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一、感染的概念:感染是人体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构成感染过程必备三因素:①病原体;②人和动物(宿主);③环境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重复感染:人体在某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二、感染过程的表现1.清除病原体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3.显性感染(临床感染)4.病原携带状态,为重要传染源5.潜伏性感染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侵入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传染病一、概述: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中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1.流行: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2.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2)传播途径:①呼吸传播流感、流脑、麻疹等;②消化道传播:痢疾、伤寒等;③接触传播(直接和间接):手、用具、玩具;④虫媒传播(节肢动物叮咬吸血传播):乙型脑炎;⑤血液和体液传播:乙、丙肝、艾滋病;⑥土壤传播:破伤风、钩虫病(3)易感人群: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感染而言。3.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2)社会因素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有感染后免疫(主动免疫、被动免疫)四、传染病的临床特点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1)潜伏期:有助诊断,确定检疫期(2)前驱期:本期已有传染性(3)症状明显期:此期是治疗、抢救的关键时期(4)恢复期:该期有时病情突变或出现并发症(5)复发与再燃复发:初发疾病进入恢复期,稳定退热段时间,病原体再度繁殖,初发症状再现。再燃:患者症状体征减轻,但体温未降至正常,潜伏的病原体再繁殖,体温又复上升。(6)后遗症: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未能复常者。(如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炎)2.临床类型(1)病程长短:急性、亚急性、慢性(2)病情轻重:轻中重、爆发(3)临床特征:典型、非典型3.常见的症状与体征(1)发热驰张热:24h温差1°,最低仍高于正常;如布病稽留热:T39°,24h温差1°,持续数天:如伤寒间歇热:最高T39°,下降可正常,如疟疾回归热:高热数天,,间歇无热数天,循环数次双峰热:24h内T升高2次,温差1°,形成双峰,如败血症马鞍热:发热数天,退热1天,再发热数天,如登革热不规则热:T曲线无一定规律,如流感(2)发疹:皮疹和粘膜疹出疹时间:水、红、麻、班、伤(第一天:水痘、风疹;第二天:猩红热;第三天:麻疹;第五天:斑疹伤寒;第六天:伤寒)形态:(斑丘疹:见于麻疹、风疹;出血疹:见于出血热、流脑、疱疹;脓疱疹:见于水痘、天花;荨麻疹:见于血清病)(3)毒血症状(4)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反应五、传染病的诊断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特异性抗体检测;其他检查六、传染病的治疗1.治疗原则(综合治疗):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2.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隔离、消毒、护理、心理治疗;饮食、营养、水电解质平衡(2)病原治疗(3)对症治疗(4)康复治疗(5)中医治疗七.传染病的预防1.管理传染源(1)分为三类37种甲类两种(鼠疫、霍乱)——强制管理乙类25种——严格管理丙类11种——监测管理乙类传染病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狂犬病、炭疽(肺炭疽)、肺结核、百日、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淋病、梅毒、疟疾。丙类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2)传染病报告时限甲类传染病: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并电话报告乙类传染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不超过12小时丙类传染病:12小时内通过网络报告2.切断传播途径肠道传染病:三管一灭,用具消毒,个人卫生。呼吸道传染病:通风换气空气消毒、戴口罩。虫媒传染病:杀虫、防虫驱虫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灭致病原微生物。3.保护易感人群(1)提高人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2)增强特异性免疫力:自动免疫(疫苗、菌苗、类毒素);被动免疫(抗毒素、丙种球蛋白)(3)个人防护、药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