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篇结构转变第三篇结构转变第六章二元经济发展第七章工业化与信息化第八章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第九章城市化与城乡发展第十章区域经济发展第八章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第一节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第三节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第四节农业发展政策第八章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第一节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第三节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第四节农业发展政策第八章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第一节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一、工农业相互关系理论(一)马克思主义有关工农业关系的理论结合分离融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是一个“结合-分离-融合”的过程。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习近平等对工农、城乡关系有精辟的论述,都认为工业与农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工业与农业要平衡发展。(二)发展经济学中工农业关系的理论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农业部门的作用是为不断扩张的工业部门提供剩余劳动力农业不仅为工业部门提供劳动力,还提供农业剩余农业作为整个社会的组成部分,不仅为现代化提供条件,其本身也是现代化的动力农业与工业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刘易斯拉尼斯与费景汉舒尔茨张培刚第一节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二、工农业相互关系的演进(一)发展初期阶段农业对工业化的支持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发展初期,农业为工业作出贡献是一般规律。农业的贡献体现为产品、市场、要素和外汇四个方面。农业的各种贡献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协调各种贡献之间的矛盾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第一节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二)发展中后期阶段工业化对农业的反哺反哺主体反哺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工商企业等反哺路径没有反哺路径,价值剩余无法回流农业。反哺路径包括:政府投入和市场机制反哺剩余反哺剩余是工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人力以及现代制度和管理方法等。工业化中期后的反哺农业一般可划分为转折期和大规模反哺期,这两个时期的反哺目标和手段有较大差异工业化进入中期以后,工农业关系开始逆转,由农业支持工业转变到工业反哺农业。但工业化后期,反哺力度更大。第一节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三、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工农业关系的演变第一节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第一阶段•1953—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支持工业阶段•政府对待农业的主要政策是“多取少予”。“多取”主要表现为计划体制下的价格剪刀差制度的实施,“少予”表现为对农业投资较少,农村基本建设和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基本上由农民集体内部解决。第二阶段•1979—2001年,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农业养育工业阶段•农业支持工业的政策框架没有改变,但与改革前相比有显著变化,表现为“予”的成分更多些。“予”表现为土地制度改革(如家庭承包制实施)和政策支持(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和放开农产品定价,让市场决定)。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工业反哺农业阶段•主要表现为“多予少取”。“多予”主要表现为国家对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少取”表现为国家逐步取消了农业税和集体各项收费。中国的工农业关系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基本上符合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即在发展初期,农业支持工业;在发展中后期,工业反哺农业。从“取”和“予”的角度,工农业关系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节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第三节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第四节农业发展政策第八章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一、资源禀赋与农业的发展道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速水佑次郎和拉坦在《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1971年第一版,1985年扩展版)中提出了技术与制度诱导创新理论。速—拉诱导性创新理论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该理论认为农业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是对一国资源禀赋和产品需求的动态的反应,即农业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是由于一国资源禀赋和产品需求的诱导而出现和发生的•诱导创新理论假定农民、公共研究机构和私人农业投入品供应商之间存在有效的相互影响机制。农民在土地和劳动的相对价格变化的诱导下,寻求能够节约相对稀缺要素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民的技术需求促使公共研究机构开发相应的新技术,农业投入品供应商生产和供给那些替代稀缺要素的现代技术投入品。•诱导型创新是一个不均衡的动态过程。在发展的动态过程中,不平衡或不均衡的出现是引诱技术变化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速—拉诱导性创新理论根据诱导创新理论,在地多人少的国家,农业发展走机械技术进步道路;在地少人多国家,农业发展走生物化学技术进步道路;在人地平衡国家,走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进步混合的发展道路。“人少地多”主要凭借现代化的工业基础,优先侧重发展农业机械工业,以机器代替人力,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其农业发展道路的本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人多地少”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侧重通过先进的育种技术改良品种,发展农用化学工业和设施农业,通过生物技术提高单位土地生产率,其农业发展道路的本质是提高土地产出率日本、荷兰、以色列等国家“人地平衡”既注重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也重视发展生物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其农业发展道路的本质是促使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提高两者并重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一)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传统农业的生产单位是传统的小农农业生产技术长期保持不变传统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处于长期均衡状态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把传统农业定义为“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二)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技术进步快,生产率水平较高,专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和物质手段,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提供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手段。突破了农业内部纯粹种植养殖的限制,向加工和市场延伸,把封闭的、自给性的、停滞的农业转变为开放的、市场化的和可持续增长的农业。现代农业特征舒尔茨认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进新的现代生产要素,这些要素可以使农业收入流价格下降,从而使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他强调,引进新生产要素实质上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建立一套适用于传统农业转变的制度。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为引进现代生产要素提供条件。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演化规律来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可分为三个阶段(韦茨,1971年):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第一个阶段是传统的自给自足农业阶段,技术停滞,产品单一、没有剩余,主要使用土地和劳动力。第二个阶段是混合的多种经营农业阶段,是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农业剩余出现,资本投入增加,商品化开始出现。第三个阶段是专业化、现代化和商品化农业阶段,农民向市场出售所生产的所有产品,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农业专业化协作越来越强,资本投资、技术变革处于中游重要地位。物质投入的现代化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商业化生产技术的现代化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三、中国的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将生物化学技术进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和产业化组织的建设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独特的资源禀赋结构和制度性质决定了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中国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是按照代替土地的方向发展的,也就是走生物化学技术进步道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生产体系不断引入新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2017年达到57.5%。农业技术进步具体表现为四大方面。由于中国农业生化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农业体制改革,中国粮食单产和总产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良种的推广二是农用化工产品的推广和使用三是建造了高质量的水利灌溉系统四是农业机械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第一节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第二节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第三节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第四节农业发展政策第八章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第三节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土地制度理论土地所有权理论土地产权属于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土地产权包括土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土地所有权是土地产权的核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产权商品化和市场化成为必然趋势。这实质上是地租资本化,从根本上将土地所有权资本化地租理论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又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地租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结果。马克思按照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将地租分为三类: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前两类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后一类地租(垄断地租)仅是个别条件下产生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土地改革理论土地制度不是永久不变的,它只是历史的范畴,土地改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生产力和土地制度发生矛盾时,就必然要求改革,主张土地和其他一切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二、发展中国家的土地制度及其变革土地制度改革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动力。发展中国家的土地所有权制度既有土地公有制也有土地私有制,而土地的经营制度是多样化的,既有大地产经营制度也有小农经营制度。第三节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租佃制:使用权与所有权完全分离。大地主把土地分成若干块,分租给佃农耕种,佃农按契约向地主支付租金。这种土地制度在亚洲比较普遍庄园制:庄园既是个大地产,又是个大企业。庄园主委托代理人管理。这在南欧和拉美比较普遍种植园制:土地由外国人所有,管理者和劳动者与土地所有者都是雇佣关系,以种植大宗商品为主,带有明晰的殖民地性质。土地生产效率在拉美和亚洲一些地方比较普遍。发展中国家大土地所有制类型包括三种,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存在制度垄断第三节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其他类型土地所有制家庭农场独立经营制:经营者往往是独立的农户,经营自己所有的小块土地,这种形式在亚洲和非洲比较流行。单个家庭租佃制:该制度通常是指单个家庭耕种小地主土地,也属于租佃制。分成制:也是一种租佃制形式,只是按照契约产出在土地所有者和农户之间按比例分成。不在地主制:不在地主生活和工作在遥远的城市和其他地方,除了收租,这些人与土地没关系。公社制:是指村落拥有土地,个人和家庭在公社土地上耕作,这在非洲地区比较普遍。集体化农业:土地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且由集体统一经营,按劳分配。这在社会主义国家广泛存在,如前苏联、东欧,以及目前的古巴、朝鲜等。中国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制,但是家庭承包经营。小农所有制其他土地所有制当一个国家的土地制度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时,土地改革对于刺激和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发展就变得必不可少了。土地改革有四种形式:第三节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这种改革不改变土地所有权,但改变土地的使用权•即把地主土地无偿转移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是最激进的土地改革,通常没有政权的更迭是很难实施的•这种改革涉及土地所有权再分配,但失去土地的地主可以获得补偿•这种改革只涉及租佃契约的法律规定,而不涉及土地所有权再分配一是土地契约的改革二是土地有偿转让三是土地使用权转让四是土地无偿转移哪种土地改革对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最有利?根据历史经验,比较温和的土地改革比较有利于农业发展,而激进的土地制度改革不利于农业发展,因为它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土地制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土地制度是一切社会形态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制度,它对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土地制度适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尊重了农民的意愿,就会促进农业生产率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发展。土地所有权制度是土地产权的根本制度。如果所有权明晰,就会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土地使用权制度总是力图通过恰当的土地使用权制度使土地所有权得到实现、巩固和发展土地经营权制度的创新可以较大程度提高制度效率。实践证明,集体经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