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课程(大学教育学PPT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课改开“头”:成都七中学生选修“炒股”2009年11月14日08:43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成都七中高一年级学生跨班选修“炒股”,每个选修学生将获两个学分“每个人都想要中乐透,因为身上有几百万元,什么事都好办!如果你有200亿,你的人生会不会变得复杂?我们今天的课就从拥有200亿的中东股神阿瓦里德说起……”昨日下午,来自西南财大的大学生何丽婷在成都七中高一16班,向挤得满满当当的70多名学生讲授“炒股与投资”。这些选修了该门课的高一学生将获得两个学分。模拟课堂:教大家投资不要盲目“一位投机家到达天堂,看门人告诉他客满了。投机家往里大喊一声‘地狱发现金矿!’结果,天堂的人跑得一个都不剩,全往地狱去了。目瞪口呆的看门人对那投机家说‘你可以进去了’。投机家犹豫了一会,对看门人说:‘既然这么多人都去地狱了,我也随着去吧,说不定真有金矿呢!”在课堂上,当学生们听完何丽婷讲的这个风趣故事后,禁不住呵呵笑了起来。随即,何丽婷话锋一转:“股票是一种投资,在决定自己投资行为时要学会辨别各种市场信息,必须有自己的判断。人们为利落入地狱,所以趋利性、趋热性是错误的投资行为。”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接着,何丽婷又讲解了股票的起源、股票交易所的诞生、股票交易及如何在投资中控制风险等知识。在理论课后就是实践,学生们被分成9组,每组设有CEO和理财分析师等职务,用6万元虚拟货币对新上市的A、B、C三只股票进行投资。“我要当CEO!”“我们投这只吧!”“看吧,投这只我们就赚了!”……学生们的热情被调动了起来,情绪开始随着股票的涨跌而变化。一些小组的虚拟货币越来越少,垂头丧气者算吃到了盲目投资的恶果。最终获胜的团队,获得了“老师”特意准备的巧克力奖励。跨班选课:让同学们流动起来负责组织学生们上选修课的政治课袁颖老师坐在教室后面旁听了这堂课。袁颖说:“在高中学校已开设过相关理财课程,但教材多显得空洞。这堂课结合实战讲得很深入,学生们的兴趣明显大多了。”袁老师认为,学生们根据自己兴趣自主选择课程,“选修课”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引导他们根据喜好进行个性化发展。据了解,我省将于明年秋天进行“新课改”,新课改较目前的教育模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实施学分制,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高中生三年要获得规定的144个学分方可毕业。新课改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校制定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为学生选课和制定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这意味着,高中生们可以像大学生那样跨班选课,课堂和教室也将变得流动起来。据了解,选修了“炒股”这堂课的70名学生来自七中高一各班,袁颖认为这种“跨班选课”方式在繁忙的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和发展空间,算是为我省“新课改”进行了一种尝试。沙莎是这次活动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他们赛扶团队和成都七中达成协议,每隔一周给学生们上一节理财课程。本学期的“炒股”课程为成都七中选修课之一,选修理财课程的学生特别多。(华西都市报记者余媛媛)第八章课程中美学生发展的现状对比中说明了什么?问:是什么原因形成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基础教育的问题?教学目标:了解课程的理论流派;理解课程的基本类型;了解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概况;理解课程、课程标准等基本概念;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课程标准与教材。教学重点: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的基本类型教学难点: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课程标准与教材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一)课程的词源分析“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孔颖达(唐)“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朱熹(宋)Curriculum--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斯宾塞(H.Spencer)Currere---跑道”(race-course)(二)课程定义的不同观点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2、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3、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4、课程即学习经验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课程是社会改造概念类型优点(特点)缺点课程是学科或教学科目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权威性。(强调知识的共性)容易陷入“学科本位”、“教材本位”课程是学生的经验强调知识的建构性、生成性。(强调知识的个性)容易陷入“学生中心”、“儿童本位课程是活动或进程弹性的课程观,提倡对话互动。(强调过程和生成)定义太宽泛,无法严密把握课程的范围;课程实施难度大,无法做到顾及每个人。课程是目标和计划刚性的课程观,便于行政控制(课程=工厂生产线)。(强调结果和预设)易忽视现实问题和具体过程。你认为什么是课程?请尝试着给“课程”下一个定义。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三)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1、学科内容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课程的会话本质2、目标、计划过程本身的价值3、教材的单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整合4、显性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请思考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四)课程与教学的关系1、大课程小教学2、小课程大教学3、课程教学:两者的整合(五)课程的意义(核心)对学生和国家、社会发展的意义(六)课程的历史发展古代:中国—“六艺”、“四书五经”和“三百千千”西方--“七艺”(辨证法、文法、修辞、算术、天文、几何、音乐)《圣经》“武士七技”(击剑、骑马、游泳、投枪、打猎、下棋、咏诗)现代:西方:萌芽于14-15世纪,形成于17-18世纪。中国:1876年出现最早的现代课程,1912年后全国正式实施现代课程。二、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四)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三、课程理论及其流派课程论: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诞生:博比特1918年《课程》科学化:泰勒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的理论流派:(一)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的结构化思想永恒主义要素主义要素主义:巴格莱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它是提出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其中最根本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之最有效能和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学科课程;永恒主义:赫钦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名著课程和教材。(二)人本主义课程论主张课程应有益于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强调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儿童,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心理发展要求确定课程。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杜威马斯洛罗杰斯(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1.中国古代2.柏拉图3.洛克4.迪尔凯姆5.帕森斯的“角色”理论6.布拉梅尔德不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第二节课程的组织和设计一、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香港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宗旨(二)课程目标的特征以学生为主体;可观测和评价;反映基本要求;(三)课程目标的分类1、按逻辑关系分: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6级水平评价有意沟通第5级水平综合个性化技巧动作第4级水平分析组织体能第3级水平应用价值判断知觉能力第2级水平领会反应基本动作第1级水平知识接受反射动作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动作技能水平层次目标领域2、以课程目标的表述形式来分(1)行为性目标(泰勒、布卢姆)行为目标(Behavioralobjectives)是一种更具体的、可观察的教学目标,亦称学习目标。四个要素:(ABCD形式)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表现程度(degree)例:“提供一篇报纸上的文章,学生能将文章中阐明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进行分类,至少90%的句子分得正确。”(2)发展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发展目标(Evolvingpurpose)是在教学情景之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即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斯腾豪斯例:布鲁纳的结构课程:《人--一门学程》,在教育目标方面,只提出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了解人类行为中,什么是人性;第二,人性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第三,能否使人性获得进一步的发展。(3)表现性目标(埃斯纳)表现目标(Expressiveobjective)是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的种种“际遇”(encounter)——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例:解释《失乐园》的意义;考察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通过使用铁丝与木头发展三维形式;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评价: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如思想品德类的内隐目标很难用外显行为方式来表述;发展目标考虑到学生兴趣和变化等内隐方面,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难以落实;表现目标考虑到学生的独特性,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但很难保证所有学生达到基本要求。二、课程内容(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结构或表现形式)课程计划--总体规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具体表现形式(一)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概念: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订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主体部分:课程设置。即所开设的学科、学科顺序、开设时间、课时分配、学年的编制和学周的安排等。学习领域科目必修学分62.4%选修学分I29.1%选修学分II8.5%语言与文学语文10每个科目都在必修的基础上设置若干提高性的选修模块,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需要选择。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自身条件开设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外语10数学数学10人文与社会政治8历史6地理6科学物理6化学6生物6技术信息技术4通用技术4艺术艺术或音乐、美术6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10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15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8(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指各个学科的总体设计。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的、统一的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测评教学质量的依据。(三)教材--是师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知识的传递-接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主体:课文三、课程设计(一)什么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指课程结构的编制。宏观层次-课程计划;中观层次-课程标准;微观层次-课堂活动中师生的课堂构建。(二)课程设计的基本模式目标模式目标模式是以明确的目标为核心开展课程设计的模式。其代表人物有博比特、泰勒和布卢姆。泰勒原理模型图:四、课程的实施课程实施:是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一)课程实施的取向课程实施的取向指课程实施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1、忠实取向: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主流)2、相互调适取向: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3、课程缔造取向: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缔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评价:首先,三种取向各有其存在价值其次,三种取向各有其局限性第三,从忠实取向到相互适应取向、再到课程创生取向,反映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二)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实用性、明确性、相对优越性课程变革的民主化程度加强教师培训评价的配套改革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三)课程实施策略1.从上至下的策略

1 / 8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