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修改版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文化代表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火的使用观念社会组织生产活动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约170万年打制石器会使用火采集、狩猎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洞约70-20万年保留猿特征打制石器会使用火保存火原始群居采集、狩猎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约3万年和现代人基本一样打制石器磨光、钻孔骨针人工取火审美死后埋葬氏族采集、狩猎、捕鱼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3、我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原始人类分布的主要特点有: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多靠近大河。这样的分布特点主要是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更有利于为原始人类的生活提供保障。火和石器是远古人类最重要的应用,火的主要作用是照明、取暖、驱兽、烧烤食物,火的使用时人类进步重要的阶梯。而石器作为主要祝的生产生活工具,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火和石器,都增强了原始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氏族由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无贫富贵贱差别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原始居民地域距今时间生产工具房子畜牧手工业河姆渡居民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长江流域约七千年磨制石器,耒耜干栏式家畜纺织陶器制陶器和玉器、原始乐器;会挖水井半坡居民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黄河流域约五六千年磨制石器、骨箭头、鱼叉鱼钩半地穴式猪狗纺织彩陶大汶口山东泰安市大汶口约四五千年磨制石镰、石锄等,还出现铜器农业、手工业(制黑陶、白陶、玉器等)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用耒耜耕地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母系氏族公社早期代表山顶洞人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代表河姆渡父系氏族公社中晚期的代表大汶口原始居民(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人类进步的标志体现在生产工具的进步上。第三课华夏之祖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黄帝——→人文初祖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第五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朝代暴君亡国之君夏朝夏桀夏桀商朝纣纣西周周厉王周幽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都城:阳城(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建立人:禹,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夏灭商建,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一、各阶层结构1、贵族:包括诸侯、卿大夫、士2、平民: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家庭副业,有人身自由。拥有一些私人财产,“犯罪或负债会沦为奴隶”3、奴隶:来自战俘、触犯刑法的罪徒等,无人身自由,被杀死用做祭祀祖先的贡品,或为死去的贵族殉葬二、分封制:①分封的目的: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②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③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④分封的作用: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拓展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最终导致王室衰微,列国纷争的后果,逐渐形成诸候割据的状态。第六课灿烂的青铜文明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那时候,农业上以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2、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3、我国古代稻、黍、粟、麦、豆被称为五谷。时期青铜器铸造情况原始社会晚期出现青铜器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商朝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西周青铜器种类更丰富,大量用于祭祀商朝的青铜制业高度发展,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青铜器第七课春秋战国的纷争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1、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原因: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2、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合纵:六国联合抗秦连横:秦利用六国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主要原因是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主要措施:富国: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强兵,奖励军功;集权: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第八课大变革的时代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1、战国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3、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明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修建后,获得“天府之国”美称的是成都平原。4、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最富强的封建国家。5、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是什么?内容是: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1)1、汉字:(1)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汉字源于甲骨文,商朝人刻在龟骨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3)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也称“铭文”。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整理成“大篆”。2、历法:今天的农历又称“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3、医学: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4、文学:屈原代表作《离骚》,离:遭遇骚:忧愁5、音乐: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6、《诗经》记载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现象。第十课中华文化的勃兴(2)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姓名流派时期著作主要思想备注孔子儒家春秋晚期《论语》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孔子弟子整理编写老子道家春秋晚期《道德经》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墨子墨家春秋战国时期“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孟子儒家战国“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保护环境韩非法家战国末期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孙武兵家春秋晚期《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第十一课“秦王扫六合”1、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2、规定我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始于秦朝。3、秦朝兴建的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工程是灵渠。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创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1)规定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2)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对皇帝负责;(3)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免;2、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1)货币: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隶书。(2)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3、焚书坑儒4、组织修补长城北筑长城,抵御匈奴: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凿灵渠,开发南疆: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第十二课“伐无道,诛暴秦”原因1、徭役繁重2、赋税严重3、刑法残酷,秦二世更加残暴引发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大泽乡在陈建设政权,陈胜为王。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5、项羽取得巨鹿之战(前207)胜利6、刘邦进逼咸阳,秦朝灭亡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时间是公元前209年。秦灭时,正式接受秦朝统治者投降的农民军领袖是刘邦。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第十三课大统一的汉朝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国家富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统治为“文景之治”。被皇帝誉为“强项令”的东汉敢于执法的廉吏是董宣。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出现在西汉。西汉的首都在长安,东汉的首都在洛阳。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加强监察制度;3、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4、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5、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6、派张赛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刘秀在位时,政局渐趋稳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国力日益强盛,史称为“光武中兴”。第十四课两汉经济的发展西汉时比较彻底地治理黄河是在汉武帝时。王景治理黄河是在汉明帝时。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始于汉武帝时。“水排”是一种鼓风冶铁工具。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第十五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3、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4、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嫁呼韩邪单于,促进了汉匈友好。意义:自从她自愿嫁给呼韩邪以后,西汉与匈奴之间友好相处了较长一段时间。他们的婚姻,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5、汉武帝时,开始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原因:西汉王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后,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局面,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已经具备了反击匈奴战争的物质条件。)第十六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经营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奴役,恢复和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成为当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欧洲的古罗马帝国被中国称作“大秦”。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促成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再分为南北两道,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扩大了中国人的地理视野,而且直接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物质文化交流,中国精美的手工艺品,特别是丝绸、漆器、玉器、铜器传列西方,而西域的土产如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蚕豆)、胡瓜(黄瓜)、大蒜、胡萝卜,各种毛织品、毛皮、良马、骆驼、狮子、驼鸟等陆续传入中国。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