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践谈谈教师心理健康的价值前段时间,我们学校的张老师向我诉说;最近几个月来不知道为什么,本来最爱和学生们呆在一起的她,总是有意无意地避免与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学生们凑在一起说话,她听见就心情烦躁,总想躲得远远的。在办公室里,原本爱说爱笑的她也不愿主动和同事聊天了,每天只是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希望谁都不要来打扰自己。还有就是李老师,他最近工作不带劲,备课、上课都是有气无力的,总感觉有一种被掏空了般的疲惫,无法像以前一样以饱满的热情向学生付出关心和爱了,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他一想到有一整天的工作要做,就感觉好像一晚上没睡似的疲乏,不只是身体累,心也累。据我分析,这是教师的职业心理倦怠,是心理不健康的一个重要表现。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已经普遍存在,并达到了中等以上的倦怠程度。感受到职业倦怠影响的教师已超过60%,经常受到职业倦怠困扰的教师占22.6%。再者,从其他媒体上得知一些教师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体罚学生,例如吐口水、烧烙铁、刻字、人格辱骂等等,这一切都折射出我们教师的心理健康已经出现了危机。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六、七个小时。在学校中教师是当然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学生的害怕、说谎、违抗等心理失调的原因之一,是与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有关。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我们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除了应该与其他人群遵循同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标准外,应适当考虑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具体确立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时,可从以下方面考虑:(1)正确的角色认知。即能恰当地认识自己,并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角色。(2)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即在教育中教师的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反应适度,情绪自控,积极进取。(3)教育的独创性。不人云亦云,能创造性地工作。(4)抗教育焦虑程度高。能忍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5)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能正确处理学生、家长、同事与领导的关系。(6)能适应与改造教育环境。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反之,则认为是心理不健康。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过: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的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状态绝不利于学生学习,而是否产生师生对立关系,及对立关系能否妥善解决,学生能否得到正确引导和转化,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到自身的生理健康,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导致学生的心理不健康。一、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利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二、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三、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同样积极,积极的学,积极的思考。因为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总之,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其自身的行为表现,他们的精神状态、生活态度、心境等都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而教师的行为又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情绪不稳、常烦躁,学生也会受影响,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是非常有害的,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学生也会同样积极。教师的心理状况还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学生是成长的个体,自我意识正在觉醒,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稳定,就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教师代表着社会权威,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学生对教师对自己的态度非常关注,会体察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会揣摸教师是否喜欢自己、信任自己,因此教师表现出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心态。比如,教师表现出心烦、冷漠、沮丧、敌意、心不在焉等情绪或训斥、打骂学生,易使学生变得自卑,认为自己不好,反之,教师表现出友善、愉快等情绪或积极关注、理解帮助学生,学生则会自尊、自信、快乐。教师常发现学生闪光点,学生会觉得教师对自己好,并会认为教师对自己好,是因为自己好,就会接纳自己;反之,教师多批评、指责学生缺点,学生会觉得自己常犯错误,认为自己不好,不接纳自己,自我概念向消极方向发展,可能会产生心理冲突甚至心理障碍。所以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无不受教师的言行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通过不当行为影响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