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从众社会心理学Social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以下三类问题的科学社会思维•我们如何自觉自我和他人•我们的信念是什么•我们所能做的判断•我们的态度社会影响•文化与生物•从众的压力•说服•团体社会关系•偏见•攻击•吸引力和亲密关系•助人2011.3.17抢盐风波“社会带来的压力是我们道德价值的重要支柱。”——华盛顿大学社会学教授埃齐奥尼《社会精神》,1993主要内容什么是从众有哪些经典的从众研究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个体为什么会从众谁会从众我们如何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什么是从众什么是从众从众是好还是坏?(无科学答案)东西方不同的标签——西方:消极(从众、屈从、服从)东方:积极(忍耐、自我控制、成熟)从众(conformity)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两种行为:顺从和接纳什么是从众有时会穿礼服打领带,尽管自己并不喜欢这样。这种靠外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叫做顺从(compliance)。如果我们的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那么我们称它为服从(obedience)。与成千上万的人一起喝牛奶,因为我们认为牛奶是有营养的。真诚的、内在的从众行为叫做接纳(acceptance)。有哪些经典的从众研究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阿希的群体压力研究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对经典研究的反思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谢里夫(MuzaaferSherif,1935,1937)想知道在实验室情境下是否有可能观察到社会规范的形成。想像自己作为谢里夫实验之一的被试,坐在一个非常黑暗的屋子里。在你对面15英尺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光点。起初,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了几秒钟,这个光点不规则地动了起来,最后消失了。现在,你必须猜测光点移动了多长的距离。黑暗的屋子使你根本无法准确做出判断,因此,你不大确定地说,“6英寸”。实验者又重复了这个程序。这次你说,“10英寸”。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你的估计会接近一个平均值,譬如说8英寸。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第二天你来参加实验时,另有两个人加入。在前一天他们与你有相同的经历。当第一次光点消失后,这两个人根据前一天的经验说出了最佳的估计。“1英寸”,其中一个人说。“2英寸”,另一个人说。轮到你了,你有些犹豫,还是回答,“6英寸”。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你们不断她重复做这样的实验。你的反应会改变吗?结果图谢里夫规范形成研究中的一个样本群体。当对光点的移动距离反复进行估计时,三个被试的估计值汇聚了。聚焦:群体妄想人群暗示往往以集体妄想的形式出现——自发地散播错误信念。有时,它表现为“群体癔症”——在一所学校或一个车间内散播的躯体病痛,却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一所2000人的高中被关闭了两个星期,就是因为170名学生和教职工由于胃痛、眩晕、嗜睡而紧急治疗。后来做了仔细检查,什么也没有发现。在1914年的英属南非,报纸曾错误地报道,德国飞机将飞临该国上空,目的是为即将到来的战略进攻做准备。而且所报道的飞机调遣能力和飞行距离都超出了1914年那时的飞行能力。然而,无数的人们把晚上所有模糊的刺激,如星星都错误地认作是敌机。聚焦:群体妄想社会学家罗伯特·巴塞洛缪和埃里克·古德(RobertBarthokomew&ErichGoode,2000)报告了发生在上个千年的另一起群体妄想。在中世纪,欧洲的修道院报告说那里开始大规模暴发各种模仿行为。在一所大的法国修道院,人们在那段时间内都相信,人可以由动物所附身,于是一个修女开始像猫一样咪咪叫。最后,“每天在特定的时间所有修女都像猫一样叫。”在一所德国修道院里,一个修女开始咬她的同伴,不久后,“这个修道院里所有修女都开始互相啃咬”。随后,啃咬的狂热扩散-到其他修道院。UFO、水怪、甚至自杀,往往像浪潮般涌现。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阿施回忆起参加传统的犹太教逾越节家宴的情景:我问坐在我身旁的叔叔,为什么要开着门。他回答道:“先知以利亚今晚会造访每个犹太家庭,从特意为他准备的杯子里呷一口葡萄酒。”我对此惑到很惊讶,又问:“他真的会来吗?他真的会呷一口酒吗?”叔叔说:“如果你仔细地盯着,当门开时,你会看到——你注意到杯子——你真的会看到酒少了一些。”果然知此。我的眼睛盯着葡萄酒杯,下决心看看是否有变化。对我来说这是很折磨人的,当然,也很难说有绝对的把握—酒杯边缘确实发生了一些事,酒真的少了一点(Aron&Aron,1989,p.27)。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想像一下,你是阿施的一名志愿者被试。你坐在7个人一排的第6个位置。在向你们解释你们参加的是一个知觉判断的实验之后,研究者要求你说出,图6-2中的3条线段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一样长,你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是线段2。在阿施的一个从众实验中,第6个被试,在听到了他前面的5个被试给出的错误答案后,内心经历着不安与冲突。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很多大学生在阿施的实验中也都经历了这类冲突。控制条件下的被试,单独回答时正确率是99%。阿施想知道:如果其他几个人(经过研究者训练的同谋者)给出一致的错误答案,那么个体是否会给出在其他场合下否认的答案呢?尽管有些人从来不从众,但四分之三的人至少有过一次从众行为。研究发现有37%的回答是从众的。当然,这也意味着有63%的人没有从众。尽管有很多实验者表现出独立性,但应该引起注意:“看上去聪明而善良的年轻人愿意把白说成黑,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对于我们的教育方式以及指导我们行为的价值观提出了质疑。”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米尔格拉姆(1965,1974)的实验考察了当权威的要求与道德的要求相抵触时会发生什么行为。这些实验构成了社会心理学最著名也是最有争议的实验。场景:两个人来到耶鲁大学心理实验室参加一个学习和记忆的研究。研究者严肃地解释说,这是有关惩罚对学习影响的预研究。研究者要求其中一人教给另一个人一组成对出现的单词,如果出错,就要对其进行惩罚,惩罚就是实施逐渐增强的电击。为了分配角色,他们要从帽子里抽签。两人中的一人(研究者的同谋者)假装说自己抽到了“学习者”的签,并被领进隔壁房间。“教师”(应征者)体验一次轻微的电击后,看着研究者把学习者绑在椅子上,并在其手腕上缚上电极。40个被试——不同职业,20~50岁的人——做这个实验时,有26人(65%)一直进行450伏。事实上,所有进行到450伏的人都服从了命令继续接着又做了两次进一步的测验,直到实验者喊停为止。什么因素引起了服从1、受害者的情感距离米尔格拉姆的被试在无法看到“学习者”(“学习者”也无法看到他们)的情况下,其行动表现出的同情最少。当受害者距离遥远,“教师”听不到其抗议声时,几乎所有服从者都能镇静地把实验做完。当学习者在同一房间时,那么,40%的被试服从把实验进行到450伏。当要求教师把练习者的手强制按在电击板上时,那么,完全服从下降到30%。在米尔格拉姆“接触”条件下的一位服从的被试,强制性地把受害者的手按在电击板上。然而,“教师”对于靠近自己的受害者通常表现得比较仁慈。聚焦:让受害者人格化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贬低远离自己或者失去个性的人。甚至对于巨大的灾难,人们也无动于衷。刽子手常常用布蒙住受刑者的头,使其失去个性。战争法允许从40,000英尺高的地方对手无寸铁的村民投掷炸弹,但不允许对他们开枪射击。从积极一面讲,人们对于个性化的人是最富有同情心。这就是在替未出生的、饥饿的人或动物权利进行呼吁时,为什么人们总是用令人感动的照片或描述来赋予其个性化。聚焦:让受害者人格化贵州山区的童工王致中17岁,在贵州以背煤为生。一筐煤40公斤,从煤坑向上爬100米,然後再走1000米山路,挣1元人民币农家打工女安徽省临泉县城关镇刘老家村11岁的刘小环为了能上学,每天去给一家窑厂背砖坯,她每次背16块,重20公斤,走140米,只得3分3厘工钱聚焦:让受害者人格化冷暖相依的父子俩卖红薯的老人,在影响市容和他要活下去之间,我们应如何选择呢???思考想像一下:你有能力阻止会令另一半球25000个人丧命的潮水或有能力阻止本地机场会令250人丧生的事故,或有能力阻止会令1个密友死亡的车祸。你会阻止哪一个呢?人是自私的还是无私的?什么因素引起了服从2、权威的接近性和合法性研究者的亲自在场也会影响服从。当米尔格拉姆通过电话下达命令时,整个服从比例下降到了21%(虽然许多人撒谎并且说自己正在服从)。其他研究也证实,要求命令的发出者在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性会增加服从率。另外,权威必须被认为是合法的。在另一变式中,研究者假装要去接一个电话,该电话要求他不得不离开实验室。研究者离开后,另一个人代替研究者(实际上是研究者的另一个同谋者)来发布命令。该职员“命令”,每一错误回答就增加一档电击,并且他还相应地指导教师。现在,有80%的教师完全拒绝服从。同谋者装作厌恶这种不满,在电击发射器前坐了下来,试图代替教师实施电击。这时,极大多数不满的被试发出了抗议,一些人还试图拔下发生器的插头。一个高大的男子把同谋者从椅子里拉了出来,把他推出房间。其他实验在另一个研究中,护士被一名不认识的医生叫去,要求她执行一个非常明显的药物过量的任务。研究者把这个实验讲给一群护士和学护理的学生听,问她们会如何反应。几乎所有人都说自己不会服从命令。然而,当22名护士在接到给病人过量服药的电话命令后,只有一人除外,其余的护士毫不犹豫地服从了(直至在去病人的路一被拦截为止)。虽然并非所有护士都如此顺从,但是,这些护士都执行着一个熟悉的脚本:医生(一个合法的权威)命令,护士服从。什么因素引起了服从3、权威的机构性在米尔格拉姆实验后的访谈中,参与者说,如果不是耶鲁大学的名声,他们坚决不会服从。为了考察一下真实情况,米尔格拉姆把实验移到康涅狄格的布里奇波特。他在一座并不豪华的商务大楼里成立了“布里奇波特研究会”。然后由同样的操作人员来实施那令人“忧心忡忡”的实验,虽然比例有所下降,但依然惊人—48%。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如此,有机构作背景的权威易发挥社会权力。全国牙防组事件全国牙防组是在1988年在卫生部的批准下成立的牙病防治组织,目的是向全国人民宣传口腔卫生和牙齿保健,它并不是一个认证机构,也没有认证资格。从1992年起,牙防组为了赢利开始为牙膏等口腔保健品进行认证,到目前为止,它已经为佳洁士、两面针、乐天木糖醇等9种口腔保健用品作过认证,类别涉及牙膏、牙刷和口香糖。经全国牙防组认证的产品1.“Crest(佳洁士)”为商标的系列含氟牙膏和牙刷(认证开始时间:2002.6.19认证期限:5年)2.乐天木糖醇口香糖(认证开始时间:2005.4.9认证期限:3年)3.冷酸灵牙膏(认证开始时间:2005.4.1认证期限:5年)4.两面针中药牙膏(认证开始时间:2005.1.6认证期限:3年)5.豹FE牙膏(认证开始时间:2002.8.18认证期限:5年)6.登康三面牙刷(认证开始时间:2002.3.11认证期限:5年)7.狮王细丝特磨牙刷(认证开始时间:2004.2.24认证期限:3年)8.华艾康无糖香口胶(认证开始时间:2005.5.14认证期限:3年)9.魄力无糖香口胶(认证开始时间:2006.1.10认证期限:5年)什么因素引起了服从4、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从众积极的一面。如当面对不公正的教师,完全有理由指责他时,我们会犹豫了。后来同学们接二连三地纷纷指出不公平的事实后,我们也会跟着他们一指责起来。这就是释放效应。米尔格拉让教师和两个同谋者在一起,同谋者是来帮助完成这个实验的。在实验中两个同谋者都公然反抗研究者,研究者命令那个真正的被试一个人继续下去。被试会吗?通过模仿反抗的同谋者,90%的被试释放了自己。对经典研究的反思对米尔格拉姆研究结果的普遍反应是大家意识到这与世界近代史有异曲同工之处:纳粹德国的阿道夫·艾希曼说“我只是执行了命令而已”;威廉·卡利中校在1968年指挥了一场大屠杀,在越南米莱村杀死了数以百计无辜平民后也是这样辩解;发生在伊拉克、卢旺达、玻斯尼亚和科索沃的“种族大屠杀”也都这样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