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开放发展第五篇开放发展第十五章国际贸易第十六章国际投资第十五章国际贸易•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第二节贸易自由化理论与实践•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第四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第十五章国际贸易•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第二节贸易自由化理论与实践•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第四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第十五章国际贸易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一、比较优势论与竞争优势论(一)比较优势论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s)被看作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学说,该学说是在斯密绝对优势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比较优势学说主要观点:每个国家都应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具体地说,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专门生产自身优势程度相对较大的产品;而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可专门生产自身劣势程度相对较小的产品。然后,两国分别把各自分工生产的产品作为本国的比较优势产品进行出口。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到了20世纪初叶,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对比较优势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分别于1919年和1933年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也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eckscher-OhlinTheory)。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在现实世界中,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只能部分地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实际上,贸易还反映了各国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或者称要素禀赋差异。要素禀赋比率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最终的根源。如果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决定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组合比率不同,那么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就体现在用自己丰裕的要素而密集地生产的产品上面。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那些要素相对丰裕、价格相对便宜的产品,不生产而是通过进口那些要素相对稀缺、价格相对较高的的产品。具体地说,对于劳动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反,对于资本相对丰裕、劳动相对稀缺的发达国家而言,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理论观点政策含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竞争优势(competitiveadvantages)理论,也可以称为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着重讨论了企业、行业或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的各种条件,其核心思想体现在“钻石模型”中。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二)竞争优势论根据“钻石模型”,影响竞争优势的因素包括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四个基本要素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程度;两个辅助因素分别是政府和机遇。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要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以上四个基本因素以及两个辅助因素的共同作用。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二、剩余出路论剩余出路(ventforsurplus)概念是缅甸发展经济学家明特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而这一理论的源泉来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斯密的《国富论》。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三、贸易条件恶化论20世纪50年代初,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德国籍经济学家辛格提出了“贸易条件恶化论”,亦称“普雷维什-辛格命题”(Prebisch-SingerThesis)或“普雷维什-辛格假说”(Prebisch-SingerHypothesis)。普雷维什和辛格发现,拉丁美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而发达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从长期看,初级产品对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是趋于下降的,因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是趋向恶化的。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辛格还注意到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出口制成品的事实,并将贸易条件恶化论拓宽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比率高于发达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比率二是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的价格比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的价格下降得更快三是初级产品占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较高比重意味着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对它们的影响更甚于发达国家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1.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不同,前者要低于后者,因此随着收入的增加,对初级产品需求增加有限,而对制成品需求却比较大。2.初级产品需求扩大的潜力小于制成品,对初级产品的替代品不断涌现导致对初级产品需求的下降3.制成品技术含量较高,具有垄断因素,因此制成品的出口价格中包含有创新租金和垄断利益4.发达国家的要素收入比发展中国家高得多。发达国家劳动成本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劳动成本较低,因此前者价格上升得比后者快。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贸易条件恶化论对正统的比较优势说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其政策意义是反对自由贸易,主张贸易保护。该理论在50、60年代很流行,但到70年代后,外向型发展战略大行其道,该理论就逐渐被边缘化了。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第二节贸易自由化理论与实践•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第四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第十五章国际贸易第二节贸易自由化理论与实践一、贸易自由化理论及其批评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反映,它是各国通过单边、双边、多边和区域等途径,根据互惠互利的安排,在国际贸易中消除歧视性待遇、大量降低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贸易自由化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不但能够扩大贸易双方的产出量,而且能够提高人们的消费量,使得贸易双方都能得到更多的贸易利益,因此国际贸易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最佳政策是自由贸易政策,即三“零”政策:零壁垒、零关税,零补贴。•指一国应采取开放性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努力与国际经济接轨,从而促进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往来开放性•指一国贸易体制对出口和进口奖励程度等同,在出口和进口竞争部门平均分配激励措施中性化•一是干预形式的变化,即从数量控制体制转变为关税体制;•二是降低贸易保护的水平政府干预弱化•贸易自由化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从一种封闭的、高度保护的贸易体制向开放的、自由的贸易体制的转变过程渐进性迄今为止,世界上从来不存在完全的自由贸易。贸易自由化应理解为“开放性”“中性化”“政府干预弱化”和“渐进性”四个基本特征的统一。第二节贸易自由化理论与实践第二节贸易自由化理论与实践贸易自由化论点不存在绝对对错问题,主要看发展阶段和竞争力变化一国经济发展到很高水平时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时一国经济比较落后时该国生产率水平低下,竞争力比较弱,批评和反对贸易自由化的声音比较大竞争力增强,这时鼓励和支持贸易自由化的声音占上风比较优势丧失,这时支持贸易保护主义的论调又开始转强当前,中国支持和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早先鼓吹贸易自由化,现在却反对贸易自由化。对待贸易自由化态度的这种戏剧性反转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竞争力变化的重要反映,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而西方国家的竞争力却相对下降。二、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外贸与经济的影响首先,贸易自由化提高了发展中国家资源使用及配置效率,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其次,贸易自由化提高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竞争力,并进一步开拓了国际和国内市场。最后,贸易自由化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和生产国际化。积极影响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入WTO、建立自由贸易区以及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等形式,日益融入到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之中。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即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第二节贸易自由化理论与实践消极影响第二节贸易自由化理论与实践一是贸易自由化易造成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贫困化增长”现象。所谓“出口贫困化增长”,是指一个正处于经济增长中的开放型国家由于贸易条件恶化而造成的损失超过了出口所带来的收益,以致该国国内出口能力越扩大,国家福利损失就越大,进而最终导致人均实际收入水平下降的现象二是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国力及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弱,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完全控制本国的生产结构和经济局势三、中国贸易自由化体制改革与外贸的迅速发展第五阶段:以WTO规则为基础的全面改革时期(2001年至今)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为此,中国根据WTO主张的自由贸易和无歧视待遇、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关税减让、消除数量限制和透明度六个原则,对外贸体制进行了进一步的自由化改革第四阶段:市场经济下的外贸体制确立时期(1994—2001年)这一时期是以与国际市场接轨为导向的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和稳定发展时期,中国开始了以汇率并轨为核心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第三阶段:外贸承包责任制改革时期(1988—1993年)1988—1990年的改革是在保持国家垄断外贸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对外贸微观经营体制方面的改革,主要措施就是推行对外贸易承包责任制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的放权过渡时期(1979—1987年)这一时期是中国以调动外贸部门经营积极性为主要目标、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特征的外贸体制改革探索时期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下的传统外贸体制时期(1949—1978年)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实行的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为原则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外贸管理体制中国贸易自由化体制改革大致可以分五个阶段第二节贸易自由化理论与实践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外贸体制进入了以全面开放和与国际接轨为目标的深层次的贸易自由化改革新阶段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一方面,在国内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首要任务是贸易畅通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坚持贸易自由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第二节贸易自由化理论与实践•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第二节贸易自由化理论与实践•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第四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第十五章国际贸易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一、进口替代发展战略与政策所谓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是指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其他工业,用国产的制成品替代进口的制成品,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初级进口替代是指从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部门着手,主要投资于非耐用消费品生产的进口替代,如食品罐头、日用化学品、造纸、塑料、橡胶、纺织、印染等工业高级进口替代是指除继续生产替代进口的非耐用消费品外,转而进一步提高所生产的产品档次,包括耐用消费品、中间产品和资本品,并进行原料深加工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最早由拉美国家实施。20世纪50年代,其他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一般也都是从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开始的,到60年代上半期,进口替代战略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些国家包括拉美的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和菲律宾,等等。实施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一般采取保护国内工业的政策,这些保护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若干种进口商品规定数量或金额方面的限制,从而提高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上的价格,以排除其在价格、质量方面与国内同类商品的竞争,这样便为国内同类替代品的生存创造条件进口限制•政府集中使用外汇,并把较多的外汇分配给进口替代所需投入品的进口者。此外,由于外汇定值高,导致进口商品比国内商品便宜,这就必须要管制外汇的使用外汇管制•政府制定政策,对实行进口替代所需投入品实行低关税,而对消费品实行高关税。这有利于进口替代部门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可以保护和促进进口替代工业部门的发展差别关税•对国内进口替代工业的投资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并对外资实行严厉的限制甚至排斥措施鼓励国内投资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积极作用第一,由于保护了国内市场,发展中国家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