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2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2.了解财政政策的内容,理解IS-LM模型对财政政策的的效果分析,掌握挤出效应。3.了解货币货币政策的内容,理解IS-LM模型对货币政策的的效果分析。4.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四个组合。3“经济稳定”“稳定的经济增长”4.1宏观经济政策概述4.1.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总目标4这个四个目标之间,有的是相互矛盾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要求政策制定者对这些政策目标进行协调。4.1宏观经济政策概述宏观经济政策具体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54.1.2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政府变动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通货膨胀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用于减轻或消除经济萧条,可直接扩大社会总需求,同时间接扩大私人消费和投资。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减税紧缩性财政政策——用于减轻或消除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直接或间接地抑制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减少政府购买支出增税6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总需求以达到一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通常在经济萧条时使用。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削减货币供给的增长来降低总需求水平,通常在经济膨胀时使用。4.1.3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利率总需求7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制度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等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信用直接控制工具,如信用分配、直接干预、利率限制等信用间接控制工具,如窗口指导,道义劝告8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政策种类GDP利率消费投资财政政策(减少所得税)财政政策(增加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财政政策(投资津贴)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给)94.2财政政策效果4.2.1财政政策的效果4.2.2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4.2.3挤出效应104.2.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财政政策效果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曲线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显然,从IS—LM图形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111、LM曲线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的效果LMrEy0yE1y0y3y2rISLMIS1ISIS1E1y1y3yIS曲线较平坦,政策效果小挤出效应r1r0r2r0挤出效应IS曲线较陡峭,政策效果大E0E0E同样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IS右移到IS1,右移的距离都是EE012IS越平坦,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d越大,即利率变动一定幅度引起的投资变化幅度越大。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也就是“挤出效应”比较大,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得越少,即财政政策效果小。IS越陡峭,说明投资的利率系数d越小,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比较小,财政政策效果大。ydderIS1方程132、LM曲线的斜率和财政政策效果ryIS1IS2IS3IS4hmhkyr货币需求利率系数h越大,LM越平坦,即利率变化对于货币需求的敏感程度越小,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的幅度越小,则挤出效应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LM越陡峭,财政政策效果越小。LM总之:只有当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会使利率上升很多,或利率上升对投资影响较小时,它才会对总需求有较大影响。144.2.2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yrIS曲线垂直(d=0)LM曲线水平(h无穷大)此时财政政政策完全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此时称为凯恩斯主义极端。IS1IS2r0LM1y0y1LM215在萧条经济中,当利率较低且投资对利率不很敏感时,只有财政政策才有效果,货币政策效果很小LM1LM2LM水平时,财政政策完全有效,不会产生挤出效应IS1IS2rryyISLM1LM2r0r1y0IS垂直时,d=0,货币政策完全无效164.2.3挤出效应(Crowdingouteffect)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LMIS2IS1ryy1r1r2y2y3挤出效应政府购买G↑→IS曲线右移→收入Y↑→货币交易需求↑由于名义货币供给不变→货币投机需求↓→利率↑→私人投资、消费↓17挤出效应的大小ydder1hmhkyr因素挤出效应机制β+β越大→ki越大,G↑→Y↑→利率上升,I减少引起的Y减少越多→挤出效应大k+G↑→Y↑→L1↑、k越大→L1大幅度↑→r↑上升越多→挤出效应大h-G↑→Y↑→L1↑→L2↓、h小→r必须大幅度上升,才能满足L2下降的要求→挤出效应大d+G↑,d大、r↑→I大幅度下降→挤出效应大18财政政策实施的局限1、有些财政政策的实施会遇到阻力。2、财政政策会存在“时滞”。3、公众的行为可能会偏离财政政策的目标。194.3货币政策效果4.3.1货币政策效果4.3.2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4.3.3货币政策的局限性204.3.1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于总需求的影响。M↑→ML→r↓→i↑→AD↑→Y↑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如果能够使得利率下降较多,并且利率下降能刺激较多的投资时,货币政策的效果就强。211、不同斜率IS曲线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IS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大IS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小IS越平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d越大,投资对利率越敏感,当扩大货币供给导致利率下降时,投资增加得越多,因此货币政策效果大。反之,IS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小。y3yrLM1LM2IS1y1y2IS2ydder1222、不同斜率LM曲线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LM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小LM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大。LM曲线较陡峭时,h较小,货币需求受到利率的影响小,增加同样的货币供给量时,利率下降程度大,从而使投资和国民收入增加得多,即货币政策效果比较大。反之,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小。y4y3y1y2LM0LM1IS0IS1ryhmhkyr23LM垂直,人们的货币投机需求为零,政府支出增加将导致私人投资的等量减少,所以挤出效应是完全的。IS水平,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无限大,利率稍微上升,使得私人投资大幅度减少,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更为彻底和完全。所以此时增加财政支出,收入不会增加,反而使得利率升高。4.3.2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IS1ry0yIS0LM0r0财政政策完全无效24LM曲线垂直,此时货币投机需求为零,增加的货币供给全部用于增加交易需求,即增发货币全部服务于产出的增加。IS曲线水平,投资对于利率极为敏感,货币供给增加使得利率稍微下降,投资就会极大提高,国民收入增加。货币政策十分有效LM1ry0yIS0LM0r0y1254.3.3货币政策的局限性马拉车前进:简单,货币政策制止通货膨胀。马拉车后退:复杂,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复苏。第一,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效果显著。但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不显著,因为厂商对经济前景悲观,即使央行放松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不愿意增加贷款,银行不肯轻易借贷。尤其是遇到流动性陷阱时,货币政策效果很有限。26第二,增减货币供给要影响到利率,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通货膨胀时期,居民希望尽快消费,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减少货币供给的效果打折扣;经济衰退时,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这时增加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可能被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所抵消。第三,外部时滞。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扩大生产规模需要有时间。第四,资金在国际上的流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利率提高,国外资金进入,若汇率浮动则本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本国总需求下降;若汇率固定,央行为保证本币不升值,必然抛出本币,按照固定利率收购外币,于是本国货币供给增加。4.3.3货币政策的局限性27小结:IS、LM斜率对宏观政策的影响政策效果IS的情况LM的情况水平斜率垂直水平斜率垂直财政政策无效越明显完全完全越不明显无效货币政策完全越不明显无效无效越明显完全284.4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4.4.1混合使用的效果4.4.2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4.4.3混合政策的配合使用294.4.1混合使用的效果实际的政策制定中,财政政策往往需要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才能取得理想的目标效果。y0r0y1yrIS0LM0LM1E0IS1r1y230松财政紧货币EISLMYeieYiIS’LM’Y1Y2i1i2经济萧条不太严重,“滞胀”时用31紧财政紧货币EISLMYeieYiIS’LM’Y1Y2i1i2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用32紧财政松货币EISLMYeieYiIS’LM’Y1Y2i1i2政府赤字过大、通胀不严重时用。33松财政松货币EISLMYeieYiIS’LM’Y1Y2i1i2经济萧条时用。财政扩张时保持较低的利息率,减少“挤出效应”。34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政策组合产出利率1松财政和紧货币不确定上升2紧财政和紧货币减少不确定3紧财政和松货币不确定下降4松财政和松货币增加不确定35本次金融危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应对2008年底为抵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内需不足和外需不振,防止经济下滑,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带动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支出规模,包括加大政府公共支出力度,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实施结构性减税增加国债发行规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取消信贷规划,优化信贷结构36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退出强有力的宽松经济政策措施帮助我国宏观经济重回正常的增长轨道,同时也带来一些副作用。目前中国货币存量超过10万亿美元,M2的增速达到19%,与GDP的比重达到200%。由于货币信贷投放过快,货币供应量快速上升、资产价格特别是大城市房地产价格随之迅速上涨、食品价格轮番上涨,通胀正在快速形成。信贷资金大量投放于中长期项目信贷资金宽松给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也带来了不利影响从今年年初至今,央行已经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1月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上调已达到18%的历史高点。货币政策开始逐步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