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正式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内容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中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代表人物及他们的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培养材料阅读能力,归纳思想家的主要观点。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具有时代特色。过程与方法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提高史论结合、解答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比较法等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地比较、概括和阐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学习,意识到这是时代的需要,并对这一时期的思想有一定的认识,培养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境界和爱国情操。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剔除糟粕,吸取精华。设计思路(1)本节课是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的第1课,在导入设计中从全册书和第一单元开始说起,引领学生进入新学期历史课的学习。(2)本课设计时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为三部分,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教材主要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在设计时可主要按照流派顺序介绍,使教材和设计两者结合相互补充,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3)主要流派代表人物的思想观点内容繁杂而且抽象深奥,如何突出重点和便于学生理解,在设计时重点应是儒家思想的学习,尤其是孔子和董仲舒。其他流派中重点学习老子和韩非子,并且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光芒在当时或者今天的影响做较多关注。讲解抽象观点时应注意选取材料,论从史出,注意结合身边的实际生活更好地理解诸子思想的特点。(4)课件制作时素材较多,如果全部使用,估计一堂课时间不够。教师在使用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增减。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学在西汉成为正统思想。难点:本课涉及多位思想家的观点,不仅内容多,而且比较难以理解。教学方法(1)主要采取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2)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献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单元标题“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单元概述导入本课的学习。李泽厚先生曾说:“即使广大农民并不读孔子的书,甚至不知孔子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式、思维方法等意识和无意识底层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由此看来,儒家文化已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体现于中国人的言谈举止之中。因此,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与儒家思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提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今日中国和今日世界都有深远影响。展示图片:“奥运开幕式”和“国学热”。本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说是一部儒学简史。在第1课中,我们将学习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正统地位的确立;第2课学习儒学的变异——“宋明理学”;第3课学习儒学的新发展——“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讲授新课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材内容:内容标准本课内容知道诸子百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意义一、百家争鸣(含义、原因、流派、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学派的形成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以及其他流派思想)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三、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当然也包括儒家思想的形成,都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一、“百家争鸣”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1.理解概念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驳。(3)“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和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驳,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社会原因教师提问:“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驳?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提示:抓住春秋战国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学生讨论。教师讲解: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表现为: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文化上,私学兴起。教师小结,要让学生明确:一定时期的思想和文化是对这一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3.主要派别代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都有哪些?学生列举:儒家有孔子、孟子、荀子,道家有老子、庄子,墨家有墨子,法家有商鞅、韩非,等等。4.意义学生回答:不仅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而且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师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儒家思想——孔子、孟子和荀子1.孔子——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创始人教师提问:你对孔子知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通过《论语》中孔子言论,并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孔子的思想。学生列举回答后,教师讲解。(1)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仁”。政治思想——“德”。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根本目的(也是执行标准)——“礼”,即克己复礼,维护周礼。(2)创办私学,发展教育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形成一整套教育思想;培养大批人才。从《论语》中孔子的言论来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子曰:“有教无类。”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我们说,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创始人。议一议:史书记载,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动荡的年代,他的“仁”的思想也处处碰壁,不被采纳。这是为什么呢?2.孟子和荀子对儒学的发展学生阅读书本,归纳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并通过比较法了解他们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孟子荀子仁的思想“仁’“仁政”“仁义”政治思想“为政以德”“保民”“君舟民水”人性论“性相近”“行善论”“性恶论”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者,而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者。荀子提倡将德治和法治相结合,这是他思想的特点,也为法家思想的出现奠基。经过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的发展,儒家思想得以形成和壮大。但是,儒家思想并不是一枝独秀,而且也没有得到诸侯国国君的重视。与儒家思想形成的同时,其他流派也在形成和发展中,他们与儒家思想相互批评,也相互渗透,对于后来的儒学独尊局面也有一定的影响。(二)其他流派——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思想——老庄学说让学生通过材料归纳老子的思想。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③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为而民富,我无欲而民自朴。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⑤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教师讲解:哲学思想——“道”,朴素的辩证法。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的学说,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稍作了解即可。议一议: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2.法家思想——韩非子(集大成者)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韩非子的主要观点:◆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爱臣太亲,必危主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教师讲解: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建立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国家,主张厉行赏罚,以法治国,变法革新。他的思想受到秦始皇的青睐。但秦朝用法家思想治国,形成暴政,二世而亡,说明了法家思想适合夺天下而不适合治天下。3.墨家思想——墨子(创始人)“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战争使)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兼爱”和“非攻”的思想。议一议:以上思想家们各自代表哪个阶级或阶层?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小结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中形成了,那么它是怎样从百花齐放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枝独秀的呢?三、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1.介绍董仲舒2.通过材料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观点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材料三: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教师讲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观点有:(1)“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实行仁政。(2)“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三纲五常”。议一议:如何理解新儒学是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需要?主要内容帝王心声“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仁政”加强君权,抑制暴政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三纲五常”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3.正统地位的确立教师讲解: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儒学从此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课堂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主流思想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主流思想又是怎样成为主流(正统)的。我们学习了许多古代思想家的思想观点,这些思想闪烁着光芒,对后世乃至今日的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延伸阅读建议金景芳:《儒学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钱穆:《中国思想史》,九州出版社,2012人品好的人,自带光芒,无论走到哪里,总会熠熠生辉。人活着,谁都会有烦恼,每天都有烦恼,最重要的是你不理会烦恼,烦恼自然就没有了!因此,朋友们,最好的活法,就只要记住这两句话: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当你不开心的时候,想想自己还剩下多少天可以折腾,还有多少时间够你作践。你开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