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白话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雍正皇帝上諭節要雍正皇帝上諭上諭。朕惟三教之覺民于海內也。理同出于一原。道並行而不悖。【解釋】我認為以儒、釋、道這三種教育來教導全國人民,從理論上(此指孝親尊師的道理)來說是一致的,教化眾生的方法上,也是並行而不相違背的。【說明】上諭:是皇帝告臣民的詔書。雍正:即清世宗胤禎,清朝康熙皇帝的第四個兒子,在位共十三年(公元一七二三~一七三五)。人惟不能豁然貫通。于是人各異心。心各異見。慕道者謂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謂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闢二氏以為異端。懷挾私心。紛爭角勝而不相下。【解釋】只因人們不能把儒、釋、道三教之教義融會貫通,于是隨順各自不同的觀點,各持己見。仰慕道家的人說:“佛教不如道家高顯尊崇。雍正皇帝上諭節要2˙感應篇彙編白話”學佛的人又說:“道家不如佛教精深博大。”而儒家學者,又把二者視為異端加以駁斥,從而生起門戶之見,相互爭論,比較高下,糾葛爭執,互不相讓。朕以持三教之論。亦惟得其平而已矣。能得其平。則外略形跡之異。內證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無異旨。無非欲人同歸于善。【解釋】而我對儒釋道三教的教義,認為都是平等無有高下。如能以平等心看待,就不會計較外在表現形式的差異,而能領悟到三教所蘊含的心性理體是相同的。可見三教的出發點、宗旨,是無異的,無不是希望人人歸向善處。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導人于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誘掖獎勸。有一不引人為善者哉。【解釋】佛教的五戒十善,教導人們要止惡修善,我們儒家的五常百行,也是在引導扶持,獎勵勸勉,又有哪一點不是為了引導人們向善的呢?【說明】彍 五戒:佛法法門無量,無不以戒為基礎,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方能達學佛之目的。五戒乃是在家居士所受持之根本戒律。˙3五戒者:一、不殺生:凡是一切有生命者,乃至蜎飛蠕動,微細昆蟲,皆不得有意殺,或教他殺,或見殺而隨喜讚歎。二、不偷盜:對于公共財物、私人財物、寺廟和僧眾之財物,皆不得侵佔;乃至一針一草,不予而自取,和竊取,或詐取,乃至違反世法偷稅漏稅,無票乘車,冒名頂替,貪污舞弊等,均不應為。亦不自盜,不教他盜,不見盜隨喜,應清心寡欲,勤儉持家,廉潔自愛。三、不邪淫:在家居士,除正式配偶外,不得有任何淫穢行為。四、不妄語:妄語有四,一者妄言,即口是心非,欺誑不實;二者綺語,花言巧語,傷風敗俗;三者惡口,辱罵毀謗,惡語傷人;四者兩舌,挑撥是非,鬥亂兩頭。五、不飲酒:學佛人一切酒、乃至含有麻醉人性的酒類及毒品,皆不可飲。除因重病,非酒莫療者,作為藥酒,方可飲用。鈫 五常:指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我國文化自古特重孝道與倫常,五常即是五種倫常大道,若能遵守而行之,才能具足做人的資格。百行:是指儒家的諸雍正皇帝上諭節要4˙感應篇彙編白話多行為規範。昔宋文帝。問侍中何尚之曰。六經本是濟俗。若性靈真要。則以佛經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則吾坐致太平矣。【解釋】過去,宋文帝對侍中何尚之說:“六經(即:易、書、詩、禮、樂、春秋)的根本是濟世育人,端正社會風氣;若對于心性的探究、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諦來說,則佛法經論可做為指南。如果全天下的人民,都能以真誠心接受這種教化,我就可坐享太平了。”【說明】彍 宋文帝:即劉義隆(公元四○七~四五三年),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在位三十年。鈫 侍中:南北朝官階名,與中書、尚書同為宰相之職。何尚之:字彥德,廬江灊縣(今屬安徽霍山)人,是南北朝時期一位審慎明達的政治家,也是當時一位深通玄學義理的名士。何尚之對曰。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則百人和睦。˙5持此風教。以周環區。則編戶億千。仁人百萬。而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于家。萬刑息于國。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解釋】何尚之回答說:“百戶人家的鄉里,有十人能持五戒,就有十人真誠純樸;千戶人家的城市,有一百人能修十善,就有一百人和睦共處。持此良好的教化風氣,遍及全國上下,則編戶億千之地,就會有百萬仁人,整個國家的社會風氣就能改善。而且,人能行一善,則離一惡,離一惡,則免用一刑,家免一刑,則國免萬刑,確實可以垂手坐享太平了。”斯言也。蓋以勸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而佛教之化貪吝。誘賢良。其旨亦本于此。茍信而從之。洵可以型方訓俗。而為致君澤民之大助。其任意詆毀。妄捏為楊墨之道之論者。皆未見顏色。失平之瞽說也。特諭。【解釋】宋文帝與何尚之的這一段對話,都在勸勉人們行善,這是治理天下的關鍵。佛教教化人們除去貪婪吝嗇的心,引導人們做善良賢明的好人,其目的也是出于此。如能信從佛陀教育,依雍正皇帝上諭節要6˙感應篇彙編白話教奉行;確實可以規範社會,訓導黎民百姓,改善風尚,從而成為盡忠國家、布施恩澤、造福人民的最大助力。那些任意詆毀佛教,妄加捏造佛教為類似楊墨之道的偏激言論,這都是沒見到真理,失去公平的瞎說。特別詔告于天下。(雍正十一年二月十五日)【說明】楊墨之道:指楊朱和墨翟之說。楊朱、墨翟,春秋戰國時代人,所主張之學說與孔孟之道相違背,被儒家視為外道。【附註】本文係參考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學生,所整理之《佛說十善業道經簡註易解》中的【雍正皇帝上諭節要】乙文。˙7《集福消災之道》再版序 淨空老法師佛言:“一切法從心想生”,“依隨正轉”。“正報”指自己的起心動念,“依報”則包羅甚廣,近從個人的身體相貌,遠至周邊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自然生態、虛空法界,無不涵蓋其中,皆隨順各人心念染淨善惡而呈現美醜好壞。故知“心行是因,禍福是果”,“相隨心轉,風水在人心”;此實為一切化解災難、修積福德之理論依據。然消災必先修福,修福必先懺除業障。一切佛法,皆是懺悔修福的妙法。一切懺悔修福法,皆是佛法。故曰:無有一法不是佛法。善惡標準為何?精要言之,儒之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仁、義、禮、智、信)、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具體落《集福消災之道》再版序 淨空老法師8˙實,在于《弟子規》。佛之三福、六和、十善五戒、十願十度;具體落實,在于《十善業道》。道之崇尚自然法則,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清心寡慾;具體落實,則為《太上感應篇》。若論修學次第,首應遵依《感應篇》,明因識果。次循《弟子規》,恪盡人事。力行《十善》,以為菩提大道之基始。靜觀中國歷史,五千年來雖經朝代興替,但古聖先王對儒、釋、道三家教學之普遍弘揚,無不重視,故能成就國家社會的長治久安。至近百年,西風東漸,人人崇尚科技,功利為先,漠視傳統文化,忽略因果、倫理、道德教育;演變至今,小自個人、家庭,大至國家、社會,乃至自然生態、宇宙平衡,一一遭受嚴重破壞。地球、人類的繼絕存亡,實為今日世界共同面臨的最大課題。老子云:“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常,即常道,因果、倫常、道德是也。如日月星辰之運行,春秋四季之流轉,永感應篇彙編白話˙9恆不變。生而為人,若能深明本分應循之常道,隨順自性本具之德行,則身心健康,百病不生。如中醫強調:仁慈養肝,正義養肺,禮樂養心,智慧養腎,誠信養脾胃。若違逆性德,則怒氣傷肝,悲惱傷肺,憤恨傷心,煩恐傷腎,痴疑、怨天尤人傷脾胃。佛法說明,隨順戒定慧(倫常道德),則天清(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地寧(不貪無水患,不瞋無火災,不痴無風災,不慢無地震)。由是而知,七十年代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之語:“欲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的具真實智慧。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圓滿涵攝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教育。學習倫理道德教育,則恥于作惡;學習因果教育,則不敢作惡。故于五者之中又須特重因果教育。若未深明因果,雖奉行倫理道德,遇逢高名厚利誘惑之時,往往難以自持,而成義始利終之深憾。淨宗十三祖印光大《集福消災之道》再版序 淨空老法師10˙師常言:“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若欲挽回世道人心,捨提倡因果報應,縱令其學識道德、神通智慧與聖賢佛菩薩相齊,亦無如之何矣。況其下焉者乎。”今有王麗民警官諸君子發大慈悲心,重編《集福消災之道》,詳釋因果至理,引人深思,發人警醒。文筆潤飾、排版校對,無不認真負責,誠屬難得。囑余為序,義不敢辭。祈願有緣閱讀此書、認真奉行者,均獲消災集福之真實利益。人為福人,居為福地,百福千祥、災消福來,即在當下。謹此數語,略表隨喜讚嘆之意。釋淨空謹識 二○○九年十月二十七日感應篇彙編白話˙11趙麗雲居士序印光大師說:“人人相信因果,天下太平;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旨哉斯言!尤其看到近數十年來世界各地的社會亂象愈演愈烈,犯罪率、離婚率急速攀升,加上天災人禍頻仍,而且情況愈趨惡化,毫無減緩跡象,導致人心惶惶,沒有一個依歸處。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近百年來的教育內容出了問題,世界各國全都着重科技知識的傳授,不重視因果道德的紮根,致有今日的苦果。大師早在百年前即已洞悉現今末法之亂象,故盡其一生極力弘揚《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陰騭文》等闡述因果報應之書,在當時印刷術並未如今日發達,竟然印了數百萬冊之多。故當今佛門高僧淨空老法師說:“印光大師用心良苦,完全在救世,畢竟覺悟而求生西方的人少,但追求世間福報的人多,所以他老人家的弘化社所流趙麗雲居士序12˙通的這些經書善本,遠遠不如這三本之多。”須知感應篇的特色,是以敬畏天地神明為基礎,來發揚善惡因果的至理。現代很多人不肯行善,偏要作惡,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天良泯滅;所以要敬畏天地神明,激發天良,才能使人不敢作惡,而樂于行善。試觀歷史上的德育故事:漢代的楊震,因敬天而拒收賄賂;宋代的王日休,因敬天而拒絕邪淫。這種種美德,都由敬天而來。所以敬天畏天,是百善的根基;無法無天,是萬惡的禍源。因此印光大師提倡《感應篇》,意義十分深遠,大有助于五戒十善的實行,使人奠下人天乘的良好基礎,再來進修佛教任何一宗,才可得到學佛實益。否則人天乘沒學好,即奢談學唯識、學三論、學禪、學密、學淨土,往往佛未學成,連人身都不能保住,猶如一座根基不固的大廈,隨時可能傾倒,不亦悲哉!這值得我們深切體會,引以為戒。感應篇彙編白話˙13《感應篇》的註解甚多,然而古今大德皆曰:“《彙編》不僅是感應篇的註解之王,實在是一切善書之王。”但不甚通達文字的婦孺,猶是難以領會。今有王潮音居士在十年前發心譯整《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經淨空老法師賜名為《集福消災之道》;王居士深感十年前所編白話節本,僅是重點翻譯,不甚理想,今又發大願心,逾年而重編完成《彙編白話全本》。由于王居士發心真切,感應到諸多博學又有修持的佛弟子,從旁協助蒐集查證資料,逐字核校譯文內容,務使譯文忠于原文,文理順暢易讀,令人心生歡喜,堪稱流通之善本,值得讚嘆。末學深信此書一經再版發行,必能獲得廣大迴響,大量翻印流通。謹此祈願人人能讀,家家受持,斷惡修善,自然災消福集、家道昌隆,而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天下太平矣!故樂為之序。末學趙麗雲謹識 二○○九年十月二十八日趙麗雲居士序14˙感應篇彙編白話緣起科技愈發達,人心愈迷失,物質愈文明,道德愈墮落,心靈愈染污,治安愈敗壞;究竟如何才能挽救世道人心、減少犯罪?如何才能自求多福、消災免難?乃至如何才能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永息戰爭、天下太平?相信這都是現代人最關心與憂心的課題。然而儘管關心與憂心,但對世間亂象、天災人禍的解決,似乎效果不大,甚至每況愈下,問題愈趨嚴重。自求多福的結果,往往變成自求多禍;歸結其原因,就是過于迷信科學,對于善惡標準、因果報應的道理,認識不清,甚至誤解很深。如此反其道而行,自然招致災難和苦果;這就是人心墮落、犯罪飆漲、世界大亂的根本原因!“感應篇彙編”一書博大精深,撮取“惠吉逆凶、福善禍淫”之至理,發而為掀天動地、觸目驚心的議論。對于什么是善?什感應篇彙編白話˙15么是惡?為善得何善報?作惡得何惡報?均能洞悉明察其根源,使人閱讀之后,徹底明瞭善惡、因果、禍福的道理,知道自私自利,反失大利會得大禍;因而人人自勉為善,以期集福消災。所以本書對世道人心,有其極為深遠的影響。清朝彭凝祉尚書曾題此書為“元宰必讀之書”,他說:“並非讀了此書,即可作狀元宰相;而是狀元宰相絕不可不讀此書。”彭尚書的說法可謂透徹之極。印光

1 / 11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