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处置规范与流程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与i传染病处置规范与流程一、传染病发现与登记二、传染病报告三、传染病处置一、传染病发现与登记•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放射科或化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后,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门诊日志管理制度门诊日志登记工作是医院传染病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门诊日志登记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传染病疫情的调查、处理和控制。为规范医务人员的门诊日志登记,特制定本制度。一、对前来就诊的病人逐一登记在门诊日志上,不得漏登。•二、登记项目齐全,至少包括就诊日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家庭住址、病名(诊断)、初诊或复诊等九个基本项目。•三、填写内容规范、准确、字迹清楚。不能有缺项、填写大地址、症状代替病名等现象。•四、对已发热病人,要在门诊日志上面标明体温和相关流行病学史。对于14岁以下的儿童,要填写监护人姓名,对诊断(疑似)为传染病的患者要详细填写家庭住址及联系方法。•五、首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发现确诊、疑似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填写要求做到完整、准确、及时、并按规定时间向感染办报告,不得漏报、迟报和瞒报。•六、门诊日志上已上报的传染病应有“疫情已报”标记。•七、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对医院的门诊日志登记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对门诊日志登记工作按《传染病管理奖惩制度》进行奖惩。对迟报、漏报、瞒报传染病及疫情造成重大损失和不良影响者,依照《传染病防治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传染病报告存在问题•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均登记不规范、不完整,常出现漏登、漏报现象。传染病报告卡最新填写要求1、14岁以下患儿家长的姓名、联系电话设为必填项。2、学生、幼托儿童、工人、干部职员、民工等职业相对应的工作单位设为必填项,其中学生、幼托儿童工作单位必须填写其所在的学校及班级或托幼机构班级、民工填写其所工作的建筑工地。3、填卡医生设为必填项。4、只有病种是HIV时病例分类才能选择”阳性监测”,别的病种不允许选择。5、病例“诊断时间”设定为“年/月/日/时/分”。6、增加“报告病种”与“病例分类”间的逻辑校验:“梅毒”的病例分类只能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淋病”的病例分类只能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尖锐湿疣”的病例分类只能为“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生殖器疱疹”的病例分类只能为“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病例分类只能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病原携带者”。二、传染病报告一、报告程序与方式已开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单位,在规定时间内使用该系统报告;未开通网络直报系统的单位,按相关要求通过传真、电话等方式尽快进行疫情报告,同时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至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疫情,当怀疑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时,应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传染病报告流程图2、在门诊日志上进行规范的的登记3、在自己科室所在的传染病登记本上进行规范的登记1、各科室门诊医师或住院部医师接诊传染病例后6、感染办负责疫情直报人员将传染病报卡上的信息在传染病登记本上进行登记5、将传染病报卡报至感染办公室7、将传染病报卡上的信息录入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4、接诊医师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求项目填写齐全传染病报告二、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慢性传染病的报告遵循以下原则:•发现乙肝病原携带者,可不进行网络直报,但需进行登记,以周为单位报告至属地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传染病监测或管理部门。•乙肝无特别诊断说明,均报告慢性。•医疗卫生机构在做出乙肝、肺结核、艾滋病、血吸虫病等慢性传染病诊断时,如已知该病例曾经作出诊断并被报告过,则本年度可不再进行报告;如对该病例的报告情况不清楚,或在同年内多次接诊的该类病例(包括复发病例),则仅对首次就诊进行一次报告,再次就诊且诊断结果未发生变更时则可不再进行报告。传染病报告三、做好传染病报告的订正工作,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人,应及时补报。传染病卡报告流程首诊医生诊断患者为传染病时,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登记传染病登记薄首诊医生将传染病登记卡立即送交医院感染办公室医院感染办公室收到各科室的传染病报告卡后,认真审核报卡质量。医院感染办公室疫情管理人员核实无误后,登记国家法定传染病登记薄医院感染办公室疫情直报员,按时限显示上报。每天浏览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将需要修改后的报告卡及时在报告卡备注栏中说明三、传染病处置一、病人处置对传染病患者,原则上要求就地隔离治疗,不具备隔离条件和相应救治能力的单位,应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移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二、消毒处理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三、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重点管理的传染病居家病人的随访工作。四、密切接触者管理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查找密切接触者,按照有关要求做好管理工作。四、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相关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定。诚信医院传染病就诊流程图•来院患者及陪同人员•预检分诊处测体温非发热、感染性疾病患者发热患者、感染性疾病患者普通门诊就诊发热门诊医师进行排查排除传染病的患者确诊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定点医院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与处置一、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定义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医疗垃圾清运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者或携带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血源性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还包括被这类病人抓伤、咬伤等,有可能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的事件(即意外事件或针刺事件)。意外事件需按应急程序处理。二、医务人员指在医疗机构中可能接触各类感染性病人及各种感染性物质的所有人员,不仅仅指医生和护士,还包括各类检查室如心电图室、内镜室、微生物室、临床病理科等的工作人员、临床药师、实习医师、保洁人员和污物处理人员等。三、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一)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1、防护重点是避免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和体液的直接接触。2、加强对医务人员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树立良好的消毒灭菌观念。3、医务人员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品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在护理、操作或手术时,必须严格执行正规操作程序,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4、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接触任何含病原体的物质时,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及其它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2)在操作中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溅起时,必须戴手套、防渗透的口罩、护目镜;在操作时若其血液、体液可能发生大面积飞溅或可能污染医务人员身体时,还必须穿防渗透隔离衣或围裙,以提供有效的保护。(3)建议暴露部位如有伤口、皮炎等应避免参与血源性传染病如艾滋病、乙肝等感染者的护理工作,也不要接触污染的仪器设备。(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应保证充足的光线,注意规范的操作程序,防止发生意外针刺伤事件。5、污染的针头和其他一次性锐器用后立即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或进行安全处置。6、摒弃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的原有操作方法,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拿着污染的锐器在工作场所走动,避免意外刺伤他人或自伤。(二)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1、实验室应经常保持清洁,工作台面溅有标本液时,应立即消毒。2、操作时必须穿工作服,防止头发接触标本或培养物,手上有伤口时应戴手套。3、标本的采集、接收时不能污染容器的外部,运送过程中防止破碎和外溢以防交叉感染。4、尽量少用注射器针头和其他锐利或机械吸取器,必须使用时,应注意防护意外刺割伤。5、工作完毕应彻底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四、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意外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处理程序:1、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伤口后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如果是黏膜则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2、当事医务人员应认真填写《郓城诚信医院医疗锐器伤登记表》,科室主任或护士长签署意见后上交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3、感染办专职人员对医务人员外伤事件发生的情况进行登记,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具体部位和损伤的情况等,同时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4、工作人员发生意外事件后应在24-48小时内完成自身和接触源病人血清的HIV和HBsAg相关调查,血清学随访时间为1年;同时,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