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建县第一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试行)按照国家、省、市、县有关要求,我校从2008年秋季开始将进行高中课程改革。为确保我校高中课改的顺利实施,根据《江西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方案》和《南昌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精神,结合我校高中教育发展的实际,特组织制定《新建县第一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目标,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立足学校实际,借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已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地区的有益做法,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创新,构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文化品位和办学水平。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二、基本原则1、加强研究,领会精髓。学校领导和教师要通过认真组织学习,深入探究,尽早转变观念,提前进入角色。认真研读有关课改的文献及省市有关文件,要从课改方案中关于普通高中培养目标入手,通过课程改革前后两种课程体系关于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的对比,领会此次课改的精髓,充分认识新课改的价值。2、校际联系,资源共享。学校是课改的主体,我们坚持以校为本,积极探索本校实施课改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同时,积极利用名校资源,加强校际联系,资源共享,通过多渠道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积极营造有利于课改顺利进行的良好社会氛围。3、求真务实,稳重求进。对课改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认真对待,稳妥的推进各项教学改革工作,对于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客观的反映给上级部门,有的放矢的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4、全面推进,重点突破。2按照上级部署,全面启动课改,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课改的各项任务,在完全适应改革步伐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寻求突破口,办出特色。5、以校为本、开拓创新原则。教师和学生是新课程实验的主力军和重要参与者,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要做到以校为本,勇于创新,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进行有关实验信息的畅通交流、专题研讨、经验总结、阶段性成果的推广,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新课程实验始终在参与者积极能动的相互作用中得以顺利实施和健康有序地开展。三、目标和任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目标是:1、全面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各学科课程标准,充分发挥省级新课程改革实验样本学校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国家新课程的实施、完善和推广提供有益经验。2、构建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探索并重建我校高中课程管理体系、教育教学管理及评价制度,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方法,建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机制。3、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强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培养,为新课程的推广积累经验。4、提高教师开发课程和课程资源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课程建设和管理能力的提高,逐步形成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创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5、建立以校为本的研训制度,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科研体系的建设。6、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主要任务:1、结合我校实际,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制定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开设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全部必修课,按照学生选课要3求开设高质量的选修课,在已有基础上形成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努力构建我校富有本地、本校特色的,充满活力的,与时俱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2、构建我校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有效机制,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和新课程理念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水平监测体系。形成学生个性化选课方案和选课指导制度,制定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认定及管理办法。建立学生学业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的评价制度。3、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研究、选课指导、学分管理等方面,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秩序。4、积极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方向、新课程要求、凸现学校特色的学生发展性评价制度与教师教学水平监测体系,按照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5、改革和完善我校教师校本研训制度,使校本研训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加大对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建立一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优秀师资与管理队伍。充分发挥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的作用,把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6、加强资源建设,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形成课程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的优化组合。7、以新课程实验为契机,对我校发展进行科学的长远规划,使我校走上以内涵发展为主,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四、组织与领导:1、新课程领导小组组长:唐福宝副组长:丁丽成员:胡支连胡伙根彭玉平魏祖华杨新陈勇水陶绪浈黄振波邓根保张殿刚4负责对学校新课程实施的决策与部署,研究制定各项保障措施及相关文件,全面部署新课程改革各项工作的实施。在经费投入、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物质保障和政策支持,对实施过程加强指导与监控。2、新课程实验工作小组组长:丁丽成员:陈勇水陶绪浈黄振波邓根保张殿刚金润根李颖熊小文周天慈负责制定我校新课程实施方案、样本校工作计划、校本研训计划;负责学校课程设置与编排;负责、统筹学校新课程的实施、管理及各项评审工作。3、新课程实施工作小组组长:丁丽副组长: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成员:备课组组长班主任学科带头人教务干事负责课程方案的实施落实;制定学科教学实施办法、教学评价管理办法、学分管理办法、学生选课管理办法;制定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制度、课程资源开发制度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负责组织开发校本课程。4、新课程实施学生管理工作小组组长:陶绪浈副组长:黄振波徐方国成员:年级组长班主任刘小文单莹涂玉艳负责实验年级班级管理工作,制定并组织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完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管理体系。5、新课程后勤保障工作小组组长:徐火庚副组长:熊泉发聂孝群成员:总务干事五、课程实施与管理:51、教学时间安排。按照国家、省课程设置与说明中提出的“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11周”的要求,严格遵循市里制定的普通高中校历安排教学,不随意增减课时。2、课程设置与说明。遵循省市的规定,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学分分配严格按照省下发的《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表》执行。学生每学年在每个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三年中须修满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28个以上选修学分,其中选修Ⅱ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3、课程安排。全面把握普通高中的课程内容,将《江西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方案》中的课程内容一览表、学分分配指导表、课程安排指导表作为我校学分分配和课程安排的重要依据,结合学校实际,安排如下:高一年级课程安排学习领域科目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一学段第二学段语言与文学语文语文1[2](5)语文2[2](5)语文3[2](5)语文4[2](5)英语英语1[2](5)英语2[2](5)英语3[2](5)英语4[2](5)数学数学数学1[2](5)数学2[2](5)数学3[2](5)数学4[2](5)人文与社会思想政治经济生活[2](2)政治生活[2](2)历史历史1[2](3)历史2[2](3)地理地理1[2](3)地理2[2](3)科学物理物理1[2](3)物理2[2](3)化学化学1[2](3)化学2[2](3)生物(2)分子与细胞(2)6[2](2)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2](1)必修Ⅰ[2](1)必修Ⅰ[2](1)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2](1)艺术美术必修Ⅰ[1](1)必修Ⅰ[1](1)音乐必修Ⅰ[1](1)必修Ⅰ[1](1)艺术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含建康教育[2](2)体育与健康/含田径运动[2](2)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假期完成,5学分[5]社区服务5个工作日以上,1学分[1]社会实践参加一周,2学分/学军[2]注:[]表示学分()表示周课时合计70学分(必修70学分)周课时35节;体育为自主选课。高二年级课程安排:学习领域科目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一学段第二学段语言与文学语文语文5[2](5)选修Ⅰ[2](5)选修Ⅰ[2](5)选修Ⅰ[2](5)英语英语5[2](5)选修Ⅰ[2](5)选修Ⅰ[2](5)选修Ⅰ[2](5)数学数学数学5[2](5)选修Ⅰ[2](5)选修Ⅰ[2](5)选修Ⅰ[2](5)人文与社会思想政治文化生活[2](2)生活与哲学文[2](4)文选修Ⅰ[4](4)历史历史3[2](2)文选修Ⅰ[2](4)地理地理3[2](2)选修Ⅱ[2](4)科学7物理必修Ⅰ[2](4)理选修Ⅰ[2](4)化学必修Ⅰ[2](4)理选修Ⅰ[2](4)生物遗传与进化、选修二[2](2)、[2](2)稳态与环境[2](3)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美术必修Ⅰ[1](1)音乐必修Ⅰ[1](1)艺术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必修Ⅰ、选修Ⅱ[2](2)、[1](1)必修Ⅰ、选修Ⅱ[2](2)、[1](1)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假期完成,5学分[5]社区服务5个工作日以上,1学分[1]社会实践参加一周,2学分/学工[2]注:[]表示学分()表示周课时合计66学分(必修36学分,选修一28学分,选修二4学分)周课时34节;体育为自主选课。高三年级课程安排:学习领域科目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一学段第二学段语言与文学语文选修Ⅰ[2](6)选修Ⅰ[2](6)高考复习高考复习英语选修Ⅰ[2](6)选修Ⅰ[2](6)高考复习高考复习数学数学选修Ⅰ[2](6)选修Ⅰ[2](6)高考复习高考复习人文与社会思想政治文选修Ⅰ[2](4)高考复习高考复习选修Ⅱ时事历史文选修Ⅰ高考复习8[2](4)地理文选修Ⅰ[2](4)高考复习科学物理理选修Ⅰ[2](5)高考复习化学理选修Ⅰ[2](5)高考复习生物理选修Ⅰ[2](3)高考复习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美术音乐艺术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必修Ⅰ[2](2)必修Ⅰ、选修Ⅱ[1](1)、[2](2)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假期完成,5学分[5]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参加一周,2学分/调研[2]注:[]表示学分()表示周课时;合计39学分(必修10学分,选修一25学分,选修二4学分)周课时35节;体育为自主选课。三年总学分:177学分(必修116学分,选修一53学分,选修二8学分)4、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元、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结合学科特点,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建立成长记录袋,综合全面反映学生成长历程,为方便保管,记录袋平时放在学生手中。5、严格学生学分管理与毕业资格认定。学校通过学分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学生修满学年并达到规定的学分方可毕业。学生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后经考试合格就可取得学分;考试未合格9的科目、模块允许按规定进行补考,补考合格方可取得学分。补考不合格允许另选其他科目、模块。六、实验步骤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一)宣传、准备阶段1、2008年2月—2008年8月(1)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参加省、市组织的高中新课程启动培训。充分认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深入领会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精神实质。(2)成立学校高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