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技术进步与创新--(《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篇发展要素第四篇发展要素第十一章人口与人力资源第十二章资本形成与金融发展第十三章技术进步与创新第十四章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三章技术进步与创新•第一节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其分类•第二节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三节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第四节中国技术进步方式与创新驱动发展第十三章技术进步与创新•第一节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其分类•第二节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三节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第四节中国技术进步方式与创新驱动发展第十三章技术进步与创新一、技术进步的含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是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联合国经合组织•技术是指从产品研究、开发到销售整个过程中所应用的知识,即世界上所有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科学知识都可定义为技术第一节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其分类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面的革新和改进广义上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增进第一节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其分类技术进步有三种具体表现形式生产率的提高现有产品质量的改进生产出全新的产品第一节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其分类二、技术进步的分类根据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影响程度的差异,可将技术进步区分为三类: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是指生产中资本边际产量的增加大于劳动边际产量的增加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是指生产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于资本生产率的提高中性技术进步是指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量同比例增加由于分析思路的不同,技术进步可分为三种:希克斯技术进步是指资本—劳动比不变条件下的技术进步哈罗德技术进步是指在资本—产出比不变条件下的技术进步索洛技术进步是指劳动-产出比不变条件下的技术进步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同时满足以上三种技术进步定义,但在增长理论模型中通常使用哈罗德中性技术生产函数;在增长因素经验分析中,通常使用希克斯中型技术生产函数。第一节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其分类•第一节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其分类•第二节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三节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第四节中国技术进步方式与创新驱动发展第十三章技术进步与创新第二节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技术进步的度量方法(一)全要素生产率与索洛余值法索洛余值法是早期对技术进步进行测度的基本方法。它是索洛于1957年在其外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该方法中,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索洛余值法的基本框架是一个讨论产出增长率、要素投入增长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三者之间关系的增长核算方程模型。总量生产函数形式:Q=F(K,L;t)。这里一般采用希克斯中性的技术进步概念,故而生产函数常取下面的这种特殊形式:Q=A(t)F(K,L)(13-1)其中:Q为产出,K、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投入,A(t)为一段时间内技术变化的累积效应。定义,,由式(13-1)求全微分、移项可得出:(13-2)式(13-2)即为索洛余值方程。其中为产出增长率,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增长率,WK、WL为产出对资本投入弹性和产出对劳动投入弹性。WK+WL=1,表示模型的规模收益不变。式(13-2)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等于产出增长率减去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乘以各自产出弹性之和。QQ第二节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二)丹尼森的因素分析法丹尼森把“索洛余值”部分称为单位投入产出的增长,以区别于要素(资本、劳动)投入的增长部分。对索洛方法的改进之一,是对这余值增长进行了因素分解。对索洛方法的改进之二,是立足于对劳动多样性的考虑,来研究劳动投入的贡献。丹尼森的结论是:经济增长的变化主要来源于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变化,而并不是单位产出的变化,即索洛余值项的变化。索洛余值法存在两个缺陷:一是把所有不归于资本和劳动的部分都归结于技术进步,夸大了技术进步的贡献;二是假定资本和劳动均质,其实资本和劳动质量会随时间而不断提高。丹尼森对索洛余值法进行了改进。第二节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三)乔根森测算法乔根森在丹尼森的增长因素分析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超越对数总量生产函数的新概念,把技术进步的测算方法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美国劳工统计局1995年起开始采用这一测算方法。乔根森为每个部门设定了各自的生产函数:Qi=F(Mi,Ki,Li,T)其中,Mi表示部门的中间投入;Ki和Li为该部门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等于所有部门生产率增长率的加权和,其中的权数是每一部门的产出值占所有部门增加值的比例。另外,它的变化还依赖于部门间的增加值、资本投入的重新配置和劳动投入的重新配置等因素的作用。乔根森模型的引入,也使得对各部门生产率的分类研究成为可能。乔根森得出的结论也与索洛余值法得出的结论相反。他认为资本投入增长是促进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而TFP的贡献最小。第二节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四)经济计量法与数据包络分析第二节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思路是,将全要素生产率视为一个隐性变量即未观测变量,从而借助状态空间模型利用极大似然估计估算出全要素生产率。隐性变量法(latentvariableapproach)也称边界生产函数法(frontierproductionfunction),将经济增长归为要素投入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改善(技术效率提升)三部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就等于技术进步率与能力实现率改善之和。估算出能力实现率和技术进步率,便给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潜在产出法(potentialoutputapproach)是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模型提出的,它利用距离函数的比率来计算投入产出效率。它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分为技术变化与技术效率变化,并进一步把技术效率变化细分为纯技术效率变化与规模效率变化。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二、技术进步贡献的实证分析(一)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贡献的实证分析世界银行考察分析了1960—1987年间68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因素,主要分析结论有:第二节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投入、高效率、高产出的经济发展型,如东亚的发展中国家;另一类是高投入、低效率、低产出的经济发展型,如非洲、南亚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1在1960—1987年间,大多数国家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增长率几乎没有变化,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却下降了,这说明经济效率下降了。2在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所有因素中,资本投入的贡献最大,可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本的积累。3除了东亚地区外,技术进步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中起着极其微弱的作用,这也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比其他区域高的主要原因。4根据丹尼森的研究,在1909—1929年间,劳动与资本投入的增长对美国实际GDP增长的贡献为65%,教育和技术进步的贡献为25%,其他因素占10%;而在1929—1957年间,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长对美国实际GDP增长的贡献降至42%,教育和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增至47%,其他因素只占到11%。另一项研究也表明,日本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增加的。例如,1888—1900年间,日本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只有10%,但1920—1937年间上升到48%,1958—1970年间为54%,1970—1990年间仍然达到45%。总体来说,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要小于发达国家。目前发达国家以技术进步为主导的增长方式也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发展中国家早期以要素投入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符合发展规律的。结论第二节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二)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的实证分析关于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国内外不少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一般倾向于认为中国经济TFP增长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低。并据此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要素投入,技术进步贡献有限。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两种思路:一是利用经济增长模型来测定全国或各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大小,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低,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要素投入;二是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来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改善情况。主要结论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是增长的,但主要是技术效率的提高,而技术进步贡献较低。第二节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一节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其分类•第二节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三节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第四节中国技术进步方式与创新驱动发展第十三章技术进步与创新第三节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一、技术进步原理:创新与扩散(一)技术创新熊彼特是创新理论的开山鼻祖。他的《经济发展理论》(1912)、《经济周期理论》(1939)、《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1942)三部著作构成了他的创新理论体系。他的创新理论经过后人的发展,形成了新熊彼特学派。他对创新下了一个现在被广泛引用的经典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去。创新有以下五种基本形式(1)引进新产品(2)采用新技术或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5)引入新的生产组织形式1.创新的概念及分类四种基本类型1.渐进性创新2.根本性创新3.技术系统的变革4.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技术创新的类型第三节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第三、第四种创新可叫做技术革命2.技术创新的诱导因素与制度环境技术创新的诱导因素(1)企业家的利润动机和企业家精神(2)生产要素的稀缺性(3)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4)社会需求和社会资源的互动第三节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创新的制度机制(1)竞争条件:不存在人为障碍和垄断(2)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它可以自发培育和组织创新(3)自由企业制度:独立的法人财产,自由行动的权利,收益保障和风险承担(4)适宜的创新环境: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方面为企业家发展提供适宜环境第三节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3.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就是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组织结构网络,这些部门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着国家的创新业绩。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它是由政府研究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和民间科技中介机构等组成的有序结构,并由这些机构分别发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等各有侧重的作用。第三节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二)技术扩散与模仿技术扩散指一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它不仅包括对生产技术的简单获取,而且还强调技术引进方对自身技术能力的构建活动。技术扩散是在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后才发生的,并且与技术创新在市场上的推广传播过程有关,比较重要的技术扩散模型有曼斯费尔德的传染病模型,斯通曼等人建立的贝叶斯学习模型及戴维的概率模型等。第三节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技术扩散溢出效应的表现1.技术领先企业的示范效应,技术落后企业的模仿效应2.人力资本的流动3.联系效应技术扩散能促使创新在更大范围内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技术扩散具有外部性,即溢出效应,它表现为三个方面:模仿是指企业通过逆向工程等手段,仿制生产创新者的产品人力资本的流动也是技术扩散溢出效应的主要形式之一。这里的流动有多层含义,既包括了人力资本的有形转移,也包括了人力资本的无形转移联系效应是指企业间不通过纯粹的市场交易而发生的技术扩散第三节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过国际贸易、国外直接投资等渠道带来的技术扩散,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但只有在发展中国家具备一定技术吸收能力时外贸和外资才能发挥技术溢出作用。二、技术转移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技术转移是关于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项工艺流程或提供某种服务所需的系统知识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