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知识要点整理先秦南北朝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文学·先秦—南北朝部分》知识要点整理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一节:中国深化的产生和记录神话的概念: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主人公: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神话的意义:神话对于原始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界,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再次,人们往往以神话的形式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中国的神话: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思维相当发达,已经产生众多的神灵和相应的传说故事。由于时代的久远,再加上儒家对神话采取排斥态度,致使上古神话在文献古籍中载录甚少,资料零散不全,不像古希腊神话那样被完整而有系统地保留下来。神话的保存: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之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如《诗经》中的《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就记录了商部族始祖契和周部族始祖后稷诞生的神奇经历。《楚辞》中保留的神话材料较多,尤其是《天问》这一篇。其他如《左传》、《国语》、《逸周书》等也能够看出一些远古神话的蛛丝马迹。《穆天子传》中关于穆天子见西王母的故事,神话色彩也极为浓厚。诸子中以《庄子》援引神话最多。《孟子》、《墨子》、《韩非子》等书中也保留了一些神话材料。《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两书中都保存了不少神话。尤其是《淮南子》一书,对神话的搜罗相当宏富,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就是保留在《淮南子》中的。《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也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山海经》中的神话虽然也是片断的,但不少故事已具有清晰的轮廓,如夸父逐日,大禹、帝俊和西王母的传说,以及圣地昆仑山的神奇景象等。第二节中国神话的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创世神话: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这种宇宙卵生神话对中国的阴阳太极观念有极重要的影响。同时,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过程也反映了先民对人类自身力量的坚定信念。另一则神话说他死后,呼吸变为风云,声音变为雷霆,两眼变为日月,肢体变为山岳,血液变为江河,发髭变为星辰,皮毛变为草木……。这种“垂死化身”的宇宙观,暗喻了人和自然的相互对应关系,也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始祖神话: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则首推女娲的故事。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载。女娲造人,出自《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各部族自己的始祖神话。商民族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燕卵而生(出自《史记·殷本纪》,)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和经历更具传奇色彩。(《诗经·大雅·生民》)洪水神话:《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祸害人间的洪水终于被大禹制服了,而一个不辞辛劳、为民除害而又充满智慧的英雄形象在中国文化史上树立起来。洪水神话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发生冲突,“战于阪泉之野”,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它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而正式形成,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分。另一次著名的大战是发生在黄帝和蚩尤之间,“战于涿鹿之野”。发明创造神话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了一个英雄的时代。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等,再如后羿发明弓箭,后羿射日.2其他比如夸父追日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精卫填海反映了人与自然悲壮的抗争。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在这些神话中,我们能看到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警惧之情。为了顺利地生存和发展,我们的先民们在满怀希望中必须切实地体验现实的艰难,并作不懈的努力,这与奥林匹斯诸神的享乐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中国古代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境遇的同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前所说之女娲、后羿等。此外,还有一些神话形象如龙、凤等,“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南山经》),它们的出现给人带来了祥瑞和安慰。重生意识还包括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人们对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在本质上也是对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如《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所载的刑天:“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首先,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这是因为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这在解释自然现象时表现得更为特出。其次,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由于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因此,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比如东方被表现为春神勾芒、春天、青色、木等,而北方则与冬神颛顼、冬天、黑夜、黑色、水等不能分开。再次,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在先民看来,自然万物或是神秘的,或是恐怖的,或是有魔力的。这些具有意志、情感的自然万物,它们之间以及它们和人类的交往,也正是构成神话故事的根本原因。古代神话对后世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或直接载录,或利用神话形象和神话情节进行再创作。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这些神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情感体验,当屈原在现实世界中屡遭打击而悲苦无依的时候,他就毅然地转向古老的神话:龙凤结驷,巡游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话世界巨大的力量,使他从现实世界中超越出来,支持他的人格,抚慰他心灵的创伤。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篇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诗经》创作的时间: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①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诗经》的编集:采诗说:刘歆、班固多言古有采诗之官,献于朝廷,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但后代否定此说的颇多。献诗说:《国语·周语》中有公卿列士献诗之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未必没有采集来的作品。删诗说:汉人认为古时诗有3000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凡305篇。此说唐人以来否定者颇多,并不可信。但是孔子在音乐和内容上对它做修订和整理则是由可能的。关于“风、雅、颂”:《诗经》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按照郑樵在《通志》中的解释:“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风即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①关于《诗经》创作的上限,因为对《商颂》时间的界定二不一,古文经学家认为是商人所作,故谓殷商之作。今文经学家认为是春秋时宋人所作。向来多以后者为是,但近来研究认为后者颇有道理。即便如此,《商颂》篇目很少,《诗经》主要还是周部民的诗集。3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泮水》、《閟宫》体裁近乎雅诗,《有駜》、《駉》则近于国风。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见注释一)。《诗经》在当时的社会作用: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家诗”与《毛诗》:诗经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做《毛诗训诂传》30卷授予赵人毛苌,是为古文“毛诗”,虽晚出,在西汉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第二节《诗经》的内容《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以下几个类别②:祭祀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此类诗歌多在在“大雅”和“三颂”中内容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的出现在“大雅”中的《生民》(写后稷)、《公刘》(写公刘)、《绵》(写古公亶父)、《皇矣》(写太王、王季)、《大明》(写文王、武王)五篇作品,被认为是周族史诗,分别赞颂了后稷、公刘、古公亶父、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农事诗:《诗经》时代,农业生产已占有重要地位,周初的统治者极为重视农业生产,春日祈谷、藉田典礼,祈求上帝赐丰收,秋后报祭,答谢神灵的恩赐。《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作品就是耕种藉田,春夏祈谷、秋冬报祭时的祭祀乐歌。而像《七月》这样直接反映周人农业生产生活的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是《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全诗以时令为序,顺应农事活动的季节性,把风俗景物和农夫生活结合起来,全面深刻、生动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燕飨诗: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后来也被用于贵族宴会宾客。“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诗经》中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也都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燕飨诗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怨刺诗: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大雅中的《民劳》、《板》、《荡》、《桑柔》、《瞻卬》,多刺厉王。《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巧言》、《巷伯》等等,反映了厉王、幽王时赋税苛重,政治黑暗腐朽,社会弊端丛生,民不聊生的现实。作者多位上层贵族,内容以规谏为基调。小雅中怨刺诗的作者,多在等级社会中却处于较低的甚或受压抑的地位。他们不仅指斥政治的黑暗,悲悼周王朝国运已尽,忧国哀民,而且感叹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