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的任何一种社会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受教育者个体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如果不研究教育与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关系,不按这种关系中存在的客观规律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再美好的教育设想也不能变为现实。一、关于人的基本认识•(一)人性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教育学说•1.性善论:•孟子从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提出来•老子:人的先天素质是最完美的•卢梭:天性至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良心、理性和自由的本性,人后天的罪恶都是因为私有制社会对人性的残害。•教育要从儿童的天性出发,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和个别特点来进行不同的教育。•2.性恶论•荀子:人生来就有各种不良的情欲,如果听之任之这些本能发展而不加以节制,必致暴乱而悖于礼义。•弗洛伊德:人生下来的本我与动物的本性没有什么区别,蕴藏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强调教育和环境的作用•3.性无善无恶论•墨子:染丝说•洛克:白板说•强调环境与教育的重要作用(二)对人性的认识•人性,从其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是人所共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形成人的心理特点。•人性的现实机构由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心里因素所组成。(三)人的根本特性的认识•人的根本特性就是人的本质。•人性是人的一般属性,人的本质则是在人性中其决定作用的根本属性,决定着人的其他属性。•人性讲人是怎样的,人的本质则讲人为什么是这样的。•劳动在人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人的各种属性中,人在劳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性是最根本的属性,是人之本质所在。发展,是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也有质的。发展的含义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的。身体发展各种组织系统的正常发育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认识能力的发展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1.发展的顺序性规律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到高级•体现身体:按“首尾法则和近远法则”进行认识:从感觉到知觉思维: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情感:从初级情感到高级情感2.发展的阶段性•六个发展阶段•乳儿期(1周岁以内)•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学龄初期,六七岁至十二三岁)•少年期(学龄中期,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青年初期(学龄晚期,十五六岁至十七八岁)3.发展的差异性•体现•发展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存在差异•形成的原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差异是存在的,但不能夸大。•差异不完全由先天因素决定,多是后天影响的结果。•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与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4.发展的不均衡性•体现•一方面,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某一方面发展不均衡。•另一方面,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方面发展不均衡。三、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第二节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一、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决定论遗传教育遗传环境教育二因素论三因素论多因素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实践活动2.内发论与外铄论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内发论又称自然成熟论、生物预成论、遗传决定论等。内发论代表人物霍尔、彪勒、高尔顿讨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教育”代表的是什么观点?评价内发论完全否定后天学习、经验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这就导致了以生理发展曲解心理发展,这是内发论的根本错误所在,是庸俗进化论观点在心理发展问题上的一种表现。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这种观点又称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经验论等。外铄论代表人物华生、洛克、爱尔维修等讨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代表的是什么观点?评价外铄论把心理发展看作外界环境影响的结果,否认心理发展的内因作用。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3.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也称双因素论、遗传—环境决定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既不单由遗传决定,也不单由环境决定,而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人的发展不是遗传和环境之和,而是二者的乘积。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另一种观点认为遗传从怀孕起就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人出生后环境的影响无时无处不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明确划分。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它们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动力关系。基本思想二、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象的生理结构与机能是由其父母的遗传物质(DNA)决定的。遗传素质是非获得性素质,是一种基因的本能遗传现象。遗传成熟机制制约着个体发展的顺序、速度。(一)遗传影响人的发展可见,遗传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因此,教育受遗传因素的制约。但是,教育不是完全被动的适应,相反,适度超前的教育可以诱导发展的产生,使得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二)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一方面,遗传影响着人的发展,遗传素质在儿童的发展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遗传的影响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一个决定的条件。“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是错误的。后天环境和教育等影响对人的发展具有现实性的影响,表现在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方面。三、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环境(一)环境影响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出生地的自然条件、所处的地理位置等,人的人类学特征多为自然环境所规定的。自然环境与人的发展社会环境与人的发展包括各种社会因素及其构成的复杂关系,以及其变迁带来的教育影响与对人发展的影响等。家庭环境与人的发展家庭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特殊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同时又是教育单位。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血缘性、亲子性、陶冶性等多种特点;家庭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家庭中的许多因素影响家庭教育的结果,如父母的学历和职业,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的气氛、物质条件等等都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二)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影响具有自发性。人自从来到人世就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环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环境影响具有偶然性,即环境影响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个体接触到它时才可能受其影响。人对环境影响具有选择性,即个体对环境影响存在适应与对抗等多种选择。因此,环境对人身心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环境影响不决定人的发展第三节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一、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一)个体个性化与教育1.个性与个性化发展对个性的不同认识个性具有一定的意识倾向性和鲜明的个体差异性。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它既反映人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别性。个性是指自为的社会特质,是个体区别于他人他物的特殊性质、结构和功能。个性发展是指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地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个体个性化发展应具备的条件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它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现实基础社会结构和人与人的联系方式,社会的精神文明状况、意识形态等—政治、思想和文化前提生物个体的遗传因素、身心发育程度和活动的方式与状态—内在条件2.现代教育与个体个性化现代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教育通过对人的道德、智力、能力的培养而提高人对自我的认识,提高人的主体性。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教育帮助个体充分开发内在潜力并充分地发展自己的特长。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并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教育赋予人创造生命价值的信心与力量。现代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心理内化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指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主体的东西。内化道德内化。即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品德。道德内化的过程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知识内化。即是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知识内化的过程,就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或顺应一定的知识结构,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智力内化。即是把实际操作转化为智力操作。心理内化的形式教育提出的社会行为要求为学生所领会。领会了的要求为学生所接受。内化的前提条件(二)个体社会化与教育1.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从自然人逐渐变成社会人。遵守社会规范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政治社会化。即指个体学会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具备相应的态度和行为。道德社会化。即指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性别角色社会化。即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语言社会化。主要是指以掌握社会语言为契机,将个体融入社会的过程。外延基本载体家庭、学校和社会2.现代教育与个体社会化教育就是一种使年青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的过程。个体正是在教育者连续不断地提出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个体原有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个体的社会化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个体的生理发展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个体的成熟为教育提供了物质的基础。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有促进作用。教育与生理发展教育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教育受制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教育与心理发展教育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从人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来理解从人脑的反映机能的发展来理解教育受制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们的心理需要是不同的,而且能够满足心理需要的心理水平也是不同的。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受心理本身的发展规律所制约。教育不仅要受一般儿童年龄阶段的特点所制约,还要受个体特殊的心理特点所制约。教育跟人的发展紧密相联,个体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为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础与可能,而教育又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变为现实,从而促进个体的不断发展,即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二、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一)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直接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这种主导作用是由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和个体发展的阶段性两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1.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主要原因表现在在以下方面•学校教育的目的与社会主导性的要求比较一致•学校教育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在基本目的上是比较一致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稳定(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计划性。•第二是组织性。•第三是协调性。•第四是全面性。(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选择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对教育培养目标的选择•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培养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职能•学校教育设有系统和完整的专门课程•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进行的(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学校教育的基础性主要表现在基础教育、普通教育和通识教育中,对人一

1 / 8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