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主要表现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人文情怀: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审美情趣: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勤于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信息意识: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健康生活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健全人格: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社会责任: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实践创新劳动意识: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技术运用: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当前,学术界尚未正式提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版块,针对高中年段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点”,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在“部编本”小学语文新教材培训会上,全国小语会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陈先云主任提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清单”,即“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这些成果为研究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专业指导和帮助。笔者认为,所谓“核心”,应该是组织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要素,它应该最能体现组织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应该是小学语文素养中最能体现学科、学段特征和课程本质的要素。因此,要提炼出小学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需要重读“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明确提到“语文素养”:“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根据这段描述,我们可以将“语文素养”概括为“听”“说”“读”“写”“思”“育”六个字。同为“语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作为“小学语文”,其核心素养必定带有自身学段特征。同为“小学语文素养”,“核心素养”势必需要进一步“聚焦”,需要进一步厘清重点,体现小学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因此,想要准确表述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绝非易事。笔者在广泛阅读国内外“核心素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对课标中“语文素养”的解读,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梳理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四种能力表现,即阅读理解力、语言表达力、思维发展力、文化感受力。一、阅读理解力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活动,是学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学习求知、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学科首先需要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当然,中小学各科都有阅读任务,都需要有阅读理解力,因为没有阅读理解力,各学科的学习就无法正常开展。之所以突出强调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力,是因为它不仅是语文学科学习的基础,更是各门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力既是语文学科的首要任务,又是语文学科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阅读理解力既包括感知、理解、鉴赏等具体的阅读活动,又包括开展阅读活动所需要具备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个性。它涵盖六项能力:一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与辨识以及认读速度等认读能力;二是对关键词句、文章结构和表现形式以及对作者观点、思想等方面的理解能力;三是鉴赏能力,即文学欣赏和品评能力;四是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等作出评价的能力;五是将知识迁移到读写实践中的运用能力;六是朗读、默读、快速阅读以及良好阅读习惯等阅读能力。阅读理解力的提升与两个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同时这两个因素又是培养阅读理解力的重要途径。其一,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课标明确指出,“关于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须让学生在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丰富的语言积累是构成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力的重要因素,是培养语感的重要基石。没有大量、丰富、鲜活、生动的语言材料,谈语文的阅读理解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优秀的语言材料,是在为他们一生奠定语言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基础。其二,必要的語文知识储备。仅有语言材料而没有相应的语文知识作“框架”,学生积累的语言材料就只是一堆堆零散的、缺少结构的个体材料。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重视必要的语文知识积累,学生才能建构语言模型,并形成语言能力。因此,语文知识的积累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二、语言表达力《语言的魅力》(语文出版社《语文》课标教材,2001年版)一文中写道:一位衣衫褴褛、头发花白、双目失明的老人,在繁华的巴黎街头乞讨,身旁的一块牌子上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过往的人很多,但没有人注意他。中午,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经过这里,见到牌子上的字,问老人:“老人家,有人给你钱吗?”老人茫然地摇摇头,脸上的神情十分悲伤。让·彼浩勒听了,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加上了“春天来了,可是——”然后匆匆离去。下午,给乞丐钱的人多极了!为什么“下午,给乞丐钱的人多极了”呢?主要原因是牌子上多了几个字!“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短短的一句话有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有着无限的张力,能激发人无限的想象。是的,春天是美好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莺歌燕舞,小桥流水,是那样诗意盎然,令人陶醉。可是这良辰美景,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却无缘看见,更无缘享有;他的世界里只有漆黑一片,这怎不令人感同身受,倍增怜惜?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就是语言的表现力!语言表达是语文能力的显著特征,也是首要特征,它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子。语言表达力是语文学科必须注重培养的关键能力,是语文学科独有的任务和责任。语言表达力是什么?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因此语言表达力包括口头表达力和书面表达力两个方面。简言之,就是要“说得好”“写得好”。说得好,就是能根据具体语境(语言情境)和任务要求,在与人进行口语交流、情感沟通的过程中,做到语音表述正确,意思表达准确,情感表达得体,建议委婉巧妙,能结合具体情境说出比较契合的话。写得好,就是在书面表达与交流中,能根据交流的需要,充分调动并运用自己已经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写得清楚,写得规范,写得生动,思想表达准确、深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