给人家跪下了,说自己真的没钱啦,饶了他吧!那男人用拐杖狠劲地戳了他两下说,真孬种!然后把一沓钱扔到他面前,扭头走了。他拿起一看,这不就是当初自己的那三千元钱吗?他冲着男人瘦小的背影重重地磕了仨响头,下决心以后一定要报答这位好男人!(21)铜锁听完故事,似乎被电击了一下,他谢绝了郝亮的挽留,急匆匆地回了家,又看到了在马路边忙碌的父亲。铜锁快步上前,伏下身子,紧紧握住父亲那黑乎乎的、枯枝般的双手,只叫了一声“爹”,眼泪就下来了……18.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完成下表。(4分)主要内容铜锁对父亲的感情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刚上小学铜锁放学坐父亲三轮车回家。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嫌弃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失望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上了高中铜锁从好心人那知道真相,回到父亲身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9.联系上下文,说说第(8)段中提到的“这种心态”是一种怎样心态?(2分)20.联系上下文,说说第(15)段中铜锁去见资助人郝亮,郝亮为什么却说了一句“你不该来看我”,让铜锁“大惑不解”?(2分)八年级语文试题第3页共6页21.请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三)海洋是未来的粮仓①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土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它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就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近几年,人们还培育出一些藻类新品种,这些藻类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不断翻番。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够300亿人的需要。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近海的鱼虾数量已近极限,很多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近海资源纷争不断。但是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只要磷虾的捕获量每年达到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远洋和深海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⑦综上所述,我们说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15.文中第①段画线句中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16.第②段中许多人发出的警告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警告?(2分)17.文中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18.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3分)(四)地铁客的风格毕淑敏①挤车可见风格。陌生人与陌生人亲密接触,好像丰收的一颗葡萄与另一颗葡萄,彼此挤得有些变形。也似从一个民族刺出的一滴血,可验出一个民族的习惯。②那一年刚到日本,出行某地,正是清晨,地铁站里无声地拥挤着。大和民族有一种喑哑的习惯,嘴巴钳得紧紧,绝不轻易流露哀喜。地铁开过来了,从窗户看过去,厢内全是黄皮肤,如等待化成纸浆的芦苇垛,僵立着,纹丝不动。我们因集体行动,怕大家无法同入一节车厢,走散了添麻烦,显出难色。巴望着下列车会松些,等了一辆又一辆。翻译急了,告知日本地铁就是这种挤法,再等下去,必全体迟到。大伙说就算我们想上,也上不去啊。翻译说,一定上得去的,只要你想上。有专门的“推手”,会负责把人群压入车门。于是在他的率领下,破釜沉舟地挤车。嘿,真叫翻译说着了,当我们像一个肿瘤,凸鼓在车厢门口之时,突觉后背有强大的助力拥来,猛地把我们抵入门内。真想回过头去看看这些职业推手如何操作,并致敬意。可惜人头相撞,颈子根本打不了弯。③肉躯是很有弹性的,看似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车厢,呼啦啦一下又顶进若干人。地铁中灯光明亮,在如此近的距离内,观察周围的脸庞,让我有一种惊骇之感。日本人如同干旱了整个夏秋的土地,板结着,默不作声。躯体被夹得扁扁,神色依然平静,对极端的拥挤毫无抱怨神色,艰忍着。我终于对他们享誉世界的团队精神,有了更贴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