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运(节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礼运(节选)《礼记·礼运·大同》《礼记》,儒教经典“三礼”(《周礼》、《仪礼》)之一,也称《小戴礼记》,战国至西汉初期,经多代讲授礼仪的儒师整理汇编,《礼记》初具雏形。西汉时,刘向在此基础上编成《礼记》,后戴德、戴圣又各自辑录一本《礼记》,人们习惯将戴圣编写的《小戴礼记》简称为《礼记》。戴圣,字次君,梁(河南商丘)人,西汉时任九江太守,宣帝时立为博士,世称“小戴”。《礼记》常识《礼记》(《小戴礼记》)中主要记录了战国、秦、汉时儒家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以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逸事等,共49篇,内容包括《中庸》《大学》《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等,所述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书中内容主要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有关礼乐的一般理论知识,所谓“礼”,即道德规范;“乐”指音乐。第二部分则主要是关于礼乐制度的阐述。《礼记》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南宋朱熹将书中的《中庸》、《大学》两篇分立出来,独立成书。该书是研究儒家思想及古代礼制的重要参考资料。《礼运》中“运”是运行的意思,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也有认为其中的“大同”“小康”思想是孔子思想。本篇谈论了礼的根源与运用,所以称为“礼运”。全文借孔子对旁边的子游“喟然而叹”,论述了五帝三王时代“大同”“小康”的治理方法,进一步阐明了“礼”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性。解题字词梳理、落实翻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举,推举、选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施行的时代,天下是公众共同所有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培养(重视)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只奉养(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抚育(疼爱)自己的子女,而使所有老人都能够安享晚年,所有的青壮年都能够充分施展其才能,所有的少年儿童都能够健康成长(得到抚育),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患病者都能得到供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古人理想中的太平盛世。同,和谐,和睦,太平)。让男子各自安于自己的职分(男子尽力于自己的职责、男子都有自己的职业),女子适时婚嫁(出嫁)(都各有归属)。对于财物,人们憎恶(嫌恶)把它们丢弃在地上的浪费行为,却并不一定要私藏在自己家里(据为己有);人们憎恶自己有力气而没有用出来,但也不一定是为自己谋取私利。所以奸邪之谋(阴谋诡计、奸诈之心)被杜绝(扼制)而不会产生,盗窃、作乱和害人的事情(乱臣贼子)不会出现,因此所有人都不必关闭大门(外出可以不用关门)。这就叫作大同社会。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当今社会(夏商周三代以后)大道已经衰微不行,天下成为君王一家的天下,人们各自敬奉自己的父母,各自抚养自己的子女,财物、劳力都据为己有,把诸侯世袭作为礼。修筑城郭、挖凿护城河来加固防守。把礼制仁义作为纲纪(遵守的制度),用来摆正(规范、使君臣关系正常)君臣关系,加深父子的感情(使父子关系深厚),使兄弟和睦,使夫妇关系和美(和谐)。并据此设立制度,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勇力和才智,把功绩作为个人所有(来为自己建立功业)。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显露)其义,以考(成全)其信,着有过,刑(“型”、准则)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因此欺诈取巧的阴谋由此产生,而兵祸(战争)由此发生。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都是用礼义治国的良才),由于这样,他们被选拔出来(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在礼制上没有不谨慎地对待的,通过礼制来彰明道义,成就信用,明察过失,以仁爱为准则,讲求谦让,向民众显示治国有常法。如果有不遵守礼义的,即使这个人有权势,也一定会被斥逐,民众会把他看成是祸殃。这就叫作小康社会。文本研讨1.“大同”和“小康”社会的根本原则分别是什么?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即公有制和私有制。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大同社会有哪些特点?⑴社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成果为全社会共有,否定现实社会的私有制,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⑵在政治制度上“选贤与能”,即由全体社会成员选举德才兼备的人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不以天下私于一家。权力公有,实现政治民主。⑶全社会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参加劳动,创造财富,全体社会成员都有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劳动成为人们的自觉需要;现实社会中的不劳而获者已不复存在,没有阶级与剥削。⑷人们真正以“博爱”“和谐”的精神来处理相互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互助互利。人人平等,不存在高低贵贱的等级制度。人人都有社会保障。⑸大同社会没有尔虞我诈,社会秩序安宁,人们过着太平安逸的生活,没有暴乱与战争。3.大同和小康有哪些不同之处?如何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小康是指在夏、商、周三代的禹、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六位君主统治时期出现的开明盛世。小康社会的核心理念就是“天下为家”,它是指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富裕且安居乐业的社会图景,虽然小康社会有别于大同社会,但社会生活稳定,丰衣足食,国泰民安。⑴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对比大同社会是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首先是权力公有。权力公有的理念是“天下为公”,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社会管理者是被选举出来的贤能,而选举贤能的权力在于“天下”,即全社会的民众。这种与王权对立的天下为公,才能保证社会整体公平性、科学性的发展。小康社会是天下为一家一姓的财产,财物和劳动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当成了世袭,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从上至下的私有,不能使有才能的人充分其才能,严重时使社会风气低俗,民众占有欲肆意扩张,滋生战争祸乱,导致社会倒退。所以大同社会的公有制要比小康社会的私有制更有利于社会进步,大同社会更优越于小康社会。⑵行为自觉与行为规范的对比小康社会制定礼仪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文中举了七个方面的行为规范:正君臣,笃父子,睦兄弟,和夫妇,设制度,立田里,贤勇知。处在每个地位的人要有每个地位的品行,也要有所应有的对待等。社会用礼仪来规范民众,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平稳,但其礼仪是为了维护家族权力的世袭,改朝换代的历史证明了家族权力的世袭,只是一波一波繁华落寞的重演,每一次战乱,都会使百姓生活困苦,家破人亡。这种社会模式影响社会的公平和进步。大同社会选贤举能、讲信修睦,君主都是有才能的人,都是民众选出来的。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所有人的行为举止都发自内心。大同社会是将小康社会的礼仪规范发展到内心的自觉行为,所以大同社会是小康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大同社会优于小康社会。(三)大同社会是小康社会的发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总以某种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养成习惯。”正如培养好的习惯一样,儒家的小康思想,将礼仪灌输给民众,从小培养良好的礼仪教育,养成讲礼仪的习惯,正君臣,笃父子,睦兄弟,和夫妇,设制度,立田里,贤勇知,使社会和谐有序。随着习惯的养成,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了大同社会的“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随着整体民众素质的提高,会将“人人各亲其亲,人人各子其子”发展为“人人不独亲其亲,人人不必子其子”,将合理的成分延续,小康社会将会逐步发展为大同社会。儒家社会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现实社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一个“礼”的社会,并且有贤君根据现实情况因时制宜,才能实现“礼治”。儒家社会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天下为公”是这个社会的总原则。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各尽其力,为社会劳动,生产成果和社会财富归社会成员共享,毫无私有观念。博爱精神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系着人际关系,全体社会成员团结友爱,真诚相待,各得其所,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选贤与能”,实行社会民主,而被选出来的贤者、能者则是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的公仆,是真善美的理想社会。“大同”“小康”思想在近现代的深远影响。康有为写《大同书》,吸收近代西方的历史进化论,又融合《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小康”思想学说,为人们勾画了一幅人类“万年乐土”的“大同之世”美景。这是一个“至平”、“至公”、“至仁”、“至治”的“极乐世界”,在那里面没有国界,没有私有财产,农工商各业都是公有的,人们共同劳动,共享财富;在那里面没有君主、贵族的压迫,没有军队和刑罚,男女平等,人人独立,对老人实行“公养”、“公教”、“公恤”。但这种为了摆脱现实苦难的理想,幻想通过维新变法,先建设一个小康社会,渐次达到大同的理想无异于缘木求鱼。“大同”“小康”思想在近现代的深远影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的三民主义,很大程度也是受到了儒家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思想的影响,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农民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而这正是几千年以来中国儒家思想家主张的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既是祖国历代仁人志士持久的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重要思想根源,也是当代中国小康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文化基础。“大同”“小康”思想在近现代的深远影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的三民主义,很大程度也是受到了儒家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思想的影响,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农民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而这正是几千年以来中国儒家思想家主张的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既是祖国历代仁人志士持久的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重要思想根源,也是当代中国小康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文化基础。“大同”思想不仅反映了儒家的政治历史观,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主流,特别是其中“天下为公”的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清末政治家、思想家康有为著有《大同书》,论及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阐释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中国民主革命的开拓者和先行者孙中山,也推崇“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将之奉为中国革命事业的指导思想,以及毕生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2014年6月28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援引“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用来表达中国人民追求公平正义、坚持和平发展的美好夙愿。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