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最全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进入高二下学期,文科班的历史课时增加,目标更加明确:一切为了高考。但是从整体上看,文科班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课前预习情况很不乐观;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倒是会做笔记,但课后是否会根据笔记复习梳理知识点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部分同学自主学习意识差,上进心不强;个别同学课堂纪律堪忧;学习普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作业完成情况也不理想……另外,由于语、数、外压力太大,很多学生对于历史是爱莫能助。要使我们的历史教学充满活力,要从源头去解决问题:⒈注重对中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引导学生对众多未定论的或已定论的问题进行认识和再认识,并以赏识的态度保护,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⒉坚持课程改革和深化考试改革,真正体现教育的创新精神。⒊加强教学方法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学要以探究问题为目的,以学生参与为主体形式。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才能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起亲密的合作关系。⒋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适应创新教育的时代需要。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学习要求:列举“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讲述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在封建社会的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间的融合所起的作用。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兵特点以及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收集与唐太宗相关的史料,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的作用,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坚持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过程中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具体分析个人在历史上的巨大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事例,了解唐太宗的个人品质,并以此为鉴戒,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透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同时,理解战争只是民族关系的支流,各民族的友好往来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教学流程】最近,关于穿越的小说、电视剧非常火爆。在座的同学们,假如给你一个穿越的机会,让你回到古代,当一回皇帝,你愿意吗?现在,我们就让大家过一把皇帝瘾。看看贵为天子的你,是如何处理问题的。投影:你是皇帝的次子,为了帝国的建立东征西讨,立下不朽的功勋。正因为如此,引起了太子的嫉妒和猜疑,你和太子集团之间矛盾逐渐激化。太子的一名部下劝太子先下手对付你,未被及时采纳。迫不得已之下,你发动政变,射杀了太子和支持太子的弟弟,并迫使父皇把皇位传给你。登基之后,你会如何对待那位曾向太子提建议的部下?答:……不少对历史熟悉的同学已经看出来了,这一幕在历史上确实出现过,这件事和我们今天要了解的唐太宗有关,这就是——玄武门之变。投影:李世民在当时受封为秦王,虽立下大功,却没有当皇帝的资格,这跟中国古代的一项政治制度有关,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答:嫡长子继承制。问:什么是嫡长子?答: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从这张表格中我们知道李世民不是高祖李渊的嫡长子,那他想登上皇位,就只能通过政变——玄武门之变来实现了。投影:《旧唐书》卷六四《李建成传》: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课本P.10“学习思考”】皇位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成为保证国家权力在一家一姓中和平过渡的理想模式,但它不能选贤与能,也不靠功勋,嫡长子的品质与君主专制需要经常脱节。于是皇位继承经常出现一幕又一幕子杀父、兄杀弟、弟杀兄、叔杀侄一类的争夺皇位的丑剧,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政治现象,玄武门之变只是其中一例。对于此类事件,我们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故事,那位曾向太子提建议、后来又得到李世民重用的部下,就是魏征。同学们都很熟悉魏征以直谏著称。投影: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问:以上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答:……魏征死后,唐太宗特意作诗哀悼: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并留下了那句著名的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千古以来一直被作为君臣的典范而流传。但是,明中后期一个著名的“异端”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就是李贽。投影:材料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李贽《史纲评要》请思考:材料阐述了什么看法?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答:材料认为魏征善谏的主要原因是唐太宗的善于纳谏。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它揭示了在专制主义的封建社会里,君主的意志往往起了决定作用。问:除了魏征,你知道唐太宗时期还有哪些著名的大臣吗?答:……投影: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对王珐(fà)说:“你善于鉴别人才,尤其善于评论。你不妨从房玄龄等人开始,都一一做些评论,评一下他们的优缺点,同时和他们互相比较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比他们优秀?”王珐回答说:“孜孜不倦地办公,一心为国操劳,凡所知道的事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房玄龄。常常留心于向皇上直言建议,认为皇上能力德行比不上尧舜很丢面子,这方面我比不上魏征。文武全才,既可以在外带兵打仗做将军,又可以进入朝廷搞管理担任宰相,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李靖。向皇上报告国家公务,详细明了,宣布皇上的命令或者转达下属官员的汇报,能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在这方面我不如温彦博。处理繁重的事务,解决难题,办事井井有条,这方面我也比不上戴胄。至于批评贪官污吏,表扬清正廉署,疾恶如仇,好善喜乐,这方面比起其他几位能人来说,我也有一日之长。”唐太宗非常赞同他的话,而大臣们也认为王珐完全道出了他们的心声,都说这些评论是正确的。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答:从王珐的评论可以看出唐太宗的团队中,每个人各有所长;但更重要的是唐太宗能将这些人依其专长运用到最适当的职位,使其能够发挥自己所长,进而让整个国家繁荣强盛。投影: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就是贞观时期的杰出大臣,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尉迟敬德、李靖、秦叔宝等,连一些有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阎立本、欧阳询。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贞观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灿烂文化。唐太宗能够开创贞观之治,与他的治国思想有关。投影:贞观君臣论治《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贞观政要·君道》:“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什么?答:存百姓。“存百姓”就是一种民本的思想。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能具有民本思想,是因为他看到了水能“载舟覆舟”的道理。为什么唐太宗能悟出这个道理?答:唐太宗亲历了隋朝的灭亡,看到了农民战争的威力。【课本P.9“学习思考”】投影:2003广东高考问答题: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请从“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参考答案:(13分)隋末农民起义为唐初社会发展扫除了障碍,隋朝的灭亡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7分)唐太宗顺应形势,调整政策,任贤纳谏,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6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问:在政治方面,除了善于用贤、虚心纳谏,唐太宗还有什么贡献?投影:请同学们结合必修I所学内容,将空格补充完整,并归纳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答:……投影:(板书)贞观之治政治:善于用贤,虚心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经济: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继续实行均田制文化:完善科举制投影:“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投影:西安大雁塔“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唐朝统治者一般要组织新科进士,在京城长安参加曲江国宴,并在雁塔题名。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唐太宗又是怎么做的?【结合《顶尖课课练·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民版)》P.9第1题和P.8第7题】投影:《步辇图》这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名画《步辇图》,你们知道这幅画描绘了什么历史事件吗?答:……《步辇图》是阎立本名作之一,表现了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情景。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描绘的就是当时唐太宗与禄东赞会面的场景。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最过人之处是他的宽容,贞观时期的民族关系异常融洽。投影:唐太宗一改自古以来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所以也赢得了各少数民族的爱戴,他们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可汗”是西北各少数民族部落对君主的称呼,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就是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板书)贞观之治政治:善于用贤,虚心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经济: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继续实行均田制文化:完善科举制民族政策:开明团结和睦的民族政策【结合《顶尖课课练·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民版)》P.7第6题】投影: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吃了这个外国骗子的“延年之药”,结果使病情恶化。649年(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丹药的毒性发作,终于不治身亡。享年仅五十二岁。投影:唐太宗的自我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污。由此看出,唐太宗认为自己“功大过小”。同学们赞同这个观点吗?投影: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⒈时势造英雄——把历史人物置于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⒉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⒊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⒋一分为二,全面客观。答:……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课后反思】本课课本编排似乎没有依据课标的要求。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可是课本却花了大量的篇幅描述李世民的军事方面的功绩。而本课“贞观之治”一目又主要突出了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贤的优点,发展生产,轻徭薄赋一句带过。贞观之治的其他内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比如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就是在必修I中提到的,延续均田制是在选修I“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提到的。因此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归纳整理。关于唐太宗,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故事。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这些故事,课堂上交流;在授课过程中也主要通过故事让学生感悟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第三部分:相关资料【练习与测验】课本第9页“学习思考”答:在历史上,人们之所以经常将隋朝与秦朝的兴亡进行比较,是因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