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差异分析及衔接环球雅思—刘初高中物理差异分析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它的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初中物理主要知识点有:1、机械运动:重点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2、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二力平衡条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3、密度4、压强:,包括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5、浮力6、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功、功率。7、光: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凸透镜成像规律8、热学:包括温度、内能9、电路的串联并联、电能、电功10、磁场、磁场中的力、感应电流11、能量和能初高中物理差异分析高中物理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五个部分。1、力学主要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重点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机械能。比如说我们要研究游乐场中的“翻滚过山车”是什么原理。再如,我们要研究要用多大速度把一个物体抛出地球去,能成为一颗人造卫星?力学属于高中知识的重点!!!2、运动主要研究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分为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相关知识点初中有差异。本部分属于高中的基础和重点。3、热学主要研究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的热学性质。4、电学主要研究电场、电路、磁场和电磁感应。重点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初中电学假定电源两极电压是不变的;高中电学认为电源两极电压是变化的。这说明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内容更深更广,由定性分析变为定量分析,学习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电学属于高中知识的重难点!!!5、光学主要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本性。光学处于学修部分,当前高中一般不讲。6、原子物理主要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与变化。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物理做铺垫。初高中物理差异分析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主要转变一)概念性转变1.从标量到矢量的转变。从标量到矢量的转变会使我们对物理量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初中我们只会代数运算,仅能从数值上判断一个量的变化情况.现在要求用矢量的运算法则,即要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运算,判断矢量的变化时也不能只看数值上的变化,还要看方向是否变化。2.速度的概念,初中定义速度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而高中定义为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因此,初中学习的速度实际上是平均速率。3.从速度到加速度的引入。从位移、时间到速度的建立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我们容易接受这些内容。从速度到加速度是对运动描述的第二个阶梯,面对这一阶梯我们必须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首先遇到的困难在于对加速度意义的理解,开始时我们往往认为加速度就是加出来的速度,这就把加速度和速度的改变量混淆起来。更困难的是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和速度大小、方向以及速度变化量的大小方向之间关系的梳理,都是很难接受的。初高中物理差异分析二)规律上的升级。概念上的升级必然导致规律上的升级,规律上的升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进入高中后,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增多,理解难度加大,致使有的同学不解其意,遇到问题不知所措。2.矢量被引入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由于它的全新处理方法使很多学生感到陌生,特别是正、负号和方向间的关系,如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的应用,解题时要注意各量的矢量性。三)方法上的升级1.从定性到定量。初中物理中的内容基本上是对物理现象的定性说明和简单的定量描述,进入高中后要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化抽象和数学化描述。2.从一维运动到二维运动。初中只学习匀速直线运动,而在高中不仅要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还要学习二维的曲线运动,并在研究物理过程时引入坐标法,把平面上的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分解成两个方向上的直线运动来处理。3.引入平均值的方法。这个方法对于研究非均匀变化的物理量的规律是很重要的科学简化法,如变速运动的快慢、变力做的功、变力的冲量等。从初中到高中,要求我们处理问题时能从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模仿到思辨。初高中物理差异分析四)、教材方面的差异初高中物理学习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初中物理需要学生了解、知道的知识多,需要理解的知识少,需要定性的知识多,需要定量的知识少。虽然初高中在某些知识点上重合,但高中对知识要求更高。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定量性研究多,数学工具的应用较初中明显的加强与提高。近年来初中物理教材的难度降低幅度较大,高中教材虽然也有调整,但由于受高考等客观因素的牵制,在实际教学中,难度降不下来,因而反使得初高中之间的“台阶”加高了。初高中物理衔接(一)降低起点降低起点,循序渐进,这里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在知识的难度上,要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面上开始起步研究。开始要放慢速度,放慢速度等价于降低难度。对一些问题,注重用初中物理知识来引入高中物理知识,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使新知识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自然的拓宽和了解,以降低难度;又要重点研究新旧知识在层次上的差异,努力为他们学习高中物理知识铺好台阶。例如,(1)对知识上有连接点的问题宜深不宜浅.如讲授“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要从“二力平衡到多力平衡”;讲滑动摩擦力方向从“与运动方向相反”到“与相对运动方面相反”.(2)在首次接触的知识点上宜细不宜粗,对于第一次接触的概念、规律要认真分析.这样去教学新概念、新规律,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改掉死记硬背的习惯,逐步掌握学习物理的正确方法。第二,所给学生的问题(探究、思考、讨论的问题),开始时候可以分解成若干的小块,逐渐增大问题的“块头”。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由初中特点,逐渐向高中特点过渡,逐渐增大学生自主管理自己的空间。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开始多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之后,再多注重能力的培养。知识需要学习,能力和习惯也需要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是过程,通过过程才能出结果。初高中物理衔接(二)基础到位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特别是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在“理解”、“掌握”上多做文章,使学生学好高中物理所需最基础的知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及诸如实验能力,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力争在高一、高二的阶段逐步到位。至于“应用”层面上的问题,是不能急于求成的,也不要刻意去“拔苗助长”,应该在以后做长期的打算,以后逐渐去解决。例如,就是布置学生做习题,也把目的放在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上。做习题的目的有二:一是利用学过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解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二是通过解题,反过来深入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高一,甚至高二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做到“千锤百炼、深入细致、考不倒难不住”的程度。至于“拔高”的训练,应该在高三总复习时量力而行。在高一、高二,避免大打高考的“战术”之仗,只在“战略”上瞄准高考即可。(例如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在球台上训练打球,是战术问题,而队员们练爬山、练短跑,那是战略上的训练,爬山、短跑和乒乓球技术没直接关系,但是很重要。)我们高一、高二的学生,在战略上瞄准高考是必要的,而在战术上多在“双基”上作战。“物体的受力分析”、“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正交分解法”这些知识点一定要讲解并练习到位,因为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也是其他部分知识的基础,如连物体的受力情况都搞不清,谈何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所以说,解决物理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一定要补充完整。这样使学生通过学习,首先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逐步掌握了或者了解了大纲规定的一套完整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而不是一步到位。初高中物理衔接(三)完善系统是指在高一、高二的阶段将物理学各部分的知识系统、知识框架,尽可能建立起来,尽可能从宏观上展现物理知识的全貌.如力学部分要让学生明确解决力学问题有三条途径(力的角度、能的角度、动量的角度),但在具体应用上要有侧重,只以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主.磁场中要讲到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及其大小、方向,只是不做深入的应用.电磁感应一章中要讲到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应用上以右手定则为主,这样不会给学生带来什么负担,且使其接触到该知识的各方面问题,了解电磁感应相关知识的全貌,防止知识的狭隘性和解决问题的片面性;思路拓宽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总之,系统要完善,但重点要突出,难点要分散,这是处理教材应注意的问题。初高中物理衔接(四)渗透学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会学.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处理教材教法;应注意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为初、高中的过渡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法的指导至关重要.由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学习方法的获得密不可分,故以上所谈无不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但仅在课堂主渠道上渗透还不够,还应有意、有计划地开设一些学法指导课,教会学生怎样预习,怎样听课,怎样做笔记,怎样复习总结,怎么自我检查纠正错误;要开设专题,介绍阅读方法,读题审题方法,适当介绍一些解各种不同类型题的特殊方法和技巧;也可组织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体会、方法,交流学习经验.这样学生学的知识更加巩固了,学习方法也灵活了,也就降低了这个台阶,为自然过渡提供了条件.初高中物理衔接(五)针对讲解教学方式多样化,这里有两层作用,第一,各种教学方式有各种教学方式的功能;第二,恰当的变换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是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的教学难题。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一唱一和”的呼应着,看似学生都会了,其实真正懂了的不足30%。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多给学生自己探究和体验的时间,多给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时间,多给学生归纳问题和整理思路的时间。这当中教师要多搜集从学生那里来的信息,尽量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公校大班级授课很难实现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