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讲记分别界品第一世亲菩萨造论窥基大师着疏智敏上师讲解多宝讲寺内部数据,仅供参考目录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2俱舍论颂释疏卷第一11六门分别20壹明论缘起21一明本缘起21迦湿弥罗结集25造论缘起35二明造论意38(一)为众生断烦恼故39(二)欲令智者慧解深故40(三)弘持正法令久住故42三藏教兴皆有四意43依婆沙有七意造论49贰明论宗旨53萨婆多宗三世差别之四说54(一)显宗59(二)密宗60叁明藏所摄61肆翻译不同62伍略释品题64六离合释65陆广释文义79一别释品名80(一)正释品名80(二)明品先后80二依文正解85序分86甲一正明序分86乙一归敬序92丙一明佛三德92丙二指德归敬99乙二发起序101甲二随难别解104乙一出对法体104丙一明胜义对法105丙二明世俗对法108乙二释藏名117丙一释藏117丙二释名118乙三明说意说人120丙一明说论意120丙二明说论人122正宗分123分别界品第一之一123甲一总标纲要123乙一总明有漏无漏124乙二别明有漏无漏125丙一明有漏法125丙二明无漏法129丁一有为无漏129丁二无为无漏130戊一释虚空体130戊二释择灭133戊三释非择灭136甲二别释诸法体140乙一辨诸法异名141丙一明有为异名141丁一释有为名141丁二出有为体142丁三正辨异名142丙二明有漏异名147乙二正明诸法体性151丙一总辨体性151丁一正出体152戊一明色蕴152已一正立蕴152庚一开章152庚二依章别释152辛一释五根152辛二释五境153辛三释无表161壬一正明无表161壬二明能造大种166癸一实四大种166癸二假四大种169变碍名色之辩难174己二正立处界180戊二明受等三蕴180戊三明识蕴188己一明识蕴188己二释妨难190庚一别立意难190庚二十八界不成妨190丁二明总摄192丁三显数开合194戊一明数合194戊二明数开194丙二别释名义196丁一释三法名196丁二释教起因201戊一正明蕴废立205戊二明蕴不摄无为206丁四明名次第209戊一蕴次第209戊二处界次第215己一约境明次第216己二约处明次第218丁五明名废立219丁六明摄异名221戊一略摄法蕴221己一摄法蕴222己二明法蕴量223庚一约文定量223庚二约义定量223庚三约行定量224戊二类摄余蕴225戊三别明六界230俱舍论颂释疏卷第二233分别界品第一之二233丙三诸门分别233丁一有见无见门233丁二有对无对门234丁三三性分别门242丁四三界分别门245丁五有漏无漏分别门246丁六有寻有伺门247戊一正分别247戊二释妨难253丁七有所缘无所缘门254丁八有执受无执受门255丁九大种所造门257丁十积集非积集门258丁十一能斫所斫门258丁十二、三能烧所烧门、能称所称门261丁十四五类分别门262丁十五得成就门271丁十六内外门275丁十七同分彼同分门276丁十八三断门281丁十九是见非见门286戊一正明286戊二傍论289己一两眼见先后290己二六根境离合291己三根境量大小292己四六识依世摄293答问法296己五眼等得依名299己六识随根受称300己七依地同异别302丁二十几识所识门307丁二十一几常几无常门308丁二十二几根几非根门308思考题312第一讲1第二讲10第三讲20第四讲34第五讲44第六讲57第七讲71第八讲87第九讲102第十讲117第十一讲131第十二讲145第十三讲159第十四讲172第十五讲187第十六讲204第十七讲215第十八讲233第十九讲246第二十讲260第二十一讲275第二十二讲289第二十三讲299说明:本数据系根据上师讲课录音记录整理而成,未经审阅。本数据主要面对讲寺内部及函授学习临时使用,不足为凭。仅供参考,请勿翻印。由于记录整理者水平、时间所限,其中可能存在诸如误听误记等错误,如在阅读中发现,请及时指出,并反馈给讲寺编辑室,以便更正。联系地址:317102浙江省三门县高枧多宝讲寺编辑室(函授部)电话:0576-3117311,013325960233网址:电子信箱:editor@duobaosi.com,hanshou@duobaosi.com《俱舍论颂疏》第一讲上一个阶段,我们讲的是《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这是为《俱舍》打个开道。我们上次讲了原始佛教以后,就是部派佛教,这个我们说是属于根本教。后来的大乘里边就分瑜伽行派和中观学派,这两派的目的就是证最高的中道观。那么根本教就是从基础下手,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已经把它们的次第很明显地安排好了。所以说我们的课程从整个的菩提道次第的进度上去;《印度佛学》是从平面的角度把整个佛学看一下。一个是从时间:从开始下手到最后菩提这么一个程序、次第;另外一个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一直到后来的所谓小乘,再加上发展的大乘的瑜伽与中观。我们说最高的是中道观,要证到缘起性空。要证到缘起性空,该怎么下手?对这个问题,龙树菩萨他的学风,是以这两句话概括的:“先分别诸法,后说毕竟空”,先要把所有的法都很清楚地把它分别明白,就是《心经》里面的“照见五蕴皆空”。你要在空之前,先把五蕴是什么东西分别得清清楚楚,再说它的自性空。如果对它的本身还弄不清楚,那么什么自性空呢?那就是无的放矢。所以我们说,先要把一切法分别了别之后,然后再说它的自性空、毕竟空。另外一句话我们经常讲的:“先得法住智,次得涅盘智”,这也是龙树菩萨的话。我们说,三乘圣者都是从这里下手的。根据《菩提道次第》,它是说,你要“先分别诸法”,该怎么办?就是要把因果缘起先要知道。要知道性空,先把因果的缘起要搞得清清楚楚。一个是流转的因果,一个是还灭的因果。流转因果,我们这个生死轮回的原因可以知道了。那么如何出轮回,就是还灭的因果,这个都离不开缘起。所以说,从这一方面因果缘起搞清楚之后,然后证入法性空,这是必然的道理。我们在《俱舍》就是从根本下手。所以我们学法,是按着菩提道次第的规定,先从根本的——所谓的下士道、中士道,就包括在《俱舍》里面。那么《俱舍》这本书我们说到底讲的是哪一乘?有的人以前就分判它是小乘。小乘的名字我们以前讲过了,这是部派佛学进入初期大乘以后,大小乘里面有对辩的,是对它一个贬称,实际上是一个部派佛学的继续。我们说三乘,声闻也好,缘觉也好,菩萨乘,就是佛乘也好,他们的证入菩提,要经过这个次第:先分别诸法,后得到自性空。我们现在讲《俱舍》,也是从中、下士道下手。上士道是不是不讲呢?也讲一些,但是讲得很略。总的来说,《俱舍》这部书不是小乘,而是三乘共讲的,三乘通的。在《俱舍》里边,固然讲的有声闻,也讲缘觉,缘觉讲得很少,但是菩萨乘、六波罗蜜多还是讲了一些。释迦牟尼佛成佛的经过也讲一些。所以总的来说是属于共三乘的,不能说是专门属于小乘。小乘大乘的问题,我们从菩提道次第的角度来看,所谓小乘就是根本乘。你要进入瑜伽或者中观的话,根本乘教义不知道,那也爬不上去。根本教义知道以后,也不是停留在这里不上去,它是为了以后做一个阶梯的。所以说根本乘我们说不是小乘,一定要辨明这一点。因为我们说,这一次考试也有了,大小乘的分判,就在他发心上看。你发的是世间的心,求财求福的,那谈不上三乘,最多是人天乘。能够避免三恶道,在人天里享到一些福报,这个不属于修行的,只能属于人天乘。眞正的修行,从菩提道次第的下士道开始,那是要把现世的那些追求要放下,至少要放到后世去,对现世一切不要去追求,这样才能进入修行的下士道,而着眼于现世的连下士道都谈不上。《俱舍》就是为了以后的中观或瑜伽做一个基础的,所以我们说是根本乘。那么这是大概,下边我们书打开看。世亲菩萨着《俱舍》的时候,开始的时候是着了六百个颂。这六百个颂就是概括了《大毗婆沙》的十万偈——两百卷,把它要点都概括了。后来加上流通分、序分,六百零七个颂。因为这个颂比较简略,后来迦湿弥罗的国王请他再着解释,那么着了一个广的,就是《俱舍论》,一般是叫《八千颂》,在印度都是以颂来计数的。《俱舍论》是比较广了,我们现在讲的是颂。但是颂文很略,有圆晖法师他的批注——《颂疏》。用这个本子的原因:第一,他是有传承。圆晖法师是唐代的人。我们说玄奘法师到印度去,把瑜伽派的学好了,到中国来翻译、传授。他的传承,就是他的师父戒贤论师,那是那烂陀寺的主讲。那么戒贤论师的师父,那是最有名的,护法菩萨,就是唯识宗里最大成就的一位。戒贤论师下面就是玄奘法师。玄奘法师下边有最大的传《俱舍论》的普光和法宝,还有一个神泰,三大家。圆晖法师是第三代的。所以总的来说,传承没有失掉。这就是我们采取这个本子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因为他是根据玄奘法师的系统,从《俱舍论光记》里边把要点,重要的都讲了的。现代人的著作,要不是太略,要不就是条理没那么清楚。参考数据是不少了,但是没有像《俱舍论颂疏》那么有条有理的样子。所以说我们采取的是这一本。当然这一本是唐代的著作,文字上面比现在的著作要难懂一点。但我们说这个文字在当时可以说是当时的白话,没有什么艰深的文章的辞藻在里面,是比较平庸的文字。只要我们学过一品,二品,后边的基本上自己会掌握了。所以要求你们在第一品、二品,尤其是第一品,文化水平低的要把把文字要把它钻一下。这里面两篇序当然是文字深一点,后面基本上就是一般的法相的文章。这个法相的文章你把它一品学会了,后边基本上一样了,没什么深的。所以说开头一品、两卷好好学的话,文字上不会有困难。有人说这书没有标点,其实我们说你们学到后来,不要标点,自己会点,不是很难。基本上有个诀窍,大概四个字一点,有的时候碰上六个字。基本上有些机械性的,很好点。你要是这个点不上了,碰到不是四个字的,那么你六个字试试看。反正意思看出来了,点就点出来了。有时候意思看不出来,你四个字按着点一下,意思也会出来。你学过一品两品,基本上自己会掌握这个,并不困难。今天我们把序文讲一下。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正议大夫持节诸军使晋州刺史贾曾撰这本书就是“阿毗达磨”,阿毗达磨我们也讲过了,对法,或者广法、无比法。阿毗达磨是体裁,就是《俱舍论》的体裁属于阿毗达磨一类的,后面要广讲阿毗达磨。“俱舍”就是藏;“论”,教诫弟子的那个书就叫“论”。“略释记”,略的解释作个记,就是序。作序的是“正议大夫”、“持节诸军使”,这些都是官衔。我们看笔记:“正议大夫、持节诸军使、晋州刺史皆官衔名。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阶官称号”,大夫就是大夫,持节是官名,是州或郡的长官,管军事的,所以是持节诸军使。晋州是一个地方,刺史相当于一个县,后来的郡太守、知州这一类的,就是比知县大,一个州的长官。那么他作这篇序。为什么作序?下面要说,有缘起。昔释迦去代,过九百年,天亲菩萨纂论千部,弘宣盖远,发起良多。至于标揭义门,训剖名相,文约事广,词微理明,则此对法藏论尤称工也。这个是追溯释迦牟尼佛。“去代”就是涅盘以后,离开了这个世界,九百年的时候,天亲菩萨,也翻世亲菩萨。他写了一千部论,我们以前《印度佛学》已讲过。世亲菩萨开头有部出家,他非常聪明,把根本部的部派都学精通了。然后他写了五百部的论,弘扬根本教,最突出的就是《俱舍论》。后来因为无着菩萨的教化,进入唯识瑜伽行派之后,他感到以前弘扬根本部派,好像对大乘法门有的时候可能有点毁谤的意思在里边,他又造了五百部的论来弘扬大乘的唯识瑜伽行派。所以总的来说,他的著作有一千部。五百部是弘扬根本部派,五百部是弘扬瑜伽行派的,所以叫千部论主,这是很有名的。他的“弘宣”,他的教化呢,是非常的“远”。“发起良多”,发明的道理也非常多。那么那么多的论里边,哪些最好呢?下面就突出《俱舍》。在这个一千部论里边,它“标揭义门”,这个我们讲过了——“论门”,在论里面,它举一个个的门,假如说有漏无漏一个门,有见无见一个门,寻伺一个门——有寻有伺、无寻无伺、无寻唯伺这是一个门。这样一个一个门来分别观察一个法,叫义门,也叫论门,这在阿毗达磨里边经常用的一个法门。论藏里边要分析一个法,用各式各样的角度来观察它,这样子就会把那个法弄得一清二楚,一点没有混淆。用各式各样的义门来把它标出来。“训剖名相”,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