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西方:自然科学不断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表现为昂首向前、积极进取的精神中国:宋明理学走向封闭、僵化西学东渐导入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势差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想不断解放的历史进程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先仿制外国的器物,以抵抗外国的侵略,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此举失败后,又想仿行外国的政治制度图自强,这就是康有为等的维新变法思想和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再后来就是再解放思想,学习外国的“民主”和“科学”,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个过程是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从林则徐、李鸿章到康有为、孙中山,再到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奋斗,不断解放思想的漫长历史进程。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帝还不知道英国在何方。他派人审问英俘,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9月14日),英王特使马戛尔尼到了北京,乾隆在承德接见他,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等等。材料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思考下列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鸦片战争以前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统治者闭目塞听,虚骄自大,其无知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中国人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也反映传统的华夷文化观使中国人养成一种强烈的文化自恋心理和文化优越感(“贵华夏,贱夷狄”,认为西洋是化外夷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末清初时)西学的传入,人们还是可以轻易地用“西学中源”,把这些知识(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引者著)解释为古代中国的发明,如天文历法、测量以及所谓的“西洋奇器”等。从明清之际最前卫的人算起,如黄宗羲认为“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王夫之认为“盖西夷之可取者,唯远近测法一术,其他皆剽窃中国之绪余”。乾嘉时代以学术闻名的钱大昕也认为,西方天学算学,是习自于在中国失传的祖冲之《缀术》。材料二:(明末清初)虽然“西洋奇器”不断输入中国,数量也远远超过输入北美的,精致程度也相当高,而且,其中包含的知识和技术内涵也远远超过运到北美的器物,但是“在很多人手里不过上掌上玩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认真地研究和充分地利用。一旦传教士离开中国,这些器物也就大多销声匿迹,或弃置于深宫之中”。——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问题一:从两则材料当中,你能看出明末清初的士大夫对西学持什么样的态度?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态度:(1)认为“西学中源”,西方的近代科技或是中国失传的,或是从中国剽窃去的;(2)对西方的器物不屑一顾,视为玩物。原因:天朝上国的心态,文化优越感。图文探究下列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1)问题:在中西文化最初碰撞中,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2)影响:使中国士大夫开始认识到,“夷狄”也有可取之处,要以夷之“长技”来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1、背景:•A、近代前夕,中国政治、经济各方面已经全面落后西方•B、清政府愚昧无知、盲目自大C、鸦片战争后,志士惊醒一、初醒:“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比较项目人物林则徐魏源活动代表书籍主要观点影响主持禁烟,设译馆、翻译或编译外国书报编写书籍《各国律例》《四洲志》《海国图志》了解、研究世界情况、师夷长技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思想解放有启迪作用。2、代表人物及主张“…扮演了两大角色:他是黄昏时的猫头鹰,理性地预告了天黑后的凄凉;他是黎明前的云雀,清脆地预告了天亮后的雾霭。——周兴旺核心或实质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魏源和《海国图志》⑴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⑵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⑶是书何以作?曰: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海国图志》问题:与明末清初的士大夫们相比,魏源的思想有什么进步?同时还存在什么样的局限?进步:开始认识到自己在技术、兵器和军事上的不足,主张向西方学习。局限:仍然没有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西方《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据统计,当时有能力读到此书的人多达300多万,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员的骂声却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腐败守旧的清政府眼中,《海国图志》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1851年,《海国图志》第一次“偷渡”到日本,极受欢迎。1854年,日本人干脆在国内翻印了《海国图志》,引起了更大规模的阅读热潮。此后,《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到1859年,这部书的价格竟然比最初时飙升了3倍之多。——魏启敏《中国巨著帮日本走向维新》《海国图志》墙里开花墙外香?这本书在中国当时没什么影响,反而传到日本去了。日本人从这本书了解到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本书翻刻了15版,这本书对日本后来的明治维新,起了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变强大了,反过来侵略了中国,这确实是个历史的悲剧啊。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大国崛起》……从鸦片战争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白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接受失败的教训,战后和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20年的宝贵时间。——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问题三:材料中“少数人”是指那些人?材料中的“20年”后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洋务派。洋务运动。原因: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外交困,内有太平天国的打击,外有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清朝统治岌岌可危。(19世纪60——90年代)1、背景: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目的:维护封建统治二、渐醒: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无形之巧(中国的伦理道德)胜于有形之巧(西洋技艺)万倍也,何必见异思迁,用夷变夏哉!”——选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中学为体”——以中国的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通过洋务运动来挽救清王朝。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4、根本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实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1)(6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2)(70年代)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3)(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4)开办新式学堂,开创近代教育制度。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6、结局没有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7、失败原因:5、洋务运动的成就•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客观上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将“师夷长技”由思想变为实践,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学习仅停留在学习西方技术层面没有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8、评价:问题探究: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异同点?•相同:①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②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③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同:①洋务派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林则徐、魏源侧重对外抵御列强侵略.•②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林则徐、魏源实践较少。材料一:洋务派对西学的兴趣中,并不包含着追求更高远的社会目标与伦理思想的内在精神要求和丰富的社会内涵。在洋务派看来,“师夷长技”的目的仅仅在于“制夷”。如果“夷”已被制,或者以无“夷”可制,目的已经达到,“师夷”也就自然失去其存在的价值。——萧功秦著《儒家文化的困境》材料二:“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因此,“‘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方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材料三:就其本来意义而言,“中体”应是对于“西用”的限制,但“西用”既借“中体”为入门之阶,便会按照自身的要求而发生影响,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既定的范围,实际却很难如愿。当这种矛盾日益明显之后,更开明的人们就会在事实的刺激下因势利导,走出更远的一步。——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问题: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认识“中体西用”?局限性:仅停留在学习西方技术的层面,没有提出更高的社会和政治改革目标。进步性:(1)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减轻了阻力。(2)由引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再引发人们对政治体制的思考,为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基础。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无议院,则君民之间势多隔阂,志必乖违。力以权分,权分而力弱,虽立乎万国公法之中,必至有公不公、法不法,环起交攻之势。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主张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一)、早期维新变法思想(60年代后)2、维新主张1、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三、觉醒:维新变法思想局限性:1、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2、没有付诸行动3、评价:积极性:1、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2、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探究思考:19世纪60、70年代,中国为什么会产生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早期维新思想为什么不成熟?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但发展不充分。思考提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二)、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90年代)③思想:1、背景:①政治:②经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重,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早期维新思想发展,西学的不断传入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看课文)梁启超严复康有为材料:“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思考:请结合教材和材料归纳其主张.(2)、宣传方式:①办万木草堂讲学;②著书:《新学伪经考》把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斥为伪经;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孔子是改革之师是民权、平等的倡导者,借助于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1)、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立宪法,开国会,建立君主立宪制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康有为认识:康有为借助于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其目的是利用儒家的权威来宣传变法的合理性,从而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它既反映了康有为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挑战的精神以及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而导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梁启超材料: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思考:请结合教材和材料归纳其主张.代表作:《变法通议》思想主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顽固派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严复材料:封建君主是“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