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教育社会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教育与个体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教育个体发展制约适应、促进制约适应、促进第二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一、人的发展的概念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三、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一、人的发展的概念指个体一生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主要是指个体从童年期到青年初期(6-18岁)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人的发展人的身体发展人的心理发展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增强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发展思想品德和审美的发展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2.环境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的外部条件;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遗传素质是人从上代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如肌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遗传决定论【美】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不适当地夸大了遗传的作用,并为“血统论”“宿命论”提供了理论根据。孟母三迁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孟轲幼年丧父,他家住在墓地附近,孟轲做游戏就学埋葬死人。他母亲怕孟轲产生不良影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居住。孟轲住在集市旁边,又去学商贩叫卖。孟母感到这也不是教育孩子的环境,又把家迁到学校旁边住,使孟轲从小就学习礼仪。环境决定论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片面地夸大了环境的作用,最终必然导致机械唯物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有较强的目的性;学校教育有较强的专门性;学校教育有较强的系统性;学校教育有较强的选择性;学校教育有较强的基础性。教育万能论【美】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无限地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发挥主导作用。个人努力成就事业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特尔门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0年之久(1921-1972)的追踪观察与系统研究。结论是:早年智力测验超常的人不一定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没有很大的相关性。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长、教师认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那些有恒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三、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教育必须抓好最佳期;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教育必须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生理表现心理表现教育措施顺序性头尾法则(从上至下、先头部后四肢)中心边缘法则(先中心后边缘,先骨胳后肌肉,先大肌肉群后小肌肉群)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由机械记忆到意义,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由喜怒哀惧一般情绪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循序渐进头尾法则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生理表现心理表现教育措施阶段性人生的发展阶段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皮亚杰思维发展四阶段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不同阶段,不同的教育活动。皮亚杰思维发展四阶段论感觉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的演进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生理、心理表现教育措施不平衡性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上的不平衡,如身高、体重的两个高峰期。抓好关键期2.不同方面的发展时间的迟早不平衡,如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关键期又称发展最佳期,或敏感期,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方面的训练或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方面的潜力。错过了最佳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几个重要的关键期口语:2-3岁图象知觉:4-5岁手工操作:7-12岁书面语言:7-12岁自我意识:12-15岁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生理、心理表现教育措施互补性1.机体某方面缺失通过其他方面超常发展得到补偿,如盲人的听觉发达。取长补短、扬长避短2.心理机能与生理技能的互补,如良好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弥补生理的不足。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互补。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规律生理表现心理表现教育措施个体差异性男女性别差异气质、性格差异;能力差异;多元智力理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因材施教。子路冉求公西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语文智力:指个体学习与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数理智力:指数学运算及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空间智力:指凭知觉辩识距离判定方向的能力;音乐智力:指音律节奏之欣赏及表达的能力;体能智力(运动智力):指支配肢体以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社交智力:指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自知智力:指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